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肠杆菌号”是一艘极其特别的宇宙飞船。 它除了是飞船,还是一个大肠杆菌的DNA模型。它是检测宇宙中进化力强度的工具,也是人类与进化作战的前哨基地。 如果计算机可以被比作人脑,那么“大肠杆菌号”也可以被比作工程学意义上的生物基因。它的内部既有DNA双螺旋的结构,也有相当于RNA酶的物质,可以像真正的大肠杆菌那样完成遗传过程。 连接双螺旋的四种碱基,以及三个碱基一组的密码子都通过电子工程学被**地模拟出来。**不同于生物DNA的地方,就是“大肠杆菌号”不会根据遗传信息合成真正的氨基酸, 而只会在计算机中把合成的氨基酸信息记录下来。 与夫的大脑中缓缓流过一幅画面:木星环与木卫二公转轨道的交汇处,飘浮着一个放大数万倍的大肠杆菌DNA模型。 很多人可能会觉得“大肠杆菌号”这个名字不太雅观,但其实卡戎的科学家们只是出于客观严谨才给它起了这个名字,并不是在故意标新立异。用飞船模拟大肠杆菌只是出于一种习惯,因为大肠杆菌是所有的遗传学者*熟悉的生物。 ——DNA的双螺旋可以进行自我复制,并通过合成mRNA精准地传递遗传信息。然而,在紫外线等太阳辐射和其他宇宙射线的照射下,DNA的复制有时会出现少量错误,这就是基因突变。 多数情况下,由突变基因合成的蛋白质都十分劣质,很快就会被分解掉。但也存在极少数的情况,突变基因有利于物种的存续,这时突变基因就会被保留下来。 基因突变的结果在自然选择作用下逐渐积累,生物便呈现出了现在的样子。 真的是这样吗? 大约四十年前——与夫简直想要抱紧自己的头,他想起的事情越来越多。到底是从何时算起的四十年前呢—— 一个遗传学的业余爱好者对上述突变理论提出了质疑。他认为,进化更像是一个井然有序的过程,有着明确的方向性,很难单纯用基因突变和自然选择去解释,应该还有某种意志在背后推动着它…… 否则,我们将很难完全解释新物种是如何诞生的——绿藻是如何变成蕨类植物,爬虫类动物又是如何变成哺乳类动物的呢? 顺着这个思路,那个业余爱好者提出,应该在引力、强核力等四大基本物理力之上,再补充一个“进化力”。 当然,这个学说在发表初期无人问津。直到十年后…… 随着引力波研究的不断推进,一位生物学家突然产生了一个奇思妙想——生物从海洋登上陆地后,进化的速度明显加快了。这或许不仅仅是因为生物的体重增加了,更重要的是因为引力与进化之间存在着某种本质上的联系。 当引力波的性质被完全判明,进化力的存在也得到了证实。科学界明确指出,地球上的一切生物都生活在进化力的作用下。 后来,后来…… ——后���怎么样了? 与夫蜷缩在墙角,无力地垂下了头。他怎么也想不起来后来发生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