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孤独故事集
QQ咨询:
有路璐璐:

孤独故事集

  • 作者:娜塔莉·伊芙·嘉瑞特 著,姚瑶 译
  •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 ISBN:9787532793723
  • 出版日期:2024年03月01日
  • 页数:328
  • 定价:¥49.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虽然谈论孤独往往是禁忌,甚至令人羞耻,但不可否认的是,我们时不时都在经历孤独。 本书力邀二十一位美国当代知名作家,围绕“孤独”展开创作,分享自己的亲身经历,为读者提供一系列切入点,触及孤独与性别、性欲、成瘾、移民、不**、疾病等议题。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书中多篇讨论“女性孤独”的文章。我们的社会期待女性通过社交与情感将一切人事物弥合起来,把享受孤独的女人视作女巫或怪胎。因此,为女性提供更多空间来审视并接纳她们的孤独,是迫在眉睫的任务。 本书的编写开始于新冠大流行之前,但其中的大部分内容都写就于漫长的隔离期间。那段剑拔弩张的隔离期,使得编写这本书的初心激起了更为强烈的共鸣,它所提供的治愈也变得越发必要。 二十一位作家轮流尝试浸入孤独之中,努力不沉溺于孤独,通过“自我发现”丰满自身。阅读他们的文章,有助于缓解我们的些许孤独感,并提醒我们要对孤单温柔以待。
    文章节选
    孤身行路的女人 从前在纽约,有一个三十岁的东欧移民,名叫莉莉安?阿林,就像她之前的许多人以及从此以后的许多人一样,决定向“以往告别”。出于未经证实的原因??尽管有诸多猜测,包括她试图与情人复合,或与孩子团聚,又或者她只是真的很讨厌这个城市??莉莉安离开纽约去了西伯利亚。是徒步去的。据说���是想重新联系上自己的族人,那些被流放的东欧犹太人,他们都去了西伯利亚的“应许之地”定居。这场徒步花了她三年时间,但她做到了,或者说近乎成功了,又或是一败涂地,这要取决于你问的是谁。 莉莉安曾是个家庭帮佣,也可能是在服装行业工作。她很穷,单身,永远也不可能攒够搭蒸汽船回家的费用,哪怕是统舱都付不起。结果她却带上满满一包面包和茶叶,还有几张从纽约公共图书馆手描的地图,穿过纽约州进入了加拿大。那是1926年的平安夜,正是长途散步的好时光。 当时加拿大的欧洲移民记录少得可怜,因此没有那么多资料可考。莉莉安从未公布过任何与她的旅途或动机相关的信息,人们千方百计想采访她,给她拍照,她都拒绝了。但她无论走到哪,都能激发人们的好奇心,在她抵达加拿大时,早有报纸和杂志就这位神秘的步行女子写了文章。 莉莉安不知怎么就一路穿越整个**来到了西海岸,也许是追随铁路轨道,或偶尔借火车搭个便车。她长途跋涉翻山越岭,穿越对老练的徒步旅行者而言也充满挑战的地形,而且还是身穿连衣裙、脚踩普通网球鞋、戴一条防昆虫的头巾做到的。 她总是孤身行路。 我正在听一个关于莉莉安的播客,正值晚高峰时段,我下了班匆匆往家赶,担心能不能按时接到孩子,在沙丁鱼罐头一样人挤人的地铁里,我的脸就埋在某个人的腋窝里,此时我**能想到的只有她的追索听起来是多么伟大。突然离开日常生活,步入沉重的未知之途,随身携带的物品比我眼下带在托特包里的还要少,这个想法仿佛是一个梦。我渴望去往一个静谧之地,有陆地,有天空。哪怕饥寒交迫,听上去也令人神清气爽,精神昂扬,因为此刻我热过了头,酒足饭饱,汗水沿着后背往下滴。孤身一人,头脑清醒,念着他人,而不是被他人占据头脑,连我自己都给挤了出去。体验与世界有所连结的孤独状态,而不是身处上下班通勤的陌生人群中,却觉得自己如此疏离。地铁上这些人矫揉造作,一派八十年代电影风格。这念头听起来就像沐浴在育空的小溪中一样令人耳目一新。 我是一个有工作的已婚母亲,两个孩子都处于学龄,而我则处于一种落后状态。我感到孤独,有时简直孤独得要死,可我从来都不曾孤身一人。这不合理,因而令我困扰。我到底因为什么而感到孤独呢?我在想念谁呢?我从未孤身一人,又怎会感到孤独呢? 孤独暗示了缺失,孤独包含了思念什么人。以前总是这样,每当我从早间游戏小组把尚年幼的女儿接回来时,她会说,“我太孤独了,想要你!”在全然出于直觉的幼童言语中,她指出了孤独的某些特质。独处意味着一个地方,一种牢固的状态,但孤独是一种处境,是有指向性的,是一种交换,或者更确切地说,说错失的交换。 我之所以感到孤独,或许恰是因为我从未孤身一人。 差不多就在同一段时间,我心中涌起一股奇怪的冲动,想重新阅读生命中某一时段的日记,在如今我的看来,那时我过得*真实,那时我正寻求冒险,无所畏惧、独立自主,在此之前我从来没有再看过那些笔记本,距离写下它们已经过去快二十年了,这些日记来自于我独自在欧洲背包旅行的那个夏天。我要如何才能再次成为那个女孩呢?如今我自怨自艾地想着,回忆起我独自漫步巴黎、巴塞罗那、威尼斯,回忆起我如何让自己漫无目的、转身走进一条街,只因为那里很好闻,走上另一条街,只因喜欢街上的建筑物反射阳光的样子,只听从我内心的罗盘。午餐休息时间,我偷出二十分钟去步行办事,在可预见的未来中,这将是我**可能踏上的旅途。我如何才能像从前总是孤身一人时那样,做纯粹的自己呢?当我马马虎虎地往洗碗机里装碗盘时,大脑呻吟着,丈夫*痛恨我这么塞洗碗机,可我没有办法再召唤起内在能量,将更多的自我分给家务活了,它们已经分得很多了,而丈夫却在另一间房里看电视。我要怎么样才能??就连思考也会被“妈??妈妈??”打断,这是不可避免的。 我料理好孩子的晚饭、作业、洗澡、睡觉。一旦他们睡着,我就躺在床上看我的旅行日记,连续看了几个晚上,像看惊悚小说一样。 和莉莉安一样,我三十多岁,拥有模棱两可的东欧犹太血统。和莉莉安一样,我不具备任何特别适合当前经济形式的技能。和莉莉安一样,我发现日常生活令我失望。有些日子,这种烦躁不安仿佛是真实的身体反应,在我的肚子里翻江倒海。 然而,和莉莉安不同,我是个妻子,是个母亲,这些事实将我牢牢地锚定在此地。我住在纽约市的一幢大公寓楼里,在编辑部门工作,我是非全职的社区成员。我的大脑里装满了输入进来的信息、责任与形形色色的竞赛角色。我渴望属于自己的时间,却总是置身人群之中,每**的每一刻都是如此:在工作中,和孩子在一起在家,和伴侣一起在床上。我很感激我的城市,因为这里的人群大都很有趣,我也感恩我的工作场所,为它友好键盘敲击的宁静时刻,但我的默认模式并不是寻找他人的陪伴,内心深处,我一直更像是个低配版的葛丽泰?嘉宝,呻吟着,“我想独处!” 在《孤独城市》中,奥利维娅?莱恩写到了一些艺术家,他们以孤独的方式栖身于拥挤的城市,“对人与人之间的鸿沟,以及成为人潮中的孤岛是何感受,他们都极为警觉。”我的猜测是,这就是发生在莉莉安身上的事。纽约市对她而言是个过于拥挤又过于孤独的地方,沿途她告诉人们,她在那里既没能挣到钱,也没能交到朋友。成为人潮之中的孤岛。对莉莉安来说,独处,独自长途跋涉,尤其是,她其实是要回家,或是投奔一个像家一样的人,这肯定是看上去*不孤独的选项。 在生活没能满足我的旅行癖时,莉莉安的故事满足了我。我的常规路线是地铁、健身房、办公室、地铁、家、再来一遍,好像正慢慢将我压缩成了原本麻木迟钝的自己,或者说我本就应该成为的自己。 我用了很长时间,事实上是很多年,才明白我不快乐,而我不快乐是有特定原因的,这个原因既简单又复杂:我的婚姻。这是一段孤独的婚姻。他工作时间长,很晚才回来,多数**都在睡觉。就连待在一起的时候,我们好像也无法触及彼此。当孩子们回床睡觉,我们俩单独相处时,彼此间的梳理隔膜就越发醒目,我会说,“嘿,你也太安静了吧,你在想什么?”他始终盯着手机或电视,头都不抬地回答,“没想什么,”接着又说,“但你如果想聊聊,就聊聊吧。” 有时候我的确会开口,只是对着他倾诉,因为我真的很渴望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因为我渴望交流,因为我有事情需要思虑或分享,抑或是注意到了某个精巧的物品,因而想展示并告诉给某个人,于是我就会说话,感觉自己像个小孩子,睡前喋喋不休,寄希望于自己如果足够有趣,就能分散妈妈注意力,让她顾不上熄灯离开房间。我会提出问题,我从保持情感活力等诸如此类的文章中获取了一些启动话题,我会用来进行尝试。我东拉西扯,我快速切换话题,我拼命绽放光芒。有时他点点头,当我说着说着停下来,他就知道该点头了。**能让我觉得这与自言自语不同的显著表现就是,他有时会耐心耗尽,说:“这是真事吗,还是又随口一说?” 我们是怠惰的身体,碰巧共享了同一空间。但这不就是婚姻吗,是过了一阵子的婚姻,不是吗?“好了,那就晚安吧。”*终我会这样说,接着去完成任何需要完成的家务,然后去睡觉,孤身一人。 为了填充我的大脑,我摄入了能找到的一切关于莉莉的信息,包括一部非虚构纪实,一部小说,一部图像小说和一部诗意短片。还有一部关于她的歌剧,我在油管上听了些片段,孩子们很想知道为什么晚餐拖那么久还没好。 比起*初横穿美国的那段旅程,她去往西海岸的旅途有着更为详实的记录,因为她是沿电报线路走的。这是一条粗糙恶劣的小径,沿途是从加拿大南部到育空地区道森市传送电报的线路。可她不知道的是,电报线路从未真正建成。莉莉安沿着假定的电报线路行走时,有五个电报站是开放的。这条线上每隔50英里就会建一座电报站,每个电报站都由一名线务员驻守,职责是保持他负责区域内的电报线路运行良好。这条线路的存在是为了促进交流,将两个**联合起来,小时候我们会用罐子和绳子电话,这条线路就像是它的国际版。我忽然觉得这很像一个赤裸裸的隐喻,为信息时代埋下伏笔:这是莉莉安,孤身行路,沿着为连接人与人而设计出的充满想象力的线路往前走。 然而莉莉安绝不是为了与人联系而行路。据一些人称,当电报站的线务员同她交谈或试图提供帮助时,她只会说“我要去西伯利亚”。她在旅行途中手持铅管作为武器,所以这时她很可能已然经历过人们非要给她提供她并不想要的帮助。 1927年9月19日,当她出现在**栋小屋时,接线员担心这个季节已经太晚了,她恐怕难以凭双脚走到目的地。他极有可能在有进一步行动前试图说服她别再继续,而他的下一步举动就是打给了当地警察,导致她被捕。这些男人决定将她关押在监狱里过冬,并以流浪罪起诉她,按他们的说法,是为了拯救她的生命。为什么不呢?长久以来,男人一直把女人锁在形形色色的监狱里,以保护她们免受妄想的伤害为借口。 当我激动地将莉莉安?阿林和她的长途跋涉告诉大家时,他们常斜睨着我,问她是否精神有问题。每当发生这种情况,我就不再多言我认为她的追求听来有多愉快,并想效而仿之。而且,我就注定了要喜欢她的故事,因为它恰好就是属于我着迷的类型,我猜基本上可以归纳为“女性逃离自己的生活”。我喜欢小说《伯纳黛特,你要去哪儿?》《怀胎九月》和《蚁后诺玛?吉恩》。我痴迷于七十年代的电影《旺达》(以及旺达相关书籍《芭芭拉?洛登套房》)。我喜欢爱玛?盖特伍德的故事,一位67岁的老人家,1955年的**,她告诉家人,她需要一些新鲜空气,要出门走走,*终徒步走完了整个阿巴拉契亚小径。我们中有谁不曾需要那样充足的新鲜空气呢?我知道我不该如此共情这些女性,毕竟我拥有质量极高且有社会认可度的生活,当然了,事实上,我永远不会从孩子们身边走开。 可是啊。 我认为,人们之所以对莉莉安感到困惑,原因是他们无法确切理解她艰苦卓绝的追求究竟是什么。她的动机让模糊得令人不安,甚至她自己恐怕也不清楚,她似乎也从来都不想为自己解释。但我想,这也恰恰是我喜欢她的原因。我钦佩任何怀抱坚定信念行疯狂之事的人,哪怕他们无法用他人能够理解的方式来充分解释这件事。 在监狱度过六个月后,莉莉安在温哥华工作了一段时间,随后再次沿着电报路线出发。有一张她的照片,身边有只狗,据大多数人认为,可能是其中一名线务员送给她的。这只狗是她整个旅途中**的同伴,但很快就死了,可能是吃了下给狼獾的毒饵。至少有一种说法,未经证实却引人入胜,说她填充了这只狗,并带着这个DIY的宠物标本旅行了一段时间。 沿着电报路线往前走,身边有或没有那么一只填充过的狗狗尸体,神气活现的,线务员试图为她提供更好的装备来应对天气,或试图说服她放弃追求,她一律抵制,经过凡此种种,莉莉安在道森市找到了一份家政工作。当地人形容她为“无知”且“粗鲁”。想象一下这个独立、野性的女人,幽禁室内的工作,在经历那么多个月的长途跋涉、风餐露宿、自食其力之后!我敢肯定她确实很粗鲁!正如真人秀节目的口号,她可不是去那儿交朋友的。 1929年,一名为史密森尼学会执行考察任务的人类学家报告称,他看到一个神秘的白人女子,坐在一艘古怪的船中沿育空河航行。他写道:“人人都对她奇怪的行事方式进行猜测,但同和她说过话的人说她并非精神失常。‘写小说’,或者 ‘可能是一场罪犯’。” ? 她究竟走了多远?同样迷恋莉莉安的伙伴,异想天开的世界旅行家劳伦斯?米尔曼在2012年的作品《徒步去西伯利亚》中写道: 为了我的书,我决定尽可能追随莉莉安的脚步,因此我出发徒步,至少要亲自要走上一段育空电报线路。不幸的是,当时它已不再是一条小路,我很快发现自己艰难穿行在北方地狱,由苔藓、几乎不可逾越的下层灌木丛以及恶魔俱乐部组成,所谓恶魔俱乐部就是一种武装有猫爪刺的植物。我不断遭到马蝇和蚊子攻击,它们似乎是在相互配合。我零零散散看到了一些旧日的电报线,一度遇到一个像木乃伊一样包裹在电线中的驯鹿头骨……经过非常不愉快的五天,我放弃了。但是莉莉安没有放弃。 不,莉莉安没有放弃。据报道,1929年她乘船离开了阿拉斯加海岸的诺姆。土著们经常通过白令海峡往返于西伯利亚和阿拉斯加。或许有人能够帮助莉莉安搭乘传统船只穿过那片水域。一些消息源则称她试图游过白令海峡,结果淹死了。还有人发誓说亲眼看到她乘船渡过了海峡。
    目录
    序言(娜塔莉•伊芙•嘉瑞特) 那些转瞬即逝的重要时刻我是地球上**存在的人(梅根•吉丁斯) 野猪(克莱尔•戴德勒) 病房(伊曼妮•裴利) 母亲的智慧(杰弗里•雷纳德•艾伦) 在地平线上(麦吉•施普施戴德) 2020,出埃及记(艾米丽•拉伯托) 缅因州人(莱夫•格罗斯曼) 独处时光(莉娜•杜汉姆) 我还在这里吗?(安东尼•杜尔) 奇异而艰难的喜悦一种(海伦娜•菲茨杰拉德) 75×2(梅尔•梅洛伊) 身体的秘密(阿贾•加贝尔) 永恒的异乡人(郭珍芳) 孤身行路的女人(艾米•谢恩) 融入与剥离(彼得•霍•戴维斯) 放手(玛雅•尚巴格•朗恩) 交易故事(裘帕•拉希莉) 见证与希望重燃(杰丝米妮•瓦德) 圣骨匣:四重奏(莉迪亚•尤克纳维奇) 丑陋的角落(蒂娜•纳耶里) 来自独身之年中点的笔记(梅丽莎•费伯斯) 关于作者们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