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精装)伪装 鲁迅文学奖得主韩东 中短篇小说 在生命这场浩大的盛宴里 人人都需要为他的畅饮买单
QQ咨询:
有路璐璐:

(精装)伪装 鲁迅文学奖得主韩东 中短篇小说 在生命这场浩大的盛宴里 人人都需要为他的畅饮买单

  • 作者:韩东
  • 出版社:江苏文艺出版社
  • ISBN:9787559482556
  • 出版日期:2024年05月01日
  • 页数:0
  • 定价:¥68.00
  • 猜你也喜欢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韩东被称为“写平凡的大师”,他的小说注重从生活的细小处着笔,用冷峻、严谨、细微的笔触展开故事,反映平凡生活里普通人的日常,于不动声色的讲述中暗藏妙趣。《伪装》是韩东继《幽暗》《狼踪》后推出的又一全新中短篇小说集,收入作品共计8篇,分别为《同情》《见过鲁迅的人》《猫王》《救母》《诗会》《再婚》《一个人》《伪装》。这些作品贴近日常,主题涉及暮年婚姻、青春散场、中年危机、亲友悼念、生命告别等,讲述爱情、友情、亲情,以及与动物之间的人类普遍的情谊,反映青春、老病、文艺、人性、存在的面貌,映射出当代人的聚散离合与当代生活的悲欣交集。《同情》写步入中年、人前光鲜的庆总,家庭里却暗潮涌动,藏着秘不可宣的一段隐痛;《救母》写为了挽救病入膏肓的母亲,儿子从寻医问药到念诵佛经圣经,却仍无法从生死线上将油尽灯枯的母亲救回,荒诞中充满人生的无可奈何;《再婚》是韩东获得《当代》文学拉力赛年度中篇小说**的作品,写母亲再婚后,两个重组家庭子女因维护各自的父母而发生的摩擦、碰撞,尽显婚姻的嫌隙、人际的隔阂以及人性的拉扯;《伪装》写文艺圈的一段伤心往事,一个天才诗人却把自己伪装成文学青年,一个忧郁的人却把自己伪装成快
    文章节选
    一 母亲四十八岁丧偶,直到六十岁她找了一个老伴,这中间有十二年的时间。这十二年,对母亲来说显然很宝贵,她坚持没有再婚,我想有下面两个原因。 一,需要时间从失去我父亲的阴影里走出来(他俩感情很好);二,母亲总觉得我和哥哥的生活尚未安定。这十二年里我结婚、离婚,找过女朋友,又分手了。工作上则辞去了在大学的教职,决意卖文为生。哥哥婚姻和工作上都没有问题,可我嫂子得了癌症。母亲伺候了我嫂子好几年,去年,嫂子因癌细胞扩散不治去世,母亲终于轻松下来,可以考虑一下她的个人问题了。 母亲年轻的时候是个美人。她和父亲的结合是典型的男才女貌(我父亲是作家)。母亲五十岁时看上去只有四十来岁,围着她转的大多是些老年人,五六十岁,甚至年近七旬。老头们来我们家看望母亲,对他们而言**是考验,因为我们家住在八楼的顶层,而且没有电梯,并不是谁都能一口气爬上来的。如此,便阻止了一部分太老的老头。都说寡妇门前是非多,但住在没有电梯的高楼上的寡妇就不一样了。这么多年下来,母亲并没有任何“是非”。清清白白做人,独来独往爬楼,以爬楼锻炼身体,气色不免更加白里透红…… 当然,也不是完全没有母亲看上眼的。杨伯伯是我父亲的生前好友,行政级别比父亲要高,并且在职,是宣传部门的一个“文官”。此人相貌堂堂,又有文化,我们觉得他和母亲很合适,可还没有轮到他爬楼呢,政治上却出了问题。从此以后,母亲再也没有提到过杨伯伯。在我父母这一辈人中,政治品质对婚姻而言是首要的考量,我们完全理解。 十二年里,母亲除了这次“未遂”,就再也没有起心动念过。直到六十岁,又出现了一个崔伯伯。崔伯伯在行政级别上和杨伯伯是平级,但已经离休五六年了,也就是说是一个前官员。至于学问、修养,崔伯伯没法和杨伯伯比,更不用说和我父亲相比了。实际上,他和我父亲完全是两种人,出身于农家,打过仗,肯定杀过人。尽管有种种的不如,崔伯伯还是坚持到了爬楼的考验。后来我才知道,爬我们家八楼,对崔伯伯来说岂止是考验,简直就是要了他的老命! 崔伯伯个子不高,一米七不到,体重却有两百斤,况且已经过了七十岁。就这么从一楼开始爬了上来,爬一层歇一层,一面用自带的毛巾擦汗不止。听见响动,在厨房里忙活的母亲让我“赶快”,赶快迎下去接人。我夺门而出,飞奔下楼,看见崔伯伯的一条裸臂(他撸起了袖子)正扒着楼梯扶手,一顿一顿地往上挪。他的大肚子像是一个大皮球,从敞开的衣服里挺出来,几乎都蹭着水泥台阶了。好在崔伯伯的手臂相当结实,带住了身体重量。我来到他下面一级楼梯上,又是推又是托,总算把崔伯伯弄上了八楼。崔伯伯喘息稍定,和我打招呼道:“你,你就是,小华子啊。” “小华”是我的小名,平时母亲就是这么叫我的。可崔伯伯带了一个“子”字,“小华子”,虽然显得很土气,不知为何却让我感到十分亲切。崔伯伯说,是“小车子”把他送到楼下的,“他们”要把他送上楼,崔伯伯没同意,让车和人先回去了。这大概是某种表白,告诉母亲他没有作弊。母亲听后露出了赞赏的表情。 然后,崔伯伯就进了母亲的房间。这也是母亲特意安排的,没有让他待在客厅里。我们家的客厅没有对外的窗户,白天也显得很昏暗。母亲的房间则不然,朝南、朝东都有大窗户,不免阳光明媚。那房间里放着我母亲睡觉的席梦思床,写字的写字台(我父亲的遗物),以及母亲和父亲结婚时购置的一只带穿衣镜的大衣橱。总之,这是母亲的私人空间,从来不对外的,让崔伯伯进来坐是把他当成了自家人。 母亲房间里有两只小沙发,一个小茶几,崔伯伯坐进其中的一只小沙发,立刻就将它塞满了。小沙发没有坍塌是个奇迹,很可能母亲事先加固过了。崔伯伯坐得满满当当的,看上去让人觉得异常踏实,有一种物尽其用之感。 母亲端了两杯茶进来,之后就去厨房里继续做饭了,留下我独自面对崔伯伯。我在想:这人将成为我继父,就是这个老男人。怎么说呢,此人不仅够胖,而且很黑,五官就不说了,毕竟年过七十,无论美丑都随着岁月的流逝消磨了。这是一张超越了审美的老人的脸。可有一点,崔伯伯和我说话时似有毫光一闪,就像空气中有小刺一样。原来,崔伯伯镶了金牙!当然也不是什么金牙,没那么多的金子,但他至少有一颗牙齿是金属的。母亲找了一个有金属牙齿的老伴,的确令人诧异,我身上的“排异反应”顿起,不觉打了一个寒战。 但总体说来我对崔伯伯的印象不错。没错,就是总体上不错,局部则没法说。这个总体的意思就是指崔伯伯的全部,那不无庞大的身躯上,仿佛有源源不断的热能散发出来。不是年轻人的性欲,也不是他爬楼爬热了,而是某种令人感到异常亲切的暖融融的东西。其实,崔伯伯和我的交谈也很日常,什么“小华子你在哪里工作”“一定要注意身体啊”,但就是让我觉得舒服,如沐春风。 吃饭就在母亲的房间里,菜盘放在小茶几上。母亲坐进另一只小沙发,我拖了一张塑料凳子过来,也坐下了。两高一低,就像两个大人带着一个孩子。母亲不断抱歉,说地方太小了,不像崔伯伯家那么宽敞,又说起自己不会做饭。崔伯伯说:“不碍事,不碍事。”折叠着无法折叠的肥厚身躯吃得呼啦有声。他不像是装的,一副十分享受的模样。 事后母亲问我对崔伯伯的感觉。我说:“很好啊,人不错。” “不错在哪里?你说具体一点。”“不错,不错就是他是一个老实人。”我仍然没法说得很具体。 母亲深深吐出一口气,道:“是啊,如果不是个老实人,我干吗要找他呀。”眼圈竟然红了。 那天我哥哥晓宁出差去了外地,但他已经见过崔伯伯。晓宁是自报家门去崔伯伯家见他的,顺便在崔伯伯家混了一顿晚饭。晓宁不像我,比较外向,而且是长子,责任不同。都说长子如父,他是代表我父亲去见父亲的“接班人”的,结论和我一样,就是这是一个靠得住的人。也就是说,到我这儿,已经是*后一审了。我的反应就像在对母亲说:没问题的,您就放心地嫁吧! 二 就这样,母亲嫁到了崔伯伯家。没有举行任何仪式,甚至崔伯伯家连房子都没有粉刷。用作新房的房间就是崔伯伯原先睡的房间,也没有购置家具。只是母亲搬过去以前,崔家请了木匠,打了一张结实的大床。 “结实的大床”是母亲的原话。她解释说崔伯伯太胖了,所以床一定得结实,同时也解释了为什么不在家具店里买床,而要自己打—家具店买的床不结实。但我仍然有一个疑问,既然没换任何家具,为什么要换床呢?母亲说,换床是应她的要求,她从来都是睡床的,*早是棕绷床,后来是席梦思,而崔伯伯一直都是睡炕的。 “啊?”我就像看见了崔伯伯的金牙一样觉得太不可思议。 “为这床的事,”母亲继续道,“在你崔伯伯家里还发生了一些小争议。崔桑桑认为她爸爸睡炕睡惯了,床太软,对老年人的身体不好。*后崔伯伯力排众议,坚持让人把土炕给砸掉了。” 母亲说她亦有妥协,那张新打的结实的床只是一个床架,上面既没放席梦思,也没放棕绷,而是担了一块很厚的木板。“这样睡上去对崔伯伯的身体就不会产生不良影响了。” 母亲一再强调,崔伯伯是向着她的,嫁过去以后也会保护她,让我和晓宁放心。“再说了,将来就我和崔伯伯两个人过日子,崔广虽然身体不好,但完全可以照顾自己。” 且慢,母亲明明说了三个人(她、崔伯伯、崔广),为什么又说是“两个人过日子”呢?母亲的“口误”显然和她对崔广的认知有关。 崔广是崔伯伯的二儿子,因为身体原因,一直没有结婚,以后也不太可能结婚。崔伯伯的意思是,这辈子他总得带着他过。就像那是一个小朋友,并非是成年人,就成人的意义上说是不算数的。这自然是母亲的一个错觉,而错觉的产生则是因为崔伯伯。说到崔广的存在时他尤其轻描淡写,一句话带过,就像那根本就不是一个问题。相反,他强调了那孩子没有出息,既无学历,也无任何技能,目前在崔伯伯原单位的保卫处混日子,显然是靠他爸的关系硬塞进去的。说句过分的话,母亲就没有把崔广当成一个完整的人,所谓的“半条命”,病弱体虚,不足为虑。 母亲说,“将来就我和崔伯伯两个人过日子”,大可深究的还有这“将来”二字。这就关系到崔伯伯的女儿崔桑桑了。崔桑桑倒是结过婚,又离了,目前带着一个四五岁的男孩住在家里。崔伯伯告诉母亲,崔桑桑已经交往了男朋友,结婚在即,一旦结婚自然会带着孩子搬出去。后一层意思崔伯伯没有明说,逻辑如此,但崔伯伯的确使用了“暂住”一词。崔桑桑和她儿子是暂住在家里的。 回头再看母亲说的“将来就我和崔伯伯两个人过日子”,我和晓宁也就释然了。崔伯伯和前妻育有两儿一女,老大事业有成,早就另立门户。老二是“半条命”,可忽略不计。老三不过是回娘家暂住,总归是要回夫家的(前夫、后夫可不论),她带着孩子这一走,崔伯伯家可不就只剩下母亲和崔伯伯“两个人”了?不过这里还是忘了一个人,就是崔家的老保姆徐婶。徐婶和崔家沾一点远亲,是老家人,在他们家有二十年了。徐婶的存在应该是一个正面信息,日后可以照顾老二的生活。 崔伯伯家住一楼,由于崔伯伯的级别关系,分的房子特别大,有六七个房间。“将来”母亲不怕别的,怕就怕“地广人稀”,难免空旷寂寞。大概因为同样的原因,崔伯伯才想起来要找老伴的。老伴老伴,就是两个老人做伴嘛。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