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形象的含义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对“形象”一词有这样的解释:“1.能引起人的思想或感情活动的具体形态或姿态:图画教学是通过~来发展儿童认识事物的能力。2.文艺作品中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的、激发人们思想感情的生活图景,通常指文学作品中人物的神情面貌和性格特征:~逼真|英雄~。3.指描绘或表达具体、生动:语言精练而~。”生活中经常听到类似的表述,如某人“形象较佳”或“形象较差”,一般来说指的是某人外貌或者气质较好或较差,这里的“形象”显然是名词,排��了作为形容词的第三种解释。而某人是生活中真实存在的,而非“文艺作品中创造出来的”,因此,本书中的“形象”一般指“能引起人的思想或感情活动的具体形态或姿态”,即一个人展示出来的外在的形态和内在的精神面貌,也就是一个人呈现出来的他人能看得到的外形或容貌,以及内在精神面貌的外部反映。
在人际交往中,有一种现象叫首因效应,也称首轮效应,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往往会“先入为主”,一旦形成对他人的**印象,今后便很难改变当初形成的印象。所谓“新官上任三把火”,就是说为官者通过上任之初的“三把火”,为自己立威,为下属留下清正严明、雷厉风行的**印象。心理学家认为,**印象,人们更多地关注他人的性别、年龄、身材、衣着、动作和面部表情等“外部特征”,也有人更留意他人的谈吐和精神面貌等“外部特征”。《三国演义》中孙权和刘备对庞统的**印象都不怎么好,虽然他们都听说庞统才高八斗,但他们都无法改变对庞统的偏见。同时,庞统的表现也存在问题,他没有很好地塑造自我形象,同老板面试讨论职位问题时,没能严肃对待,没有表现出对大老板的恭敬,傲慢不羁、出言不逊,导致老板对他印象不佳。
形象涉及“显性”和“隐性”两大因素。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一个人直接表现出来的短期魅力,可以通过外部被他人感知,使他人形成对一个人的初步印象。个人形象并不等于个体呈现的形象,而是他人直观感受到的形象。不同的人在认知过程中,由于主观意识和认识角度等不同,对同一个体的感知是不完全相同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说的就是这层意思。显性形象即为外在形象,主要包括个人的仪容仪表、服饰搭配、行为举止、言谈方式等。
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会受到各种社会关系的约束,比如道德伦理、法律法规等。因此在人际交往中,人们会有意识地掩饰一些行为,呈现出另一面。隐性形象便是人的另一面,即内在形象,一个人不易被觉察到的长期魅力,需要经过长期的接触和了解才能认知。隐性形象主要包括一个人的学识、心态、知识、智力、技能、才能、品性、修养等。
一个人的形象是外在形象与内在形象的高度统一:外在形象是直观的,内在形象是隐藏的;外在形象影响内在形象,内在形象决定外在形象。个人形象能反映出个人素养,个人素养决定着个人形象;个人形象能客观地反映个人真实的生活状态,个人生活状态反过来也影响个人形象。个人形象体现出人际交往中的个人意愿,它往往是与职业相伴而生的。个人形象不仅是个人发展的要求,也是社会发展对于个人的
要求。
二、职业形象
(一)职业形象的含义
职业形象是指个体在职业生涯中长期给人的印象的总和,即人们对某种职业从业者的认识、知觉、心理感受和期待程度,也就是人们对某种职业的从业者的总体认知、期待和评价。职业形象不仅是人们对从业者外在行为的认知,也是人们对从业者内在精神的感知。职业形象不仅是某一行业对从业者的严格要求,也是人们对整个行业的期望和渴望,代表着一个行业所能达到的高度。
职业形象从内涵、外显两方面去归纳,可以分为外在因素和内在因素。外在因素主要指从业者在职业行为过程中展示出来的能被外界感知到的行为举止和言语状态,包括仪容仪表、言谈举止等,即职业形象的外显。内在因素是职业形象中*为核心的一面,包括从业者的职业认知、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职业心理特征等,即职业形象的内涵。从业者在职场中表现出来的言谈举止、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等传递给他人所形成的印象,便是职业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