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 火熨术探源
**节 历史传承
火熨术,由古代的针灸疗法中的灸术演变而成,其历史源远流长。在人类初期,火的发明及运用,从一开始就同**疾病相关,有史记载《周礼•冬官考工记》的“凡试庐事……灸诸墙,以视其桡之均也。”其意为将准备制作戟矛柄的杆条放入墙壁中,周围加温观察其柄的弯曲程度及防止弯曲变化的一种方法。烤也称之为灸,如“灸烩佳肴”等。《黄帝内经》借用此字之意,将凡用火烧烤治病的方法则称之为灸法。如《灵枢•官能篇》所说:“针所不为,灸之所宜。”“阴阳皆虚,火自当之。”“经陷下者,火则当之。经络坚紧,火所治之。”
《素问•血气形志篇》“是为五脏之俞,灸刺之度……病生于脉,治之以灸刺。”自此,“灸”字便成了医学的专有名词,也是古代火熨、火灸、艾灸、针灸的主要语意的一个重要依据。
《素问•异法方宜论》中记述了灸法的来源:“北方者,天地
所闭藏之域也,其地高陵居,风寒冰冽,其民乐野处而乳食,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焫,故灸螨者亦从北方来。”
《素问•汤液醪醴论》曰:“当今之世,必齐毒药攻其中,镌石针艾治其外也。”叙述内病用药及针火外治的作用。
《灵枢•背腧》篇载;“以火补者,毋吹其火,须自灭也;以火泻者,疾吹其火,传其艾,须其火灭也。”其中谈到补泻两种灸法,是指不用口吹艾火,或让艾火自燃自灭,可以反映出艾火对皮肤的损伤程度。《针灸资生经》记述:“凡着艾得疮发,所患即瘥,若不发,其病不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