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问题与方法:中国当代文学史研究讲稿(第四版)洪子诚学术作品集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红宝书
QQ咨询:
有路璐璐:

问题与方法:中国当代文学史研究讲稿(第四版)洪子诚学术作品集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红宝书

  • 作者:洪子诚 著
  •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301348901
  • 出版日期:2024年04月01日
  • 页数:464
  • 定价:¥118.00
  • 猜你也喜欢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这本书由洪子诚先生在北大讲课的录音整理而成,讲课的主题是关于“当代文学”的“发生”。 “当代文学”常被看作因政权更迭、时代变迁而自然产生。这种对问题和现象的“平面化”处理,引开了我们对许多矛盾、裂缝的注意。在本书中,作者将“当代文学”的“生成”过程,看作中国左翼文学在20世纪四五十年代之交的演化。由此引出了作者对中国左翼文学在当代命运的讨论:这一具有“先锋”意味,曾一度表现了相当的活力的文学,是怎样走向“制度化”的?它的经验,它曾有过的以粗糙、不和谐去抵抗“腐败”的努力,是否还是一种不应忘却的遗产?
    文章节选
    研究“滞后”的原因 对于当代文学史研究的指责,虽然不能同意那种偏激的看法,但也要承认问题不少。造成当代文学史研究不如人意的原因是什么?一种说法认为,在过去一段时间里,有“才气”的人不太愿意研究当代文学史。这种说法是否有道理?其实,反过来说可能要好一些。这就是,在八九十年代(至少是到90年代初),许多有才华的人更愿意做文学批评和现状研究。“文革”结束以后,跟踪、把握当前的文学现象,发现有价值的文学问题和作家作品,确实比研究当代文学史更具有挑战性,更刺激,似乎也更有学术含量,当然也更容易产生社会效应。只要回顾80年代文学界的情况,就能明白这一点。另外一点是,在80年代,所谓“当代文学史”研究,指的是50—70年代的文学现象。这个时期文学的“审美价值”“文学性”,在“文革”结束后被普遍怀疑。在未能提出新的视角来证实这些对象的价值的情况下,它的被忽略是必然的。 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因素是,“现代文学”与“当代文学”之间的学科关系。张颐武老师曾有一篇文章谈到这个问题。在《天津社会科学》1995年第2期上发表的文章《当代中国文学研究:在转型中》中,他认为中国当代文学研究被限定在“现状”研究,而忽略了“史”的研究的原因,是“现代文学”对“当代文学”的巨大的学科优势造成的。他说,在“新时期”,“当代文学”一开始是从“现代文学”研究中分离出来的,不能形成自己的学科话语,而80年代“个人主体”的这一主导性话语,在“现代文学”中找到了*有力的例证。于是,对于20世纪中国文学的轨迹,一些学者将其描述为,五四前后为辉煌起点(高峰),其后是不断退行、下降的过程。下降的起始点有的定在1928年的“革命文学”,有的定在1937年的抗日战争时期文学,而谷底是“文革”时期。“文革”结束后才有了文学的“复兴”,这一“退行”才宣告终结。这样,对“当代文学”的历史探索自然没有必要,“当代文学”被看作“次等学科”,当代文学研究也就被理解为“共时”的现状研究。对20世纪中国文学轨迹的这种理解,是相当普遍的,也体现在一些文学史著作中。如*近出版的,由孔范今先生主编的《二十世纪���国文学史》(山东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在处理“文革”前的当代文学现象时,它采取了极大的压缩、忽略的方法,来表达这种评价。 从学科关系来观察当代文学史研究被忽略的问题,是一个很好的视角。但需要做出一些补充和修正。**点,“当代文学”作为一个学科,不是“文革”后从“现代文学”中分离出来的,而是自50年代就开始积极建构,虽然当时“当代文学”的时间还很短。它也不是没有自身的学科话语,它的体系、概念、描述方式,也就是它的学科话语,当时就已经基本确立。只不过到了80年代,这一整套的学科话语,受到广泛质疑。 第二点,在“现代文学”和“当代文学”的学科关系上,80年代确实表现了“现代文学”对“当代文学”的强大优势和压力。但是,在50—70年代,则正好相反,是“当代文学”对“现代文学”的优势和压力。在那个时期,“当代文学”倒是“高一等”的。在王瑶先生的《中国新文学史稿》和唐弢、严家炎先生的《中国现代文学史》(这部书的文学史观念和评述框架,确立于60年代)中的文学史图景,与“新时期”一些现代文学史,或一些论著所描绘的图景很不同。王瑶等所展现的是不断上升的图象,新文学是在不断地发展和进步,“当代文学”是“现代文学”克服问题和弱点而上升的产物。现代作家、文学运动存在的问题,只是在解放区文学,只是到了“当代文学”,才得到“真正”解决。现代文学的经典作家如巴金、老舍、曹禺、茅盾等,在五六十年代的文学史论著中,是放在被审察的、带有一定程度的批评性的框架中处理的。到了80年代,“现代文学”与“当代文学”之间的这种学科等级关系,发生了“颠倒”。因此,“当代文学史”的地位,“当代文学”阐释的价值和“可能性”,确实在这十多年中,出现了“危机”:这是当代文学史研究落后的重要原因。
    目录
    目.录 第四版自序 1 增订版序 2 初版自序 4 前言.课程介绍 1 **讲.当代文学史研究现状 3 当代文学史研究现状 5 研究“滞后”的原因 8 寻找新的“学科话语” 12 第二讲.立场和方法 22 文学史的“写作” 22 阐释对象和阐释主体 44 “历史的偶然” 52 “叙事形式”和“真实性” 59 “时间”与当代文学史 67 当代文学史的关注点 78 历史“碎片”的整理 98 “对抗性”的线索 121 概念和叙述的“清理” 128 “内部研究” 139 第三讲.断裂与承续 147 “断裂”:作为一种现象 147 当代文学面临的压力161 为问题寻找“参照”171 “进化”的文学观184 对“转折”的研究188 第四讲.“当代文学”的生成200 40年代文学的“可能性”200 “文学共生”的想象206 “独立的”文学传统217 缠绕不清的问题225 “一体化”和“价值多元”243 文坛派别的类型划分249 类型分析的目标259 第五讲.文学体制与文学生产274 当代文学的“一体化”274 文学体制和文学生产279 当代的文学机构284 出版业和文学报刊300 “自由表达”的可能306 作家的身份和“存在方式”312 “身份”的几个问题320 第六讲.当代的文学经典342 可供观察的方面(一)342 有关的题外话348 可供观察的方面(二)355 当代经典的若干问题359 对西方经典的“自主姿态”371 对于“现代派”的策略376 第七讲.当代文学的“资源”379 “左翼文学”等概念379 《夜读偶记》和卢卡契385 激烈拒绝的态度394 “异化”问题404 革命文学的“宿命”413 “革命文学”的“驯化”419 批判性失去之后438 参考书目443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