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破局(百万畅销书《格局》作者何权峰,影响数百万人命运的觉醒之书。古今中外人士都在践行的人生破局之道。决定人上限的,是一个人破局的能力·悦读纪·)
QQ咨询:
有路璐璐:

破局(百万畅销书《格局》作者何权峰,影响数百万人命运的觉醒之书。古今中外人士都在践行的人生破局之道。决定人上限的,是一个人破局的能力·悦读纪·)

  • 作者:何权峰 著,悦读纪出品
  • 出版社:青岛出版社
  • ISBN:9787573617422
  • 出版日期:2024年04月01日
  • 页数:212
  • 定价:¥39.80
  • 猜你也喜欢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破局,指的是一个人打破局限、破解难题、突破困境,从而使自己看到更大的世界。人生难免会陷入困局,想要破局,*大的障碍在于内心,即我们的处世态度。决定人生上限的,是一个人破局的能力。若想破解难局,就必须学会看淡人生,放过自己,放下那些阻碍我们人生幸福的欲望和执念,不让自己困在局限里、困在悲惨里,才能遇见更好的自己。本书以7大篇章精制35个人生破局锦囊,助你打破困局,摆脱精神内耗,重启人生,窥见新天地。
    文章节选
    **章 别让自己的无能,限制你所能


    **节
    你是“不为”,还是“不能”?——自我设限

    孩子在浴缸里注满了水,将鱼缸里的鱼儿放了进去,转身去清洗鱼缸。孩子刷干净鱼缸后返回浴室,他惊讶地发现,纵使整个浴缸可以供鱼群悠游,鱼群却缩在一块恰如鱼缸大小的水域。浴缸里没有任何限制,也没有任何东西阻挡,为什么鱼儿不敢自由自在地游呢?
    我曾看过一项心理实验,是关于信念局限性的有趣研究。研究人员在长方形水族箱的**放置了一块玻璃隔板,每次金鱼想要游过隔板的时候就会撞到头。数次之后,金鱼适应了只待在水族箱的一边了,免得撞头。后来即便研究者拿开了玻璃隔板,金鱼也不再想去水族箱的另外一边了。水族箱里的玻璃隔板没有了,思维却把它们限制住了。
    很多限制都是从自己的内心开始的
    请你认真审视一下,自己是否也受制于类似的枷锁?
    常听有人说:“不可能的,我学历那么低,怎么会有公司雇用我?”“我长得不够漂亮,他怎么会喜欢我?”“我没有人脉,怎么推销业务?”“我没办法好好沟通,因为一向跟他们处不来。”“没办法,我本性就是这样。”我们往往在自己的心里设置了一道坎儿,阻挡着自己前进,这就是所谓的“自我设限”。
    很多限制都是从你的内心开始的,如“这事我做不好”“我不行”“我无法完成”“我办不到”;你可能还会有这样的想法,如“我天生就是不会”“我不擅长音乐”“我对于运动没天分”“我不是读书的料”“我不够聪明”“我不善交际”“我记性不好”“我还太年轻”“我年纪太大了”“我就是这样的人”~~这些内心独白的杀伤力惊人,它们限制了你对自己的看法,压制了自己的潜力。人若抱有这种心态,等于是扼杀了机会与可能。
    马戏团有个广为人知的训练大象的方法:驯兽师会先将接受驯养的大象用铁链拴于木桩上。起初大象会试着挣扎逃脱,当它发现徒劳无功之后,便只能接受现状。而后,驯兽师仅以一条细绳便能控制大象。即便它的力气足以挣脱细绳得以逃脱,却从不会再尝试,因为大象已认定自己无法脱身。
    那束缚着自己的东西,通常就是自己。我们原本都有自己想做的事,但在局限思维下,这些事往往变成了想都不敢想的事,以为自己只能这样了。
    如果连自己都认为做不到某件事,那就肯定做不到
    你是“不为”,还是“不能”?你想想看。
    你究竟是真的没办法,还是暂时没想出办法?
    你是真的无法完成,还是未尽全力?
    我有一位朋友,他是一位杰出的零售商。好几年前,我去拜访他,他带我到他的几家超市参观。在他开车回家的路上,我问了他一个问题:“你从原本只有一家店面,现如今扩充到上百家分店,是如何办到的?”
    他回答:“我相信自己可以办得到!”
    朋友进一步说明:“很多人都习惯于只看自己‘办不到的部分’,缺乏信心就难以有所突破。我和其他人稍微有一些不同——我会刻意选择不去注意自己办不到的部分,这样就会想尽各种办法去解决面临的困难或危机。”
    办不到不是问题,你认为“自己办不到”才是真正的问题。是啊,你一旦认为自己不行,也就限制了自己的行动,不去想如何解决问题。相反,若你相信自己一定可以,就有可能找出可行的方法。
    很多人听过澳大利亚演讲家尼克·胡哲的故事。他天生没有四肢,却坚持不让自己的人生因此受限——他不去想自己不能做什么,而是去想自己能做什么。如今,起居饮食、写字、用电脑,甚至游泳对他来说都不是问题;他还拥有会计及金融学位,开办了公司,出版了著作,到访过五大洲近六十个**,举行过近千场演讲,影响了无数人。
    引用爱迪生的一句话:“如果我们做出所有我们能做的事情,我们毫无疑问地会使自己大吃一惊。”人要去尝试做他原本认为自己不可能做到的事。如果你都认为自己做不到,那就肯定做不到。

    你把“我不能”这句话,改成“我试试看”。
    你若想成功就需要尝试,实现理想需要尝试,个人的成长和突破更要尝试,勇敢地尝试是成功的一半。你如果试都不试,那么注定要失败。
    你不要说“我做不来”,而是要问自己“我怎样才能办得到”。
    前者是在找借口,后者则是在找方法。前者令你寸步难行,后者则会让你不断进步。
    你问自己:如果必须办到,你会怎么做?
    你要突破内心的自我设限,向自己发起挑战!当然,挑战是困难的,但越困难,就表示你在突破自己,表示你会变得越来越强。

    第二节
    要小心,你所预言的很可能成真——自证预言
    有一个人参加工作多年,但他清楚那个工作并不是自己想要的。他既不敢改变现状,也没有勇气转行,无力地说:“我没有选择!”
    我笑答:“是的,你没有选择!”
    我说的是真的。如果你认为自己别无选择,这想法就可能会让你别无选择。
    你相信自己做得到,是对的;你相信自己做不到,也是对的。
    你认为人性本善,是对的;你认为人性本恶,也是对的。
    你认为自己怎么努力也没用,社会不公,怀才不遇,所以一事无成,是对的;你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不断努力拼搏,总有**会梦想成真,也是对的。
    你认定事实是什么,便会替自己在潜意识里找到“证据”,在不经意间使自己的“预言”成为现实,这就是所谓的“自我实现预言”。

    一个人说“我很倒霉”,在这种负面的心态下,他就会特别关注一些不顺心的事,便验证了这个自我预言。而另一个人认为“我很幸运”,通过这种正面的心态又会验证自己的预测,即“好事总发生在自认为好运的人身上”。
    在生活中常有这类事例:你预测上台做报告时会很紧张,结果一上台果真结结巴巴的,证明了你的预测。有人觉得自己文笔差,抗拒写作,*后写出的文章果然了无新意,于是就会说:“我早说过了吧,我就是不会写作!”
    在人际交往中,你是否常听到“他对我有偏见”“他老是和我作对”等这样的抱怨呢?我们认为某人对自己“不怀好意”,自然就会对其看不顺眼。
    教育研究也证实,例如:学生自认为愚笨,其学习成绩也将日渐下滑。教师的预期也会影响其对学生的态度,并影响学生的自信、自尊与自我价值的实现,这就是“皮格马利翁效应”。
    再如,在既定的印象中,人们认为男生的数理能力比较**,女生则在文科方面比较擅长。其实从整体来说,男女的文理能力不相上下,只是发展时间的早晚不同,但有些人对自己的看法已固化了,便“自验预言”。
    孩子被赞美得多,表现往往越好;孩子被批评得越多,表现往往会越差,就是这个道理。孩子被冠之以某种负面评价,就好比商品被贴上了劣质的标签,会使其贬低自我价值,逆向发展,同时强化了负面评价,形成恶性循环。
    要小心,你所预言的很可能成真
    一个思想消极的人,实际上是在进行自毁。觉得自己不幸的人很难快乐,因为就算有好事发生,他的心里也会怀疑:“我不相信有这种好事!”当有人对他好时,他会说:“对方是不是有什么阴谋?”这样,他就把人推开了。若那人真的离开,他就会更加确定自己的怀疑:“我就知道他是虚情假意的!”
    若你用悲观的心态去看每一件事情,每天都对自己说:“我是失败者!”“我一事无成!”“我的运气很差!”那么你的脑海里便会一直充斥着这些消极的“自我暗示”,你就会变得悲观消极、自我怀疑、踌躇不前,“预言”或许就会成真。
    我听说某学校棒球队的教练是一个典型的消极人物,凡事都从悲观的角度来看待。
    有一次,教练带领校队坐车到别的学校参加比赛,他一路上都在对校队成员抱怨:“我们一大早就出发,坐了这么久的车,大家的肌肉都僵硬了,对方却在学校准备好了等着我们比赛——我们怎么可能打得赢他们呢?”结果,棒球队那天的比赛成绩非常差。
    过了一周,另一所学校的校队要来校内参加比赛,教练又抱怨:“他们一路上都养精蓄锐,个个看起来生龙活虎,我们怕是很难赢球啊!”结果,那天棒球队又输了。
    在尚未开始做事之前,便认为自己会失败,那么你不用去做了!或许失败正等着你呢!


    为什么自认倒霉的人坏事连连呢?为何好事总发生在自认好运的人身上呢?
    因为好的预期往往会带来积极的反馈,又强化了原先预期的乐观。相反,坏的预期往往会得到坏的结果,而坏的结果又强化了原先预期的悲观。所以,我们常听到有人这么说:“我早就知道!”“我早有预感!”“果然不出我所料!”
    既然如此,朋友,为何不多给自己以及家人、学生、部下等,来一个正面的“自我实现的预言”呢?

    第三节
    为什么明知道却做不到?——软弱与借口
    “你若想做,就会立马去行动;你若不想做,也会找到一个借口。”其实,“知道”跟“做到”是两码事。
    比如,很多人都知道**要少吃多运动,可是有几个人能做到呢?大家都知道低头看手机不好,还是经常这样做。一些人下定决心开始调整作息,不再熬夜追剧、打游戏,可是过了几天故态复萌。一些人热血沸腾地说,“从明天起,开始健身、塑形”,可是没几天又恢复了原状。一个人看了一本书、听了一堂课,便觉得豁然开朗,决定开始彻底进行改变,然后就没有再行动了。一些人连续几年都制订了新的计划,结果坚持不了多久又不了了之。
    有些人为什么明明知道要这么做,却又做不到呢?
    因为这些人借口太多、理由太多。人的意志力往往是薄弱的,一个人想要成功,除了要有“壮士断腕”“破釜沉舟”的决心,还要有对成功的强烈渴望。它们将督促我们全力以赴,不轻易放弃。
    本来就不想做,之后才想出理由和借口
    常有人问我:“老师,我要怎么才能戒掉坏习惯啊?”“我就是脾气大,该怎么办?”“我提不起劲,有什么方法可以改善呢?”
    其实方法多的是,但如果你不是真的想做,什么方法也没有用。
    当非常想做一件事的时候,你就会“自动自发”,不是吗?当想吃冰激凌,或想做感兴趣的事情的时候,你不会问“该怎么做”。但是在其他你不感兴趣的事情上,你会推托,会为自己找诸多阻碍的理由,因为你并不是真心想做这件事。
    你会为了微不足道的理由就放弃。例如,你说要读书,却发现有人在教室里聊天,然后就不读了,并说聊天的声音使自己无法专心读书。事实上,如果你下决心读书,便会不顾这些小小的干扰。周遭的干扰反而会让你更加专心,不受到影响。
    有位心理学家曾说过:“无论什么事,都是先有不想做的想法,之后才想出相应的理由。”我常听学生说因为读不下书,才会上网打发时间。错!事实是因为读书累、上网有趣,所以就忍不住上网,结果没时间读书。
    你每次读几页书就分神,做几道练习题就觉得乏味,开始做事就觉得倦怠,一点儿干扰就受不了~~其实是你本来就想要放弃,只是为了给自己找借口而已。
    做*坏的打算,期待*美好的结果
    所以,请你扪心自问:“我有下定决心要改变自己吗?”“我是真的打从心底渴望实现这个目标吗?”
    提出上述问题的原因很简单:如果你保持和以前一样的做法,得到的结果就会和以前一样。我常这样告诉学生:“如果不改变,你们会年复一年继续像现在这样。这是你们想要的吗?”
    当然,改变不能只是凭借人的意志力,方法也很重要。一项研究表明:改变需要一点点的乐观加上一点点的悲观。
    首先,在纸上写下你要做的事,分析此事带来哪两个好处以及会遇到哪两个障碍。
    以考取证书为例,你先想好的一面:**个好处是为你的履历表加分,在面试时也会影响面试官对你的**印象;第二个好处是提升你的竞争力,增加收入。
    从坏的角度来看:你未来一段时间内要忙着读书和练习。此外,需要牺牲你的休闲、娱乐、交际等时间。你做好心理准备了吗?
    如果你能做到上述建议,往往能得到更好的结果。
    做*坏的打算,期待*美好的结果。人生不会永远如意,当困难和挫折无法避免时,你要有心理准备,而不是一开始就投降。当想要放弃时,多想想完成时的美好,你就可以坚持到底。

    人生常常有两件事:借口与结果。
    首先,你问问自己:你的借口是什么?
    如果回答是“我办不到,因为~~”,那么你的答案是什么?你写的内容就是你的借口。
    接下来,把你常用的说辞和借口写下来,然后问问自己:真的是这样吗?
    你所说的借口究竟是真的还是假的?你有没有试着清除这些障碍呢?有没有人像你一样面对同样的障碍,却能够成功越过呢?
    *后,你问自己:若没有借口的话,你会怎么做?

    第四节
    只要有一次破例,就有第二次——拖延症
    你是不是经常下意识地把“等我有空再做”“好累啊,让我休息一下”“隔**再做也没有关系”等话挂在嘴边?计划中要读的书、要打的电话、要洗的脏衣服,或是要回的信,你总是一再拖延。
    你明明工作或课业没完成多少,却不由自主地去点开社交软件、打游戏、看电视。你说:“我会开始做,只要等我看完动态消息或者玩完这一局游戏或者看完这个节目~~”你明明知道自己不应该拖延,可是每次都会拖到*后一刻,报告到了收缴期限才拼命赶进度,账单到额外罚款期限才去缴,事情总是拖到紧要关头才动手,往往太迟了才会觉得后悔。如果你有以上问题,就是得了拖延症!
    时间永远不够用,因为被自己耗费掉了
    你为什么一再拖延?因为拖延能让你逃避你不乐意去做的事。你只要继续拖延,便会一直保持原状,也能避免问题及负担。就像给信用卡还款,在你收到账单之前,一切都很美好。
    拖延为你提供了**的保护机制。你只要不去面对,就不会把事情搞砸,就不必怀疑自己,就可以让自己感到心安。这些自欺心理只能暂时减轻你的焦虑感和罪恶感。
    如果拖延了很久,*后只剩下一点点的时间来做事情,那你就可以为自己做不好找理由,为差劲的结果辩护,如“时间太仓促了”“根本来不及做”~~
    这种自欺欺人就是明明心里很清楚自己在逃避什么,但你就是不想面对。拖延越久,你只会越加消极怠惰,无法自拔。
    这点让我感触很深。我写作时经常会面临灵感枯竭或者截稿日迫在眉睫的情况,脑海中却没有任何想法。而灵感这种东西,又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怎么办?“先写再说。”没错,我只有先动起来,灵感才会源源不绝。
    你是否观察过,那些越忙的人越有时间做更多的事,因为他们懂得有效率地利用时间;爱拖延的人才会觉得时间永远不够用,因为时间被他们的恶习给耗费掉了。
    汉淮南王刘安曾说:“谓学不暇者,虽暇亦不能学矣。”意思是:“自认没时间学习的人,即使他有空闲时间,也不会用在学习上。”
    你们不妨问问自己:如果现在有一个小时的空当,你会做什么,玩手机?看电视?闲聊?或去做其他事?反正就是不会去做那些你承诺过要做的事,对吗?
    “永远别让例外发生!”想拖延时,切记这句话
    以下是5种积极的心理暗示方法:
    1.只要开始去做就对了。只要你肯开始,就代表正在前进。否则,这意味着你还在原地踏步。
    2.每次只做10分钟。因为你总把事情想得很难,以致心生逃避;你只要在10分钟内快速进入做事的状态,就可以消除内心的焦虑和压力。*后,你便会发现事情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难。
    3.在做中学、错中学。你若要等到一切都准备周全才开始做,那么事情将永远无法开始。你想**次就把事情做得**,就可���会因为思虑太多,踌躇不前。以写作为例,你先不要要求自己达到名作家那样的水平,先把能想到的所有东西都写下来,即便没有逻辑也没关系,写就对了。
    4.确定目标。想象你正在跑一场马拉松,比起漫无目的的奔跑,知道比赛的目的地更能激发你的动力。比起“明天要做很多事”这个较为含糊的目标,“明天要完成这三件事”较容易让你采取行动。
    5.试着将问题进行细分。当工作量过大,且不知道该从何处着手时,你与其想着非得完成一件大事,不如锁定一个有限度、合理、可完成的小事。比如跑马拉松,你可以先从3千米的入门级开始,提高自身的有氧能力后,再进阶到10千米长跑与半程马拉松。这会让你减轻许多心理负担,更容易达到*终的目标。

    你想拖延时,切记“永远别让例外发生”这句话。你*大的敌人就是自己,你会设法骗自己“就只有这一次拖延的机会”。但你只要有一次破例,就会有第二次,第三次~~如此,“例外”会成为你的“常态”!

    有哪些事情是你过去一直耽搁的?写下来,然后依照下面的问题回答:
    1.为何我一直没有做出行动?行动起来,我会有何种痛苦吗?
    2.我一直拖延,对自己有什么好处?
    3.如果我此刻拖延,将来有可能付出何种代价?
    4.如果我能立即行动,对自己有什么好处?
    5.如果我不再拖延,想象一下“明天的自己”会如何感谢“今天的自己”?

    第五节
    怪兽与它们的产地——内心恐惧
    你是不是会对很多事物产生恐惧心理?怕水、怕高、怕黑、怕蛇、怕死,或是怕上台、怕被批评、怕冲突、怕担风险、怕失败等。害怕是人的求生本能,人因为害怕才能做好自我保护,免于受伤,从而生存下来。一个什么都不怕的人才是可怕的。
    但是,当这种恐惧心理让我们动弹不得,变成我们前进的阻碍时,这种害怕会使我们的人生变得“瘫痪”。
    我常听学生说:“我想参加比赛,却怕表现不好,就放弃了”“我想发表作品,却怕被批评而迟疑却步”“我喜欢某人,却怕丢脸而说不出口”“我想在公众场合讲话,却怕得全身发软,半句话都说不出来”。
    我问:“为什么怕?”极少数人能给出有说服力的答案——他们畏惧的其实是自己恐惧的事物。对一个跳高选手来说,他可以轻易地越过2米高的杆,却不敢跳过等高的墙。对一个跳远选手来说,他可以轻易地跳过7米远的沙坑,却不敢越过等距离的河。所以真正让人害怕的是害怕本身。
    你每次向恐惧屈服,恐惧就会变得更强大
    若不想产生恐惧心理,你必须先了解自身是如何创造恐惧的。
    小时候,三五个伙伴熄了灯说鬼故事,夜半的敲门声、门外的人影、窗外的风声、在墙上投出的鬼魅影子,让我们屏住呼吸、心跳加速、身体紧绷。仔细想想,我们害怕的究竟是什么?
    是自己想象的东西,对吗?一个人在黑夜中,看到一个黑影,便神色慌张地跑了起来。这个人遇到第二个人,说:“有鬼,快跑!”于是第二个人也跟着**个人跑。而其他人看到逃跑的人神色如此慌张,或许也会慌不择路地一起跑。如果能有人冷静下来想一想,真的有鬼吗?即使有鬼,现在我们有这么多人,是人怕鬼,还是鬼怕人?
    没有任何事物比无中生有的恐惧更可怕。想要消除恐惧,我们必须先认清恐惧的本质。我们不能在恐惧面前逃跑,得面对它,更得亲近它。就像我们小时候床底下的“大怪兽”——假如弯下腰瞧瞧床底下,就会发现哪有什么怪兽,但我们就是不敢看,选择继续害怕。
    所以,我们该害怕的不是那些可怕的事物,而是任由“害怕”这件事让自己裹足不前,这才是*可怕的。
    尽管害怕,仍向前行,这就是勇气
    去做你害怕的事,就是克服“害怕”*快、*有效的办法。
    很多事情,你现在觉得害怕,一旦面对并驾驭它们,或许就会将其变成自身喜欢、擅长的了。例如,学习游泳、开车、跳舞,或是上台演说等,一旦得心应手之后,你会发现根本没有什么好害怕的。
    做这件事时,我会设想*糟糕的结果。在自己裹足不前、迟迟无法下定决心时,我会这么问自己。例如,我想结交外国朋友,我会问自己:大胆开口*糟的结果是什么?大不了就是被拒绝,但如果我试都不敢试,不就连起码的交流机会都没有了?
    接着我又问自己:如果害怕,我是否会迈开步伐?虽然承认这么做会感到害怕,但每次往前跨一步,我都能从中获得勇气。
    以前我想在众人面前发表自己的意见,也因自己太害羞而止步不前。我实在不想再这样下去,于是又问自己:要是不害羞,我会怎么做?答案很清楚,我会站起来,说出自己心里想说的话,心中的恐惧便会不知不觉地消失。
    我想到“恐惧”(terrified)和“美妙”(terrific)这两个词,其实都是由同一个字根所衍生出来的。之前,我和别人交流还会紧张得喘不过气来,而现在竟可以对大家侃侃而谈,这种感觉真的很美妙。


    如果不害怕,你会怎么做?
    有位名人曾说:“很多事我起初都很害怕,只是假装不害怕。慢慢地,我真的不害怕了。”
    你表现出毫无畏惧的样子,便会勇敢起来;若能保持得够久,假的就会变成真的,你便会成为真正的勇者,也就没什么好怕的了。
    一次有勇气的行动可以让你无比自信。反之,如果你继续犹豫胆怯,可能会停滞不前。

    第二章 困在这种心态中,你会困在悲惨里


    **节
    都是别人的错害得我——受害者心态
    长久以来,我们一直将自己的不幸归咎于他人。你卷子分数太低,怪老师不喜欢你;你工作做得不好,升迁没你的份,怪时运不济、遭人打压;你和伴侣关系差,怪对方不理解、不体谅你;你失业,怪社会不公平;你诸事不顺,怪老天跟你作对~~总是这样,你就成了一名“受害者”。
    你为什么要扮演受害者?因为跟承认自己的错误比起来,怪罪别人容易多了,你不但可以获得别人的同情与支持,还不必承担成长的压力,更能获得更多的关注。
    这会导致什么后果?保持这种心态,你将很难有机会做出改变。因为,你已放弃了自己。若你总带着委屈的情绪,只能悲伤与自怜,就会一直陷在负面的情绪之中;若你无休止地指责、怪罪别人,周围的人也会渐渐远离你;*可怕的是,久而久之这会变成你的一种消极想法,让自己的人生变得悲惨。
    这样的剧本,我们不知道演了多少遍
    我在网络上看到过一则对话,大意是这样的:
    甲没车没房。
    别人问他:“为什么不买?”
    甲回答:“家里没钱。”
    “你都40岁了,怎么没点儿积蓄呢?”
    “因为我父母很差劲~~”
    “你父母和你有什么关系?”
    “原生家庭会影响人的一生,你不知道啊?”
    乙40岁了,还没有结婚。
    别人问她:“为什么不结婚呢?”
    乙回答:“因为父母天天吵闹,婚姻太失败,对我的心理影响太大,我对长期的亲密关系充满恐惧~~”
    “可你已经长大了呀!”
    “是的,但我的内心还是一个孩子~~”
    “都是因为别人的错,才害得我~~”这就是典型的受害者心态。因为家庭破碎,所以才害我误入歧途;因为客户难缠、同事不支援,所以我的业绩无法达成;因为他说了那些话,所以让我一整天都不开心;因为他做了那件事,所以影响了我的心情;因为某人伤害了我,所以害得我好几年都活得不好~~这样的剧本,我们不知道演了多少遍!
    错在他——他无法替你的人生负责
    有太多的人深陷在自己的“连续剧”里面,痴迷于其中的角色、剧情。我们述说的是他人对我们做了什么事,如何残酷地对待我们。但当说完那些是是非非之后,我们又得到了什么呢?我们只有愤怒、心痛、怨恨,以及各式各样的负面情绪,对吗?
    如果你的痛苦是来自别人,你将很难快乐起来。如果你把产生问题的原因归咎于别人,自身将无能为力,只能继续深陷在受害的情境里。为什么?因为你的心情受别人的影响。
    你要重获自由,就要跳脱出受害者的角色。**步,你要学会对自己的人生负责——不管别人说了或做了什么,你所有的情绪都由你自己负责。错在他——他既无法替代你的情绪,也无法为你的人生负责。
    每个人都要明白:不管之前吃过多少苦,受到了多么不公平的待遇,是你让自己活得不好,不是别人,因为那是你的人生。从今天开始,你要为自己负起责任,才能从别人手中拿回自己的力量。


    责任让你拥有力量,责怪让你失去力量。
    我们责怪别人,是源于自身的无力感。这只会使我们感觉更糟糕,变得更加无助。相反,负责意味着我们对发生的事情拥有主动权。
    你要检讨自己的错误,问自己:
    我有做错什么吗?否则为什么会这样?
    如果我想要改变,应该怎么做?
    当你遇到其他问题时也一样,承担责任能将责怪转变成具有建设性的力量:
    这种状况如何帮助我学习和成长?
    我如何应对这个挑战?
    我如何保持平静喜乐,不受外在事物所左右?


    第二节
    一心要除魔的人,*易着魔——怨恨与报复
    当提到“忘了吧”这句话,你的脑海会浮现什么样的景象?谁*先出现在你的脑海中?是哪一个人、哪一件事让你忘不了呢?
    是那些伤你*深的人和事,对吗?别人伤害你的那个当下早就过去了,自己却还在念念不忘地回忆受伤害时的情景,一直沉浸在被伤害的情绪里。等到自己的伤口慢慢愈合时,你又把记忆翻出来,一遍遍详细地重播,还告诉其他人,那个人就是这样伤害自己的。
    你想想,如果有人用棍子殴打我们,接着我们拾起棍子再打自己,那么究竟是谁伤害我们更重?
    许多人以为只要怨他、恨他、羞辱他、指责他、报复他,这样就可以让自己好过一点儿,却没有意识到怨恨这种情绪比你愤恨的对象伤你更深。若对方有意伤害我们,我们等于帮他们把伤害执行得更彻底;而如果对方无意伤害我们,我们这又是何苦呢?
    原谅,不是放过别人,而是放过自己
    “那个人太可恶了!我就这么轻易饶恕他,未免太便宜他了!”有人觉得,原谅对方是不对的,因为这样他们就不用为自己的所作所为付出代价,毫无正义、公理可言;他们没得到该有的惩罚,没向我道歉、悔过——我怎么可以轻易放过他们?
    你有没有想过一件事:你原谅别人的过错,不是因为对方值得你原谅,而是他们不值得你浪费生命。
    巴西作家保罗·科尔贺在《我坐在琵卓河畔,哭泣》的后记中记载了一段与友人的对话:“原谅简直是唱高调,我不知道自己能不能轻易原谅忘恩负义的家伙。虽然原谅这些人确实非常困难,但你别无选择:如果不原谅,你将为他们对你做过的事而感到痛苦,永无止境。”
    一心想要除魔的人,*容易着魔。想想你希望惩罚的某个人,留意当你的大脑冒出报复或惩罚那个人的想法时,你有什么感觉?你感到愤愤不平与委屈,内心无法平静,对吗?当你一心想着报复,脑海中一遍遍地想着他对你的伤害行为,这样对他有什么影响吗?他根本都不知道,你只是在折磨自己而已。这样一来,被惩罚的人岂不是自己?
    放过别人,你会失去什么?你会失去的**东西就是痛苦而已。原谅别人之后,你会发现得到解脱的不是别人,而是自己的心。
    时光不能倒流,但人生可以逆转
    放下过去谈何容易?是的,并不容易。但是,让你放下过去并不是让你完全忘记过去,而是让你不再陷在过往不好的回忆之中。
    有位心理咨询师曾对某位每次来都拼命抱怨她婆婆的病人说:“记住,今天你只能说这个星期发生的事,在这之前的事情都要当作不存在!”这位心理咨询师说的便是原谅和忘记,听起来或许有点儿宽泛,但它是放下过去的*有效的方法。
    无论过去发生的事有多么让你痛苦,它都只是一种记忆而已。这份痛苦可能强烈地折磨过你,但它已经过去了。人无法抹去过去,却可以重新看待那些事情,这也是我一再提到的观点。一般人的看法是因为过去所发生的不好的经历,才造成了你今天的不幸。但事实是,当你改变了对于过去的看法后,你的未来或许也将随之改变。
    时光不能倒流,但人生可以逆转。在课堂上,我会要求学生回顾他们生命中发生过的重大事件,并找出每一次事件的转折点,让他们选择如何经营往后的生活。这么做主要是为了让他们能将转折点转换成学习点——不让自己继续沉溺在过去,而是探寻这些事为自己带来的价值与意义,这些事不但不会成为人生的阴影,反而能照亮他们未来的路。
    尼采有一段话,几十年来我一直忘不了。因为从写作开始,我就以此自勉,那就是:“无论什么人,一旦在文章中述说自己的苦难,就会成为忧郁的作者。当然,当他能够告诉我们,自己曾经遭受的苦难,以及如何拥有现在的喜悦,他才能够成为令人信赖的作家。”
    诚哉是言!重要的不是你曾经待过漆黑的房间,而是你的双足能够离开那个房间并往前迈进。

    每次老调重弹的时候,我会立刻让自己回到现实中。我会告诉自己:我对这部“影片”已经厌烦了,已经在内心将它播放了无数次——这部“影片”我已经看腻了。然后,我会按下“停止”的按钮。
    你可以问自己:这件事情发生在多久以前?也许自己会有点儿意外,这些情绪的源头已是多年以前,甚至是几十年前发生的事了。
    你再问问自己:我还要沉溺在这种伤痛中吗?我还要虚度另一周、另一个月,甚至一辈子,让自己继续留在往日的痛苦中吗?我想让现在的幸福毁在这件事上面吗?

    第三节
    令你痛苦的,是你对事情的看法——负面诠释
    有个学生极为敏感,别人几句玩笑话也会轻易惹恼他。当他被这些玩笑话所伤害时,是谁令他受伤的呢?
    你若能客观地看待这件事,就知道让他受伤的是他对这件事情的看法,而非事情本身。例如,被人批评,觉得很受伤时,你可以换个想法——他��在教导我,是为我好。此时,生气可能会转为你对别人的感激之情。你被某人的话惹恼,结果事后发现对方只是在开玩笑,可能当下就会释怀,还会为自己反应过度感到抱歉。可见,外在事件并没有改变你,改变的只是自己的看法。
    再举个例子,如果你正在讲台上演讲,有一个人走出去了,你的内心会怎么解释他的行为?如果你认为“他一定是觉得我讲得很烂”,内心当然会觉得不悦。但有可能他是出去接电话了,或者是去上洗手间了,也有可能是因有急事要提早离开。所以真正令你不悦的,是你对事情的诠释,对吗?
    诠释,决定你的情绪反应
    有两户人家,彼此是邻居。男主人都是早出晚归的,经常要加班应酬。他们往往半夜才回家,回到家时孩子们多半已经睡着了。
    对于这种情况,李太太经常在孩子们的面前抱怨:“唉!每当你们需要父亲时,他永远都不在身旁,只知道工作,对家一点儿责任感都没有。”所以这些孩子长大后就只会记得,他们的爸爸是一位“不负责的父亲”。
    林太太对子女说的话就完全不同:“孩子们,你们有一个*顾家的父亲。为了这个家,他每天从早忙到晚。你们要好好用功,以后报答他!”这些孩子就会对他们的父亲充满感激之情,因为觉得他们的爸爸是一位尽责的父亲。
    心理学中有一个**的“ABC理论”。A是指事件的起因,B为个人的解释和想法,C是事件的结果。相同的A可能导致不同的C,关键就在于B。
    有位学生因男友离去而痛不欲生,终日以泪洗面。她说:“男友狠心抛弃我,害我变成这样。”这种说法表面上说的是“男友离开”和“痛不欲生”有直接的关系。但许多人分手后也没有痛不欲生,那是谁造成这位学生目前这种状况的呢?
    我认为并不是分离导致这位学生感到痛苦,而是这位学生认为“他欺骗了我”“他辜负了我”让她自己感到痛苦;是“他抛弃了我”“他不该离开我”等想法让这位学生痛不欲生。
    一位哲学家就说过:“事物本身并不能让我们忧郁、高兴或生气,而是我们的诠释导致自己的情绪发生反应。”
    一位智者曾说过:“还记得是什么伤害了你吗?并不是别人侮辱你或打你,而是你认为有人在伤害你。所以如果某人让你生气,要知道这是你自己的评断来为你的愤怒负责。”
    心境,决定你的处境
    我在医院里看到过很多病患,如果他们只有肉体上的伤痛,这对他们来说还不算什么问题;如果他们开始自怜,有了像“天啊,我真不敢相信这种事竟然会发生在我的头上”“为什么我会生这种病”“我觉得好痛苦、好无助”这种想法,他们就会陷入愤恨沮丧之中。在人们面对不愉快的处境时,心境取决于自己受苦的程度。
    **我单独坐在自己的房间里,没有约会,没有人打电话给我,觉得很孤单。其实孤独和凄凉的感觉只是我的个人想法,事实上我只是一个人待在房间里面,如此而已。
    当一个人独处中生出这类“大家都不理我”“我真可悲”“永远孤单下去”等负面情绪时,他就会觉得特别难过。
    我们可以换个角度思考:“享受一个人的时光,其实蛮美好的。”“自己独处可以自由自在、安静思考、沉淀心情,做点儿自己想做的事。”当我们改变自己的诠释后,就可以把原本的孤单变成新鲜的体验,寂寞也会让我们自得其乐。


    在生活中感到有负面情绪时,请你近距离检视负面情绪并思考问题的所在。是因为你自己吗?是因为负面的想法导致的吗?请你回答以下问题:
    我的负面情绪是~~?
    我有这种负面情绪的原因是~~?
    为了不再有这种负面情绪,我必须改变的想法是~~?
    随时观察“我的想法”与“我的感受”。人的想法是瞬息万变的,并且想法往往伴随着感受,感受则会衍生情绪。我们明白这一点,就可以在每一个情绪激烈的当下往更深层次去探查,就可以看到情绪下的真
    实想法,以及我们对事情
    的诠释。

    第四节
    头号情敌是自己——错误的期待
    期待是爱情中*大的难题,不少人对爱有着不切实际的想法。例如,你期待对方知道自己的心思、会永远把你放在**位,期待对方和你有同样的爱好、采用你的做事方式,期待你的善意付出能收到相应回报、对方能为你做出改变~~所以才会有那么多人为爱心碎神伤。
    你想过吗?当以平常心去对待一个人,你为什么会生气?是不是因为结果和你期望的不一样?当你对一个人付出得越多,就抱怨得越多,这是为什么呢?是不是因为他让你失望、他辜负了你?你想得到的,没得到;你认为他应该做到也可以做到的,他没有做到。于是你对伴侣、对父母、对孩子破口大骂,大发雷霆,彼此之间的冲突与争吵也随之而来。
    你满心期待,却换来满腔不满。
    当你不再去改变对方,关系就会改变
    这是谁的错?这个期望是谁创造的?这个失望的人又是谁?如果你曾静下心来想过,就会明白是怎么一回事——你一直把期望投射到对方身上,这就是问题所在。不是我们要求对方该怎么样他就要怎么样,因为你没有理由让别人符合你的期待。
    在我参加的一场研讨会中,有位女士提及夫妻感情不和的事,以下是她的自述:“我和丈夫结婚已经五年了。刚结婚的那段时间,我迷上了电视连续剧,期待丈夫能像剧中的男主角一样温柔地对待我,为我做出改变~~但他做不到。于是我开始责怪他,认为是他让我不快乐的。我期待他在我不快乐时,千方百计地逗我开心,但他还是让我失望了。从此,我动不动就生气,夫妻之间的感情也渐行渐远。
    “后来,我去参加了一次成长营,上了好几堂婚姻课。我在上课的过程中才发觉自己有多自私。我领悟到我的快乐来自自己,而不是靠我的丈夫提供。当开始对自己好时,我变得越来越快乐,跟丈夫的感情也越来越好。”
    这个事例值得人们思考。有时候让你受伤的,是你心存的幻想;你对某人失望,并非对方做错了什么——他们只是表露出本来的样子,你明白了吗?真正让你不快乐的并不是那个人,而是你对那个人错误的期待,你的头号情敌其实是你自己。
    你不再幻想,不再期待他成为你心目中的丈夫,如实地接受他真正的样子,从那一刻起,失望就消失了。当你不再去改变对方时,你们的关系就会发生改变。
    对方不按照我的想法做事,是很正常的
    在一段亲密关系中,很多人都会有这样的想法:“爱我,就要为我改变。”“只要他改变了,我就会快乐。”你活了几十年都很难改变自己,凭什么要求对方为你做出改变?如果对方一直不改变,你是否一辈子都不会快乐了?
    你*初的爱是单纯的,显示出来的就是单纯的快乐;然后,你有了期待;当期待落空后,你会感觉遭受挫折、失望,显示出来的就是不满、愤怒、怨恨、伤心。如果你的爱是一再重复负面的模式,那就表示你的爱并不是爱,而是期待。
    你要想改善关系,首先得清楚地认识到“对方不按照我的想法做事,是很正常的”。没有人是为了满足你的期待而存在,也没有人有义务给你提供期待的东西。不要试图把别人改变成你心目中的样子,因为你也没办法把自己变成你期待的模样。若你自己都无法做到,又怎能寄希望于他人呢?
    在这个世上只有一个人能为你的人生负责,那个人就是“你”。一位作家说过:“舒畅的心情是自己给予的,不要天真地奢望别人的赏赐;舒畅的心情是自己创造的,不要可怜地乞求别人的施舍。”
    如果从别人那里得不到期待的东西,那么就由你来给自己吧!你何必去求人给呢?


    如果你很喜欢吃牛排,你会拿牛排去喂兔子吗?当然不会,因为你知道不合适。事实上,兔子吃了牛排还可能会不舒服,甚至会生病。
    同样的,现在请你想一下。如果以自己的喜好和期待来要求别人,若对方拒绝或抱怨你,你可能会很不高兴:“为什么替你安排*好的,你不要?”“我给你*好的,你还抱怨什么?”你气愤自己的付出没有得到回报,却没想过其实问题在于自己。他本来就有自己喜爱的,是你硬要改变他,这无疑是请兔子吃牛排。

    第五节
    如何做正确的决定——犹豫与后悔
    很多人常常认为生命之路只有两条。
    一条正确,一条错误——我们应该在交叉路口就先判断出哪一条是正确的。
    我们从求学开始,就要选择念什么学校,是公立还是私立?文科还是理科?毕业后,我们要选择就业还是**?我们面对感情和事业时,要选择先成家还是先立业?升迁还是生小孩?人们总是犹豫不决,举棋不定。“万一选错了怎么办?”“要是做了决定,却不如自己的预期怎么办?”人们就怕做了让自己后悔的事。
    我们往往对这些选项存在误解,认为一定有一个正确的选项,但事实是根本没有****的选项。人生有选择就会有遗憾,就像我们吃早餐,在甜甜圈与麦片之间选择,甜甜圈好吃,但不健康;而麦片有营养,却没那么美味。每件事都有利有弊,每个选择都有好有坏,没有**正确或错误的选择。
    人们常后悔当初做出的决定,但如果当初是另一个选择,你又会想:说不定没选的那个才是正确的。你如何知道自己做的是正确的选择或决定?
    答案是,你不知道。
    人犯下的*大的错误就是没有犯下足够多的错
    你投资亏钱了,可能会说:“假如当初我早点儿卖掉股票,就不会被套牢。”“假如当时我不急着卖,至今身家何止增加10倍。”
    遇人不淑,你可能会想:“假如当初我和某人交往的话,一定会幸福美满。”“如果当年我不早早嫁人,而去从商,现在一定是个女强人。”
    我们经常会假设我们的人生——假如当初做出的是另一个选择,那么今天我就~~假如当初读的是理工科,那么今天我就~~假如当初投资的是房地产,那么今天我就~~假如当初选择的是某工作、某公司,那么今天我就~~
    结果真的是这样吗?难说。之所以难说,是因为人生无法预测。即使正确的决定仍有可能会出现意外。而意外如果可以预测,那就不叫意外了。
    一位年轻人向成功的企业家求教:“前辈,请问您是如何成功的呢?”
    企业家笑着说:“我是因为做了正确的决定。”
    年轻人又追着问:“您是如何做出正确的决定的呢?”
    企业家:“靠经验。”
    年轻人又问:“您的经验是从哪儿学来的呢?”
    企业家依然带着笑容:“从做错误的决定而来的。”
    人犯下的*大的错误就是没有犯下足够多的错。一个从未犯错的人,多半庸庸碌碌,一事无成。所以你不要害怕犯错,因为错误表示你曾勇敢尝试过,表示你知道什么是错的。
    我想起迈克尔·乔丹当初退役后跑去打棒球,成绩乏善可陈。在他的自传里面有一句话让我感触很深,他说:“如果不打两年棒球,我永远不知道自己这么热爱篮球。”是啊!人只有亲身经历过才知道。
    事前不犹豫,事后不后悔
    面对选择,*重要的是你要“忠于自己”。你要倾听自己内心的想法:这适合我吗?这会给我带来喜悦吗?在做它时我是否觉得快乐?这真的是我想要的吗?你要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毕竟自己需要什么,只有自己是*清楚的。
    你只要记住一件事:“**”的选择不存在,而是要选择“*适合”的。放下“要百分百正确”的观念,你就会发现,做决定变得易如反掌。
    一旦你做出决定了,就要抛开所有的怀疑,不要再三心二意。当你年岁渐长,开始回顾过往时,你会发现:*让你后悔的是你没有抓住的机会、你没敢去面对的勇气、还有那些你错过的梦想——这些,才是你*大的遗憾。
    事前你不要犹豫,活出自己,勇敢前行,过得好是精彩,过得不好是经历;事后你不必后悔,要从中找到教训、启示,这个过程就不会白费。
    人生的阅历多了,你自然更聪明,也更有智慧,后悔的事也会跟着变少。

    人们要如何做出正确的决定?我提供以下几个原则:
    1.好的决定会为你带来更多的机会,而不是让你的选择变少。
    2.好的决定会为你和周围的人带来更多的幸福,而不是幸福变少。
    3.你要看长远些,从大局来看,从一辈子来看,从子子孙孙的角度来看。看看这个选项会对你造成什么影响,并依此做出决定,你将来就不会后悔。
    4.无论你做出的决定是什么,要让这个决定成为你做出的正确决定。

    第三章 你不做自己,要叫谁来做



    **节
    你不喜欢自己,谁会喜欢?——不接纳自己
    一位读者写信谈到她的苦恼,说:“我很内向、害羞,所以很羡慕那些活泼、外向的人,假如我能像他们一样,就能变得自信,交到很多朋友。”
    我说:“你先要接纳自己的内向、害羞,自在地与你真实的自己相处,才能变得自信,交到喜欢你的朋友。”
    你可能要问,接受自己的缺点,还要有自信,不是很矛盾吗?接受缺点并不等于认同你的缺点,而是你知道自己或许不**,但依然接受这样的自己。知道自己有些地方不好,需要改变,而不是视而不见、避之不谈,甚至是用各种方法掩盖过去。
    其实,当接受自己时,你就已经改变了。越不掩饰自身的缺点,你就越能展现自信。
    全然接受自己真实的面貌,就会活得轻松自在
    接受是你改变自己的开始。你觉得自己无知,这没什么,多充实自己、增长见闻。至少,你已有了自知之明。你不是帅哥、美女,但可以让自己变得顺眼、有气质。先天的长相无法改变,但你可以让别人喜欢与你相处。
    如果你很胆小,那就接受自己的胆小,因为有勇气的人才会承认自己胆小的事实。没自信的人,*怕别人说出自己的缺点,但如果自己主动说出来,就会走出自卑的阴影。
    以前我怯场,上台说话会感到焦虑、紧张,看着众人的目光就什么都说不出来了。我在求学时期,还特别选择不需要在同学面前发言的课。直到我进入职场,常碰到演说的机会才决心克服恐惧。
    我一上台就先开诚布公:“我很怕上台演说���讲得不好,请大家多包涵,也希望大家能多指教。”当说出这句话后,我顿时如释重负。神奇的是,我渐渐不再害怕自己表现得不够**,语言和肢体表达也变得轻松活泼。我深切地体会到,原来接受自身的缺点可以产生那么大的力量。
    我告诉自己:“这就是我。不管我的缺点有多少,我都完全接纳。”
    接受自己的缺陷、自己的平凡、自己的无能为力,你对自己的排斥与厌恶就会消失。当你不那么苛求自己,你的焦虑、压力和负面情绪就会立刻得到释放。全然接受自己真实的面貌,接受自己不够美丽、不够好,你就会活得轻松自在。
    接受不**的自己,才能看见自己的美好
    没有人是**的,再成功、**的人,还是有缺点的;你的缺点只代表你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的你;这个地球上有脏的地方,并不代表整个地球都是脏的。每个人不是**无瑕的,而是要活得自然真实,因为是它们让你变成****的自己。
    没有一个人可以讨全部的人喜欢。再**的偶像都还是会有人讨厌的。你不被喜欢并不是你不够好,只是每个人的喜好不同而已。永远别妄想所有的人都能够喜欢你,那是不可能的。你也不是喜欢这世上的所有人,怎么可能所有人都喜欢你?
    你是否发现有些人看起来总是自信满满?他们中的一些人外表既不出色,还有许多缺点,却能受到大家的喜爱,主要的原因是这些人很自然真实,忠于自己。
    你可能认为“我要美丽迷人,别人才会喜欢我”。但如果大家都喜欢你,你还会怀疑自己不美丽迷人吗?
    爱不**的自己,你才能看见自己的美好。当你真心喜欢自己,接纳自己真实的样子时,别人才会接纳你的缺点,喜欢真实的你。


    做真实的自己,有些人会喜欢你,有些人或许不会。然而,你为什么要花时间去在意那些不喜欢你的人呢?
    你要清楚地看到自己的本质,就不再需要证明自己。不论别人如何评价你,都不影响你的本质,你不必为了讨好那些不喜欢你的人而做出改变。

    第二节
    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太在意别人
    你为什么一直在意别人的眼光?
    因为你很在意自己。
    我还记得**次用英语上课,怕自己太紧张把讲授的内容忘了,就将课堂上要讲的每一句话都写在课本上,然后对着镜子反复演练自己的面部表情、肢体语言。忽然间,我意识到自己的问题——我太在意学生对自己的观感,而忘了我讲课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学习,让他们对这门课程感兴趣,而不是对我感兴趣。我应该忘了自己。
    人们常常在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不管做什么事总想着:不知道别人会怎么说?不知道别人会怎么想?甚至还会想:我这样做,不知道别人会不会~~?所以,你变得紧张、害怕,怕自己表现失常、怕自己犯错、怕自己看起来很愚蠢、怕自己被否定,对吗?
    你想一想:如果不想借由别人来肯定自己,你还会感到如此不安吗?如果不再顾虑“要怎么
    表现才会让别人喜欢,给人留下好的印象”,你会担心焦虑吗?如果你不在意别人的眼光,还会不自在吗?
    全世界有那么多人,要在意永远也在意不完
    有位哲人说:“二十岁时的人,会顾虑旁人对自己的看法;四十岁时的人,已经不理会别人对自己的想法;六十岁时的人,发现别人根本就没有想到过自己。”
    我们应该认识到一个简单的事实,那就是每个人*关注的都是自己。也许你觉得鼻子上的青春痘很显眼;也许发型设计师把你的头发毁了,让你羞于见人;又或者你认为每个人都在背后谈论你的糗事。但实际上,人们可能根本就没有注意到你,别人并不像你想象的那么惦记着你。
    有次女儿上课迟到不想进教室,是因为“我怕大家会盯着我看,好丢人”!
    “你以为自己是英国王妃啊,”我说,“放心吧!你同学都会忙各自的事。”
    吃晚餐时,我问起早上迟到的事。她想了想,才惊讶地说:“真的啊,班上好像没有人注意到我。”
    大部分的人都在忙着自己的生活,只顾着自己的事。他们在意的人也是自己。他们同样也很在意你的眼光,以及你的评价。
    其次,大家还要认清的一点是每个人对于事情的看法都不一样。不管你做什么,怎么做,都会有人提出不同的看法。如果你太在意别人的看法,到*后什么都做不成,什么都做不对。
    就像《父子骑驴》的故事,如果父亲骑驴,儿子牵着驴走,有人责备父亲只顾自己享受;如果换成儿子骑驴,父亲牵着驴走,路人又说儿子真不懂事;如果父子都骑到驴背上,又有人说他们对驴太残忍;如果两个人都不骑驴,又有人笑他们真蠢,有驴不骑~~想让所有人都满意,你只会让自己无所适从。
    按照你自己心中的那支曲子跳舞
    有个故事我曾一再提到。
    有个人一直郁郁寡欢,因为很在意别人的眼光,经常把自己搞得疲惫倦怠。他为了摆脱这种情绪,决定到远方旅行。
    有**,他来到一个很偏僻的少数民族村落,发现这里的村民似乎都非常快乐。每天晚上,人们吃完晚饭,就在一片空地上点起篝火,乐师们弹起他们心爱的乐器,男女老少一起载歌载舞,直到尽兴才归。他们每个人看起来都是那么快乐,为什么呢?他百思不解。
    **晚上,在村民们跳舞的空当,他与一位年长的乐师攀谈起来。他问乐师:“为什么你们总是那么快乐?”老乐师听了他的话并没有马上回答,而是弹起一首古老的曲子。老乐师对他说:“年轻人,你也来一起跳舞吧!但是你一定要记住,不论我弹什么曲子,你都不要受我的影响,而是要学会按照你自己心中的那支曲子跳舞。我相信你会找到答案的。”
    就这样,他真的跟大家跳了起来。虽然整晚都在跳,但是不知怎么回事,他一点儿都不疲惫,觉得自己完全放开了,那是一种过去从来没有感受过的自在和快乐。就在这时,他突然明白:原来一个人要想获得真正的快乐,就必须按自己心中的曲子跳舞。
    我们本来是快乐的,却常因为别人的眼光而自乱阵脚,进退失据。人生是自己的,没有人比你更了解自己,没有谁能替你生活,遵循自己的内心感受,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

    什么时候你会觉得不自在?
    当你在意别人用异样的眼光看你的时候。你怕自己不被接受,怕自己不被喜欢。你想讨好别人,内心很在意自己的表现,担心别人怎么看、怎么说,就会觉得不自在。
    怎样你才能变得自在?
    当你不在意别人的眼光、看法、评价,内心对旁人无求,视他人为不存在时,你就自由自在了。
    目录
    目 录 **章 别让自己的无能,限制你所能 **节 你是“不为”,还是“不能”?——自我设限 / 3 第二节 要小心,你所预言的很可能成真——自证预言 / 9 第三节 为什么明知道却做不到?——软弱与借口 / 14 第四节 只要有一次破例,就有第二次——拖延症 / 19 第五节 怪兽与它们的产地——内心恐惧 / 25 第二章 困在这种心态中,你会困在悲惨里 **节 都是别人的错害得我——受害者心态 / 33 第二节 一心要除魔的人,*易着魔——怨恨与报复 / 38 第三节 令你痛苦的,是你对事情的看法——负面诠释 / 44 第四节 头号情敌是自己——错误的期待 / 49 第五节 如何做正确的决定——犹豫与后悔 / 54 第三章 你不做自己,要叫谁来做 **节 你不喜欢自己,谁会喜欢?——不接纳自己 / 63 第二节 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太在意别人 / 68 第三节 别拿别人的价值当自己的——自贬身价 / 74 第四节 别人怎么对你,都是你教的——没原则底线 / 80 第五节 你不做,要叫谁来做?——不做自己 / 86 第四章 用心避免的,会落入一心想避免的 **节 专注不想要的,就无法得到想要的——聚焦问题 / 93 第二节 出现问题大多是耐性不够,而不是时间不够——不耐烦 / 98 第三节 为什么这种事一再发生在我身上?——人生课题 / 104 第四节 *严重的事是凡事看得太严重——小题大做 / 110 第五节 你总是“想太多”吗?——反刍思考 / 115 第五章 未提升的人性,是*大的不幸 **节 永远不要从别人的口中去认识另一个人——说人是非 / 123 第二节 这世上有一种东西有百害而无一利——爱发脾气 / 129 第三节 受不了气,成不了大器——打击与伤害 / 135 第四节 世界上*浪费时间的两件事——担心与抱怨 / 141 第五节 心态决定一个人的状态——敷衍怠惰 / 146 第六章 正视弱点,迎向转折点 **节 如果你都怀疑自己,谁会相信你——没自信 / 155 第二节 如果不试,怎么知道不行?——不敢冒险 / 161 第三节 等我们觉察时,大多早已根深蒂固——坏习惯 / 166 第四节 真正让人无法相处的原因——自以为是 / 172 第五节 看清别人易,认清自己难——不反省改过 / 177 第七章 你自己要好,这世界才会更好 **节 这辈子就只能这样——倦怠和无奈 / 185 第二节 这是个问题,还是个机会?——悲观消极 / 191 第三节 等以后,生命已经过去——错过人生 / 197 第四节 人的不幸就在于不知自己幸福——不满足 / 203 第五节 人会受苦的*大原因——抗拒真相 / 208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