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白谦慎书法论文选(增订版)
QQ咨询:
有路璐璐:

白谦慎书法论文选(增订版)

  • 作者:白谦慎 著,理想国 出品
  • 出版社:三联书店上海分店
  • ISBN:9787542684868
  • 出版日期:2024年05月01日
  • 页数:0
  • 定价:¥168.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书法是抽象的艺术吗? 书信的收藏与传播,在中国艺术史上具有怎样的独特意义? 生活在以硬笔字和美术字为主体的文字环境中,频繁地受到这些视觉刺激,我们的视觉系统中是否会留下记忆的痕迹?这种痕迹是否会影响我们的审美趣味? 本书精选了书法史学者白谦慎教授发表于不同时期的论文22篇。其中收录了他40多年前发表且不时被援引的处女作《也论中国书法艺术的性质》,以及考察仔细、探讨深入的《1886年吴大澂在吉林的文化艺术活动》等。增订版重新梳理内容体例,修订讹误,删去5篇文章,新增收入8篇文章,占全书近三分之一篇幅。 从中国现存蕞古老的书信简牍到王羲之的《行穰帖》,从对联到篆刻,从八大山人、傅山到吴大澂,本书既涉及明末清初、晚清、20世纪书法研究,还探讨了书法研究方法与海外书法研究情况;既关注个体书法作品与书家活动,更透过现象表层,将个体放置在整个时代语境中,寻找其背后的社会机制与社会史意义。 全书内容丰富,四色全彩印刷,包含近250幅文物和艺术作品彩插,以及许多珍贵的史实资料和稿本等。论述简洁,有启发性,较为全面地展示了白谦慎的学术研究特点和理论视野,呈现出书法跨越时空的文化力量和独特魅力。
    文章节选
    ★ 关于当代文字环境及其相关的艺术史写作的思考 十余年来,我一直利用暑假回国在各地演讲和作研究的���会,收集当代的日常书写资料(部分资料已经发表在我的《与古为徒和娟娟发屋》一书中)。作为研究书法史的学者,收集这些资料和以下的几个关怀有关:为什么古代没有受过书法训练的“素人之书”在碑学兴起后可以进入中国书法的经典体系,而今天的“素人之书”却不能?这个问题我在《与古为徒和娟娟发屋》中有详细的讨论,此处不赘述。此外还有两个问题在《与古为徒和娟娟发屋》中没有展开。**个问题是:文字书写环境和书法究竟有何种关系?第二个问题是:书法史的写作是否还要沿袭以往惯例设定的范围? 先谈**个问题。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文字环境。比如说,汉代的瓦当上有文字,砖上有文字,铜器(镜背、灯座上)有铭文,这些都是汉代文字环境的构成部分。这些文字今天都被当作书法处理了,所以,有人说汉代到处是书法。这种看法是今天的人们对古代书法的认识,历史上的汉代人是不是把这些文字都当作书法值得再思考。此外,汉砖上的文字,瓦当上的文字,是不是当时的美术字?汉碑额,鸟虫篆,六朝杂体书中的一些部分,唐代墓志盖上的文字,是不是就是古代的美术字?如果是的话,就会引发一系列问题。今天,美术字是不包括在书法艺术中的。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以后的人们就一定不会把它们作为书法来看待。如果后代把今天的美术字也视为书法的话,那么,20世纪以来的中国不也到处是书法吗?商店的招牌,街上的广告,日常生活中包装纸上的文字,报纸上的标题,不也都是书法吗?这就是我在《与古为徒和娟娟发屋》中指出的那样,当我们把古代的书迹都当作书法的时候,我们给自己制造了许多“麻烦”。 由于书法是建筑在汉字基础上的艺术,当代的书写环境对我们视觉系统的刺激,是否会直接地对狭义的书法产生影响?对这个问题的关心缘于我在耶鲁大学读研究生时受到物质文化(material culture)、视觉文化(visual culture)研究方法的启发。提出这个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20世纪以来,中国人所处的文字环境有了极大的变化。从小的范围说,我们个人的日常书写早已经以硬笔字为主。从大的环境看,那些装饰性很强、被我们称为美术字的文字在文字环境中占据了相当大的成分。虽然早有人说过,由于毛笔书写的实用性的消失,书法变得更独立了。但是,这并没有回答我在上面提出的问题:当代的书写环境对我们视觉系统的刺激,是否会直接地对狭义的书法产生影响?也就是说,生活在以硬笔字和美术字为主体的文字环境中,频繁地受到这些视觉刺激,我们的视觉系统中是否会留下记忆的痕迹?这种痕迹是否会影响我们对狭义书法的认知?是否会影响我们的审美趣味?我们的书法学习和创作活动会不会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系统,可以不受大的文字环境的影响?如果影响可能产生的话,今天那种变形夸张的字,和我们日常经常见到的美术字有没有关系?在探讨大的视觉环境的变化和我们视觉参照系统形成之间的关系时,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初步印象和观察,提出一些理论性的思考。但是,这样的思考很可能相当粗疏,难以提供令人信服的细节。实验心理学的介入或许可以把研究引向深入。 现在谈第二个问题。我收集当代日常书迹,作艺术史的关怀,必然要遇到艺术史写作范围这样一个问题。中国书法史的写作在过去基本上是历代名家的书法史。这种书法史的写作方法,和帖学传统以及现代主义的美学观念没有重大的冲突,因为,帖学本来就是名家的谱系,现代主义的美学也崇尚艺术家的个人才情。但是,自从碑学出现以来,不但古代非名家的书迹被纳入了学习的范围,当代更有人提出所谓具有“平民思想”的“民间书法”的理论。但是,这一理论还是把古代的一些非名家的书写当作猎奇、寻找生疏感的资源,在猎奇的过程中,这一理论强调的是当代艺术家的天才,艺术家依然是点石成金的魔术师,是文化英雄。 但在后现代的观念中,艺术家已经不是伟大的天才。即使一些艺术家或策展人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让他们放弃艺术家是文化英雄的观念几乎不可能。货币经济在本质上要求对商品品牌的认同,在艺术领域,名气的大小和艺术家的实际利益紧紧地绑在一起。种种现实和理念之间的不协调,显示了某些理论修辞的尴尬甚或虚伪。 那么,书法史的写作究竟是对历史现象作力求接近准确的描述,还是为某种艺术理念服务的修辞?当我们选择某个人的作品、某种书法现象、某类文字来讨论,让它们进入我们撰写的书法史的时候,我们是根据以往形成的惯例来从事这些工作,还是首先对我们已有的惯例进行批判性的反思?我们是否还要把书法史作为风格的衍变史,对那些被认为有创新能力的书家予以特别的关注?这是历史的真实吗?虽然我们并没有做过比较准确的计量分析,但我们的基本估测告诉我们,今天不创新的人比创新的人多。那么,这些人的书法实践是否也应该进入书法史?可以提出但不容易回答的问题很多。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在撰写当代书法史时,将当代的文字环境纳入我们的视野,将促使我们开拓新的书法史研究方法和写作方式。
    目录
    【通论】 也论中国书法艺术的性质 中国书信:私语的公众化 【明末清初书法研究】 17世纪中国艺术中的疾病、残疾与畸形 清初金石学的复兴对八大山人晚年书风的影响 八大山人花押“十有三月”考释 对联杂议 顺治年间景德镇瓷器上的题跋、书法与印章 陶瓷与书籍:观鹭园藏康熙青花“昌江聚咏”观音尊研究 【晚清书法研究】 晚清官员日常生活中的书法 吴大澂的篆书 吴大澂和他的艺术家幕僚 1886年吴大澂在吉林的文化艺术活动 【20世纪书法研究】 20世纪的考古发现与书法创作 20世纪文字山水画刍议 沈尹默与张充和 丁衍庸先生篆刻刍议 险峭而婉秀:欧体楷书与江兆申先生书法参照系的关系刍议 【研究方法】 关于20世纪70年代以来大陆书法研究的一些思考 书法研究方法刍议 关于当代书法史写作的札记 信札和艺术史研究 【中国书法在西方】 美国的中国书法收藏和研究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