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学生对定镜创作感兴趣,那么教师便可以在课程学习时引入戏剧教学策略。给学生提供主题,比如历史或文学发展的某一阶段,某个科学研究的*初阶段,或解决数学问题所选择的切入点。鼓励学生在此基础上主动探索,有利于增强学生对人物、��景和时间要素的了解。戏剧教学策略有助于学生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促进学生对故事进行全面详细的研究。 默剧 “默剧是用无声的语言表达思想的艺术”。学生需要用肢体语言,在不说话的前提下讲述一个故事或概念。他们用无声的语言刻画动作,展示人物关系,讲述故事的来龙去脉。学生借助无声的语言交流想法,有利于他们开拓思路、演绎概念。 即兴创作 即兴创作是指学生不事先阅读剧本,就当时的感受即刻进行创作与演绎。给学生提供时间、地点、人物,让学生代入所给角色,戏剧自然开演。学生用自己的话表达对故事、角色和人物的理解,有利于学生将所演绎的故事、概念以及历史知识同生活结合起来。学生结合自己的体会进行即兴创作,有利于提高他们的理解能力。 “专家外衣”(Mantle of the Expert) “专家外衣”是由戏剧教育专家多萝西·希思科特(Dorothy Heathcote)提出的一个戏剧教育策略。她鼓励学生把自己想象为所研究领域的专家。给学生一个角色,比如研究细胞分裂的生物学家,之后让其他学生对“专家”进行采访。该策略鼓励学生扮演一个特别的角色,有利于学生深入了解所研究的内容。“如果学生扮演成专家,那么他们说的话必须要有理有据、令人信服。” 独白 独白是指戏剧或故事中一个人独自陈述自己的内心想法的时刻。独白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内心独白,即自言自语,人物对自己说话,另一种是人物对观众的独白。让学生从历史、文学或新闻报道中选择一个人物,然后创作一段独白,独白**关注人物内心的波动。同时,让学生融入人物中,思考人物的立场角度,并思考以下问题: 你想讲什么有趣的故事?或者你的主旨是什么? 你想向观众传达什么? 你的动机是什么? 在你对独白的构思中,关键词是哪几个? 你要选择哪种说话基调? 视觉化 视觉化又称引导性想象,是指让学生听一段描述性文字,并想象自己置身其中。这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为写作奠定基础,还有利于“增进对故事的认知,了解故事的感情基调,提高学生对故事或话题的兴趣”。 教师可以用第二人称“你”叙述,学生在听的过程中可以闭上眼,增强其体验感。 …… 聆听散步与课堂教学 语言艺术课:口语和听力对语言类课程十分重要。借助聆听散步法,学生可以学会如何倾听彼此,提高自身的倾听能力。在记录各种声音的同时,学生不仅积累了词汇,也提高了基本的写作水平。在大多数情况下,学生只会借助外观来描述物体,从未想过声音也可以。但通过聆听散步,学生会试着用各种词语描述声音及其带来的听觉感受。要想进一步拓展课堂教学,可以让学生在文学世界里进行聆听散步,如写一篇记叙文来描述他们听到的某种声音,或者讨论拟声词的含义 ;也可以让学生创造新词来描绘他们听到的声音。除此之外,学生还可以根据自己对声音的描述创作一首“有声”诗歌 社会研究课:正确运用聆听散步法可以加深对社会研究领域的理解。在聆听散步活动结束后,让学生讨论他们听到的声音。接着让学生把自己想象成不同时期的人(如18世纪末西进运动时期坐在马车里的旅行者、抵达埃利斯岛的移民、参加印第安人聚会的客人或“五月花号”帆船上的乘客),思考他们可能会听到哪些声音 数学课:聆听散步结束后,让学生写下特定声音的节奏变化,如高 — 低 — 高 — 低或强 — 弱 — 强 — 弱。让学生创造各种表示声音的符号,然后把这些声音符号画出来。或者把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不同的声音类型,如高音低音、强音弱音、人声、金属声、本位音、电音等。哪些声音会有多种来源?让学生以图表的方式将声音分门别类 科学课:可以让高年级学生讨论有关噪声污染的问题。或者将科学与声音联系起来,比如让学生想一想哪些声音消失了,问他们:“为什么声音会消失?还有哪些声音即将消失?”帮助学生练习如何辨别音调,让他们按照高音、低音、中音对听到的声音进行分类,并讨论什么是频率。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加以演示 —— 往玻璃杯中倒入不等量的水,敲击杯子,然后让学生判断每个杯子发出的声音会有何不同。也可以选择在一个大锡罐或一个无盖的纸箱 上系一根钓鱼线或铁丝,拨动钓鱼线或铁丝使其发出声音,再换一根较短的铁丝进行同样的操作,然后让学生判断声音会发生什么变化 视觉艺术课:聆听散步结束后,让学生回想他们刚刚走过的地方,并把在那里听到的声音画出来。教师要指导学生画出声音,而不是画出他们所看到的东西。例如,如果他们听到风声,就应该画出风是如何吹动树叶的,而不是简单地画一棵树。然后问学生:“声音有哪些颜色?声音是什么形状?是用曲线还是直线画这种声音?”完成创作后,让学生相互欣赏彼此的画。艺术家保罗·克莱(Paul Klee)将旋律描述为“漫步时的一种曲调”。因此还可以问学生:“你散步时听到的声音是不是一种美妙的旋律?你能把它唱出来或描述出来吗?”让学生运用各种线条、形状和颜色将声音画出来(图4.1)。 音乐与课堂教学 下文提到的一些简单的声乐活动适用于所有学生。不需要任何专业的音乐知识或技能,就可以轻松进行这些活动。 声音日记 声音日记可以说是聆听散步法的延伸。让学生每天花几分钟在一个特定的地方聆听声音。每次聆听时,学生都应该在声音日记中写下他们听到的内容,同时把这些声音画出来。问学生:“你画的声音是什么样的?有哪些颜色?是什么形状?”这个练习有助于将声音与视觉艺术(如线条、形状和颜色)相结合。 声音日记还是扩大词汇量的一种手段。让学生写一篇关于声音的文章,尽可能详细地描述他们听到的声音,以及对声音的思考。一般来说,学生们擅于用形容词来描述看到的事物,而忽略了声音的作用。此类声音练习则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词语发音意识和写作能力,对学习语言类课程大有裨益。参见图4.2中的声音日记。 声景(声音环境) 声音可以让故事和历史事件的讲述变得更加生动。教师可以让学生完全从声音这一角度分析特定事件或情况,从中辨别各种声音,并鼓励他们对声音进行排列组合,以准确再现原声环境。学生可以自己发出声音或借助生活用品来重现声景,在互联网上也能找到很多录音资源。但问题在于如何有效利用这些声音。在听众闭着眼睛聆听演奏时,演奏者要通过声音使现场“活”起来,让听众沉浸在声景中。无论声音环境是雨林、沙漠绿洲、火箭发射现场还是书中的某个故事情节,都要尽可能准确地重现声景,给听众带来身临其境的感觉。学生在创造和排列声音符号的过程中需要将写作、数学和讲故事的能力结合起来,才能营造**的声景。他们还可以虚构乐谱或声音图画以配合演奏。学生就像“总导演”,可以决定如何运用颜色给声音编码、如何绘制声音符号。 为激发学生创造声景的灵感,可以先给他们播放本田汽车广告的未剪辑版,再播放*终剪辑版(因为在剪辑后的广告中,各种汽车的音效都来自声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