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楷模 **成长 一个个名字,闪耀着百折不挠的光辉; 一段段传奇,谱写着感天动地的壮歌; 一枚枚勋章,铭记着不可磨灭的功绩。 “共和国勋章”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高荣誉勋章, 授予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保卫**中做出巨大贡献、建立**功勋的杰出人士。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已有于敏、申纪兰、孙家栋、李延年、张富清、袁隆平、黄旭华、屠呦呦、钟南山等 9 位杰出人士获得“共和国勋章”。他们虽然在不同的领域奋斗,但却都有着共同的特点:为中国人民谋幸福,忠诚担当;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拼搏奉献;为人类社会谋发展,开拓创新。 “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不能没有先锋。” 伟大时代呼唤伟大精神,崇高事业需要榜样**。《“共和国��章”获得者的故事》是一套将“共和国勋章”获得者成长、拼搏、奋斗、开拓、创新、奉献的故事讲给青少年读者的主题出版图书。全书以时间为经,以事件为纬,用故事形式将“共和国勋章”获得者的人生重大节点、感人事迹、高光时刻、重大贡献和所获荣 誉等紧凑有序地串接起来,以便青少年获得更好的阅读体验和人生感悟。 青少年是民族的未来,是祖国未来美好生活的创造者和践行者。“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身上所展现出来的**品格和崇高精神,对青少年的成长和发展将起着很好的教育、**和示范作用;青少年可从这些英雄模范人物身上汲取不平凡的力量,热爱科学,爱岗敬业,担当作为,从点滴做起,把平凡的事做好,获得不平凡的人生,长大后努力为党、为国、为民多做贡献。 这就是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联合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国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协会,共同为青少年打造《“共和国勋章”获得者的故事》的初衷,也是全体编创出版人员对时代先锋人物表达的由衷敬意。 我希望,这套丛书能给予青少年以启发和激励,有助于他们系好人生“**粒扣子”,激励他们向往并努力追求人生的“**枚勋章”,绽放真正属于自己的青春华彩。 武向平 刻苦学习当自强 时光倒流到 1929 年 4 月 8 日,辽宁省盖县(今盖州市)的一座老式院子里,报晓似的传出一声更比一声有力的婴儿啼哭声,啼哭的是个大胖小子。此时,孙树人看着刚出生的儿子那红扑扑的小脸蛋分外高兴,身为教师的他,为给儿子起个顺口又吉祥的名字颇费了一番心思,两天后,这个男婴被取名为孙家栋。 在那个年月,老孙家添丁,左邻右舍争相前来祝福,大家看着这个眼睛滴溜滴溜的男孩子,都认为他聪明伶俐,将来准是个有大作为的人! 没想到,邻居们的祝福话还真的应验了,孙家栋果然从小就喜爱读书,他的学习成绩在班级里总是名列前茅!他虽然话语不多,但做事稳健,不急不躁,踏踏实实。 1936 年 3 月,7 岁的孙家栋就读于哈尔滨建设小学,后来又转入条件好一些的六年制教会小学读到了五 年级,1939 年又随父亲工作调动离开哈尔滨迁居营口市,转入同德学校读完了高小。孙家栋的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但日本侵略的战乱迫使学校停课,学生无法上学,他只好远离城市喧闹,回到了家乡,而环境的改变并没有让孙家栋的求知理想迷失。“我要读书,我一定要创造机会去读书!我一定要成为一个有知识、有文化,能干大事的人!”这个信念在孙家栋的脑海中愈来愈强烈。 理想,像展翅的雄鹰在蓝天下放飞,盼望着冲向更远的天际! 1948 年 9 月,哈尔滨工业大学即将招生的消息传出,这一消息让祈盼已久的孙家栋立马来了精神,他想,哈尔滨工业大学是苏联人管理很严格的学校,不仅制度正规、教学严谨,那里还有许多深邃莫测的先进科学技术令人向往,要是能够在那里读书该有多好呀。 可是,让孙家栋没有料到的是,他虽然通过了学校的各项考试,但仍然有一道鸿沟横在他的面前,哈尔滨 工业大学的老师们都用俄语授课,要想在那里上学,首先得过俄语关,而孙家栋此时却是个俄语盲。这巨大的 障碍,孙家栋能够跨越过去吗? 不服输的孙家栋暗自下了决心:“哼,你们说俄语不好学,我倒偏要试一试,看它是怎么个难学法!这道鸿沟我一定要跨过去!” 孙家栋平常虽然话少,却不信邪,而且说做就做。尽管俄语语法繁杂,变格多样,发音饶舌,其中软、硬音的结合令许多初学者感到晕头转向,可是,经过两年的努力,颇具犟劲的孙家栋一举闯过了俄语关,双手捧 上了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录取通知书。而此时,他心里特别清楚,这只是过了语言关,初步掌握了一种必需的工具,学习的刻苦、坚韧更重要,以后学好各科知识才是目标。 学校是知识的**,它将为你插上科学的翅膀,能够让你在无止境的学问空间自由翱翔。孙家栋在这个知 识的**里奋力吸吮,深深地感受到了知识的力量。这些知识,为他日后的深造奠定了基础,并且让他终身受益。 1950 年农历正月十五,孙家栋在学校吃过午饭,从饭堂回到宿舍收拾了一下,准备去姐姐家过元宵节。 这时候,一位同学兴冲冲地推开宿舍门:“家栋,今晚你别去姐姐家了,你不是好那口红烧肉吗,饭堂刚才说 今天晚饭加餐,有红烧肉,怎么样?有没有诱惑力?” “真的?”在食品匮乏的年代,红烧肉的诱惑让孙家栋抿了抿嘴唇,禁不住咽了下口水,红烧肉可不能错 过,他抬手打了个响指,高兴地说了句:“哒(行),哈拉硕(好),等吃完红烧肉我再去姐姐家。” 然而,此时的孙家栋并没有想到他这个吃红烧肉的决定,竟会改变他一生的命运。那天傍晚,孙家栋和同 学们正聚集在食堂里享受弥漫着香气的红烧肉时,饭堂里来了几名学校主管人员。 “各位同学,大家把饭碗都先放一下。现在,我要宣布一个与大家都有直接关系的通知。”这位学校主管 踏上了饭桌前的凳子,大声说,“大家都知道,不久前,我国成立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上级决定,将从你们这批学生中选拔飞行员和工程技术人员去充实空军队伍。同学们有志参军到空军部队的,饭后到我这里报名 接受审查和挑选。有一条请注意,由于任务很急,现在开始报名,我们马上审查批准后今晚就立即出发!” 随着同学们的唏嘘声和掌声,孙家栋不由得停止了咀嚼红烧肉,年轻人固有的血气方刚,使他内心的激动 向浑身散发。他眼前浮现出几个月前毛主席在北京天安门城楼向全世界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动人情景, 想起中国人民解放军伴随着嘹亮的进行曲,迈着雄壮的步伐接受检阅时威武的飒爽军姿。 想到这里,孙家栋把饭碗里的饭扒拉下肚,毅然填报了入伍申请登记表。短短几小时后,孙家栋便被点名 录取。那个年代哪里有什么手机,就是连电话都没有,他想与姐姐说句告别话的机会都没有,便迅速收拾好* 简单的行装,怀着对祖国、对未来的无限向往,登上了前往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第四航空学校的列车。 如果说机遇是为有准备的人准备的,那么,这次机遇是孙家栋平时认真学习、踏实做人的结果。1950 年 正月,孙家栋由一名踌躇满志的学生,成为光荣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一员。 当时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第四航空学校设在沈阳。由于学校急需俄语翻译,孙家栋**的俄文成绩立 刻派上了用场。他报到后,学校分配他为苏联航空教官做授课翻译。 22 岁的孙家栋初次踏上工作岗位,与共和国急需技术人才一样,特别渴望多多学习科学技术,他一方面 努力完成本职工作,另一方面挤出时间刻苦学习。孙家栋想,我们这些青年人要是停滞不前,不抓紧学习先进 的科学技术,那么在新中国一穷二白的版图上画出*美的图画就是一句空话。 如果说平时的勤奋与努力是积累的话,那么,接下来孙家栋是又一次迎来了机遇的召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