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生活中,有些人在做了坏事之后心里会感到不安,于是他们就向各种“神灵”祷告,以求使自己的罪恶消失于无形。其实,这些都是没有用的。孔子的意思很明确,就是劝王孙贾要堂堂正正做人.不要做违反道义的坏事,否则,迟早都要遭到报应。这对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一定的警示意义,我们不要让自己在罪恶中越陷越深,以致无法自拔。
世间万物都有一定的标准,儒家思想将其上升到理论层面上就是道义、礼节等,这是事物发展规律的表现,一旦严重偏离。就会遭到规律的惩罚。比如见利忘义,唯利是图, “争名于朝,争利于市”,惮心竭虑,而自以为得计。即使于蝇营狗苟、纷纷扰扰之际得蝇头微末之利,却丧失了长远根本之利。更有甚者以邪恶手段攫取财富。到头来难免“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贪利损身、求荣反辱的事,古往今来,着实不少。
有一个人名叫丁戍,客游北京,途中遇一壮士,名叫卢强。丁戍见他义气慷慨,说话投机,两人便结为兄弟。
原来卢强是个强盗。不久之后,盗情事发,卢强被关进了监狱。丁戍到狱中探望,卢强对他说道:“我不幸犯罪,无人相救。承兄弟平日相爱,有句心腹话要与你说。”丁戍说:“承蒙不弃。你有所托.我必当尽心而为”。卢强便说道:“我有白金千余,藏在某处。你可去取了,用些手脚营救我出狱。 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史积淀出了硕大而丰富的文化成果,其核心就是源远流长的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
孔子思想之所以能够跨越时空局限,突破语言、种族与宗教的藩篱,受到有识之士的一致推崇,主要是因为他的思想中包含了几项因素,比如温和的理性主义,肯定人类可以通过教育与学习而施展潜能;深刻的人道情怀,强调人我互重,“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乐观的人生理想,相信德行修养是人人可以达成的目标,并且可以活得快乐而有意义……我们要想为自己找到安身立命的坚实基础和为人处世的价值依据,就**不能忽视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
生活在现代社会的人们,在物质生活飞速发展的同时,精神层面却摇摆不定、无所适从甚至停滞不前,因而产生了一种莫明其妙的不安和焦虑,这是当前作为个体的人和整体时代所共有的一种精神状态。其实这种情况的出现,与其说是现代人的精神资源枯竭了,倒不如说是人们汲取精神营养的纽带被阻塞和隔断了。事实上,我们拥有十分丰富的文化蕴藏。只不过仅仅开发和利用了少量或表层的一部分。因此,我们有必要重新打开经典,静心细致地去阅读品味,以孔子思想为立足点,让自己的心胸和头脑变得明晰而丰盈起来,唯有如此,我们才不会毫无抵抗地随顺俗化与物化的浪潮,也不会因为宗教信仰的差异而形成尖锐的对立和冲突。
《孔子--中庸处世的智慧》一书���编写目的,即在于为人们寻找一种文化经典和现实生活的契合,在碰撞和融合中衍生出直接而又深邃的道理和智慧。我们以*大的努力,穿越覆盖在《论语》上的附加物,直抵经典的本质。《论语》自身就是来源于生活的,是孔子及其弟子们生活实践体验和理性思考的结果。因此,我们此番努力的意义,就在于使孔子中庸处世思想的回归。本书在编写方法上,选取了《论语》中*具代表性和典型意义的章节,以权威的译解和贴近现实生活的感悟,再加上与之相应的历史和现实事例,使之浑然一体,让每一个解读对象都得到透彻通达的诠释,并得到适当的延展和发挥;在编写结构上,细致地划分为修养、仁爱、诚信、宽容、律己、睿智等十个方面,力求**到人们生活的每一个细枝末节。从宏观上,我们希望这本书能够有益于当今世道人心,为精神文明建设做出贡献;具体到每一位读者,则希望你能够与这种元气淳厚、自然酣畅的古典文化精神贴近并且交融,让自己生活在一种更高的层次上。
面对孔子,我们常常产生敬畏感,因为他是站在亿万人之上的思想巨人:阅读经典,追慕先贤,是一种穿越时空的心灵交流。这既是孔子的骄傲,也是所有中国人的幸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