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至死方休 : 一名东线机枪手的回忆录
QQ咨询:
有路璐璐:

至死方休 : 一名东线机枪手的回忆录

  • 作者:(奥) 安德烈亚斯·哈廷格著
  • 出版社:台海出版社
  • ISBN:9787516838433
  • 出版日期:2024年05月01日
  • 页数:136
  • 定价:¥69.8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一位退伍军人向他的孙子讲述的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经历,没有夸夸其谈,只有扣人心弦、残酷的诚实。 本书整理并讲述了汉斯·卡尔(Hans Kahr)对二战东线战场的战后回忆和战时记录。 汉斯·卡尔1925年出生于奥地利的一个农民家庭,后来被征召入伍,成为德国国防军第3山地师第138山地猎兵团的机枪手,在战争后期被派遣到东线战场。书中回忆了汉斯作为新兵在前线学习生存的过程,讲述了汉斯在东线战场残酷的战斗,以及被俘后作为战俘的经历。书中还介绍了战前奥地利小农家庭的生活和当地传统习俗等。 书中没有很激烈的语言,从一位普通士兵的角度,将战争的残酷一一展现,留给后人的是警醒和珍惜。
    文章节选
    1943年12月19日,我经受了战火洗礼,这场激战是我这辈子遇到的*重要的事情之一,一切都不同了。面对恐惧和精心安排的大规模杀戮,我这个年轻人的无忧无虑*底消失了。我们的二级下士无疑也知道。我傍晚下岗后返回掩体,他拍拍我的肩膀,掏出个饰有雪绒花的破旧扁酒瓶,倒了杯杜松子酒递给我,以父亲般的方式对我简短地说道:“您今天打得很好,会习惯的。”
    就连我这样的新兵也知道敌坦克为何要竭力控制主要补给路线,因为这条道路穿过第聂伯罗夫斯卡和沃加内,直通第聂伯河渡场。第聂伯罗夫斯卡基本上是个贫穷、遍地��泞的草原村庄,我们的前进补给点和几个指挥所设在村内。严冬这几个月,第3山地师官兵眼中的宇宙**就是第聂伯罗夫斯卡村,我们的性命取决于能否守住该村。要是敌人攻占第聂伯罗夫斯卡村,就切断了我们身后的交通线,我们只能分别跨过寥寥几座临时搭设、通往河北面的桥梁。这些桥梁不是为快速后撤设计的,更别说用于整支部队的退却了。我们在圣诞节前经历的激烈交战,接下来几天和几周多多少少会持续下去。
    德国国防军*高统帅部1944年1月1日发布公报,谈到我们这片作战地域的情况:“苏联人实施了猛烈的炮火准备,以坦克和战机为支援,重新对尼科波尔登陆场发动进攻。德国军队以大规模反突击击退敌人。敌人损失惨重,大批坦克遭击毁。”
    苏联人的进攻很快成为常态,但我们确信,只要弹药充足,第24装甲师在身后提供支援,我们就能应对一切状况。至于口粮,我们班不得不派一两个士兵,借助夜色掩护赶往卡缅斯克,替班里的战友把饭盒打满。
    有一次轮到我去打饭,途中看见许多阵亡的山地兵躺在道路两侧,身上盖着防水帆布。他们可能是在争夺第聂伯罗夫斯卡村的战斗中牺牲的。凛冽的寒风把帆布吹得噼啪作响,帆布卷起,我看见尸体上可怕的伤口。一具具尸体面目全非,几乎难以辨识,没了四肢,胸部和腹部的弹孔很大。我当时暗自思忖,他们至少死得很快,没遭太大罪。
    在另一次去打饭的途中,突然响起吓人的尖啸,我赶紧跳入旁边的沟渠,躲避袭来的炮火。我当时以为是苏联人发射的喀秋莎火箭弹,但很快明白过来,是我方的多管火箭炮正以燃烧弹覆盖敌军防线。一发发火箭弹从空中呼啸掠过,身后拖着浓浓的烟雾,在夜空映衬下格外显眼。眼前的壮观景象深具破坏性,但也很有吸引力。一发发火箭弹准确地在敌军主战线上炸开,形成一堵巨大的火墙,明亮的火焰一直持续到深夜。这一刻,地壳似乎裂开了,仿佛要把所有生命拖入炽热的熔岩核心。很难想象对面还有什么人能活下来。但苏联人继续对我方阵地施加压力,可能部分归功于他们广阔的领土,另外,他们的兵力几乎取之不尽。
    1月中旬,师里几名军官来到我们这处小小的阵地,一连几个小时观察敌人的情况。没过多久,上级下令组织侦察巡逻队,探明苏联人的阵地。敌人显然前调了新锐预备队。侦察行动昼间实施,因为能见度较好,但足以说明我们对这项任务深感不安。此处的地形太平坦,顺利完成任务的机会很小。二级下士带队,每当我们犹豫,或是深入骨髓的恐惧阻止我们前进时,他就打出手势,鼓励我们跟上。
    苏联人很快发现了我们的意图。枪声刚刚响起,备受尊敬的班长就挨了致命一枪。我们以猛烈的火力还击,带着阵亡战友的遗体返回己方阵地,没再遭受更多伤亡。我对班长没太多了解,但这位南施蒂里亚人突然阵亡,对全班无疑是个沉重打击。他以体贴周到的做事方式把我们团结在一起,短时间内就把全班打造成训练有素的战斗分队。更重要的是,他教会我们如何在东线生存。
    师里的军官可能觉察到敌人正在酝酿某种行动,天黑后不久就离开我们的阵地。一队士兵赶来,把二级下士的遗体带回卡缅卡,跟其他阵亡者一同下葬。地面冻得很深,必须用集中装药炸开才能挖掘墓穴,这些炸药也用于战斗。第二天晚上,一名年轻的候补军官带着口粮到来。他刚刚开始前线见习,立即接掌了我们这个*有5名士兵的班。日子还得过下去。
    1944年1月,气温没再下降,但冰冷的东风刮过第聂伯河低地,甚至比以前更凛冽,我们班的掩体冻彻寒骨。掩体里倒是有个小炉子,可燃料总是不够。卡缅卡位于我们后方,是个典型的乌克兰穷村子,甚至没标在任何地图上。一座座房屋的木顶早已焚毁。某个晚上,我们在一栋房屋的阁楼上翻寻,想给取暖的炉子找点干小麦。阿尔萨斯人摁亮电筒,虽说时间很短,但足以让苏联人发觉,他们立马用大口径机枪开火。我们匆匆离开时,子弹嘶嘶作响地从耳边掠过。我们幸运地找到些柴火,好歹当晚能在掩体里取暖了。
    说起来可能没人相信,但前线士兵确实经常为某些琐事冒上性命危险,而这些琐事在平民生活中显得稀松平常。有一次,我想给家里带来的毛衣除虱,毛衣里好多虱子,只要脱掉毛衣,虱子就会爬到掩体的地上。这件毛衣至少有一个月没洗了,于是我把我*暖和的衣服放在仍有余温的暖炉上。此举有点鲁莽,因为我没过一会儿就睡着了,直到毛衣发出烤煳的焦味才惊醒。可惜毛衣毁了,已经没办法再穿,我只好冻着。阿尔萨斯人开玩笑说,至少我把虱子消灭了。
    1944年1月的*后几天,苏联人又一次企图突破我们的防线。他们投入大批兵力和装备。我和主射手几乎一直在战斗。为确保火力持续不断,也为了准头更好,我们把机枪安在三脚架上。红军士兵高喊着吓人的“乌拉”向前冲来,主射手朝他们猛烈开火,我是副射手,主要任务是瞄准,还要及时换上新弹链。幸亏当时弹药充足,否则我们根本没办法长时间守住这片阵地。红军*后在稍北面取得突破,导致我们再也无法扼守登陆场内的阵地。敌人投入强大的坦克力量,企图包围我们,尽快收复更多领土。他们很快达成了目的。
    2月1日,一名传令兵赶到我们班的阵地,不仅送来口粮,还传达了后撤令。我们只带野战背包和弹药,无法随身携带的东西都放在马车上,那些马车此时就等在稍后方。当晚,友邻师几名步兵赶来接防我们的阵地。跟我们不同,他们的装备较差。我们好歹穿着带风帽的冬季防寒外套,还有毡靴,可那些步兵只穿着国防军的长大衣,脚上是钉有平头钉的行军靴,模样看上去很憔悴,我不由得怀疑他们能否长时间守住阵地。
    我找到一个看上去宛如来自古代的步兵,把我们存放备用弹药的地方告诉他。他似乎有点听天由命,漠不关心地听取了我介绍的情况,随即缩入暖和的掩体。每次跟军帽上也佩戴雪绒花徽标的战友并肩奋战,我都很自信,可我们现在不得不依靠常规步兵师。更糟糕的是,协同作战的也许是一个个拙劣的战斗群,在这种情况下,灾难往往会迅速降临。我多次注意到国防军各兵种的巨大差异,更别说德国军队与盟友军队之间的巨大差别了。
    2月2日凌晨,我们终于离开阵地,赶往后方的尼科波尔。我们的目标是经常光顾的第聂伯河渡场。就好像大自然也联合起来破坏德国军队后撤似的,化冻从一开始就给我们造成大麻烦。除此之外还有雨夹雪,一条条小径很快沦为深不见底的泥沼。
    我们在第聂伯河东侧的后撤还算顺利,但在渡场附近遇到混乱的局面。长长的后撤纵队从陡峭的第聂伯河岸堤蜿蜒而下,一路延伸到对岸的内陆,活像一条巨大的蠕虫。数百辆卡车、履带式车辆、马车首尾相连,紧挨着停在原地,等待继续后撤。孤零零几门高射炮仍在阵地内,炮管深具威胁地指向天空。为了让车辆动起来,在场的人倾尽全力,有时候需要动用一整支部队。许多马匹活活累死了,结果挡住身后车辆的去路。
    我们这群山地兵的情况要好些,携带的驮畜很健壮,即便面对眼下的状况,还是取得不错的进展。一支战地宪兵巡逻队指示我们去北面,远离这座大型浮桥。于是我们把宽阔的泊位让给其他后撤纵队,找了个狭窄、不适合车辆通行的小码头,顺利渡过第聂伯河。
    我们在尼科波尔西北面的第聂伯河西岸占据新阵地,掩护己方部队继续后撤。敌人这次没跟我们接触,谁也不知道他们究竟在何处,但西面传来的隆隆炮声不是个好兆头。苏联人前进了多远?他们在哪里?他们的先遣部队又在何处?尼科波尔城内一次次响起剧烈的爆炸。我方工兵显然正在炸毁所有重要的军用设施,以免这些东西落入敌人手里。尼科波尔城内腾起熊熊烈焰,从我们的阵地上也能看见。那座城市满目疮痍,上方的夜空呈现出鬼魅的红色,是个坏兆头。
    尼科波尔登陆场内留下很多东西,战友、牲畜、军用物资等,对了,还有一个半月前跟我一同到达那里的许多年轻士兵无忧无虑的劲头。
    战争把它古老的规则强加给你,你无法怀着世上所有美好的意愿躲避这些规则。当时的选择很有限:要么负伤,要么被俘,要么送命。逃离东线*有这几个办法。但这三个选择都是我急于避免的,至于能拖多久,尽力而为吧。
    目录
    引言 序幕/一月的某天 *一章/童年和少年时期 第二章/军人是怎样炼成的 第三章/尼科波尔登陆场 第四章/乌克兰的冬天 第五章/从布格河奔向德涅斯特河 第六章/罗马尼亚战线土崩瓦解 第七章/匈牙利境内的厄运 第八章/末日临近 第九章/战败的痛苦 第十章/结束的开始 尾声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