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读者
几十年来,我习惯以长时段和断代史观结合的眼光梳理中国美学史,觉得其发展并非一条红线贯穿到底的顺滑过程,而是存在着突变、曲折甚至有凌厉的断层。禅宗美学即是中国美学史上重大突破的典范,它酿成古人审美经验之深刻嬗变,并进而引发艺术理念和创作基础性的转型。
禅宗美学的发生,乃中西文化合力的结果,其历史语境宽广而复杂。西域佛教的注入,本土化为禅,以其空观为审美经验的更新提供了助力与契机,禅宗承续先秦庄子和魏晋玄学的传统,以纯粹审美经验超越儒家美善缠夹的局面,更强调审美直观。所以,建议读者以更开阔的视野来阅读本书。
很多人,包括一些专门研究禅宗美学的学者,总希望在禅籍中读到禅者表达关于“美”的文字,白白浪费了精力,却说不清楚禅宗美学的奥秘所在。其实,禅的思维方式本身,正是一种十足的感性经验,并且因为将自然空化和心化,较之庄子与玄学,是一种更为纯粹的审美直观。禅宗美学的“孤明独发”“谛观与顿悟”“色”“境”等,呈现了纯粹审美观照之要义。因此,我们去理解禅宗美学,不是寻找只言��语,需要把握的正是禅的观法及其内蕴之智慧。
禅宗美学亦不能被偏狭地理解为艺术理论,它是哲学美学。我们不必隔靴搔痒,从唐宋时期的各个典型艺术作品中去总结其特色。不过反过来,禅宗美学确实极大地影响了中古以后的艺术潮流。*典型的莫过于诗学中的“意境”理论,理解此种渗透,需要回归佛教语境。王维的山水小诗,被公认为“意境”的典范,无非是将禅宗的观法落实于诗歌创作的结果,纯粹看、纯粹听是其美学品格。
承蒙读书界厚爱,《禅宗美学》已有三个版本问世,分别为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台湾宗博出版社2003年繁体字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插图版。每一版都能引起学界的关注与讨论,不需要做推广,不知不觉中就脱销。近几年,有不少读者朋友向我抱怨买不到书,我就请出版社再版,回复是须对内容进行30 % 以上的修订,这是有道理的。不过我还是决定不做修订本,因为这些年学界的评价一直没有变化,现在的本子就是*好的。如果真要修改,我宁可写一本《禅宗与艺术》,不过那是另一本书了。文化艺术出版社此次决定出版精装本,并重新精选彩色插图,是为本书第四版。
25年来,《禅宗美学》居然没有受到挑战,是我没有想到的。它几乎成为我的学术招牌。尤其是中国美学的“两次突破论”、禅的空观、关于“意境”的解读,几成学界公论。值得一提的是,本书的方法论,大家都喜欢,也一直有人明里暗里模仿。结合既有反馈来看,本书受众并不局限于学者,而是更为普遍的,期待对文、史、哲、艺诸领域感兴趣的普通读者都能从中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