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中国之治与中国式现代化
QQ咨询:
有路璐璐:

中国之治与中国式现代化

  • 作者:杨开峰 等
  •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300323152
  • 出版日期:2024年01月01日
  • 页数:412
  • 定价:¥88.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为什么说中国式现代化打破了“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 如何理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大的政治? 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各项工作中,如何深入贯彻以人民为**的发展思想? 要读懂新时代中国,必须读懂中国式现代化。《中国之治与中国式现代化》由杨开峰教授领衔,中国人民大学17位在相关领域具有深厚学术积淀的学者合著,是中国式现代化领域的一部精品力作。本书聚焦**治理与中国式现代化,从公共管理、政治学、经济学等学科的角度,系统论述了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征程中,中国的制度优势如何转化为治理效能这一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全书从制度建设、行政体制、政府治理、治理工具、基层治理、社区治理、市域社会治理、城市治理、乡村治理、经济治理、财政体制、社会保障、健康中国、生态文明、应急管理、全球治理等**治理的诸多重要切面展开论述,为读者描绘了一幅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图景。
    文章节选
    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征
    杨开峰
    与西方现代化相比,中国式现代化的特征鲜明,可以从以下九个方面来理解。
    …… 第四,在民主形式上,中国式现代化是尊重人民群众主体地位的现代化,是以“人”为**的现代化,是体现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现代化。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特色和优势,表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概念统领下的一系列现代化制度创新,这与西方现代化过程中形成的选举民主和代议民主截然不同。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中国式现代化坚持以人民为**的发展思想,是坚持群众路线的现代化。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过程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属性,是*广泛、*真实、*管用的民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前进道路上,全党要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树牢群众观点,贯彻群众路线,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接受人民批评和监督,始终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中国式现代化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坚持尊重群众首创精神,尊重人民群众在实践活动中所表达的意愿、所创造的经验、所拥有的权利、所发挥的作用,充分激发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第五,在发展路径上,中国式现代化是自主的现代化,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现代化,是在借鉴西方经验基础上不断推动中华**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治理一个**,推动一个**实现现代化,并不只有西方制度模式这一条道,各国完全可以走出自己的道路来。”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中国的问题必须从中国国情出发,由中国人自己来解答”,“既不能刻舟求剑、封闭僵化,也不能照抄照搬、食洋不化”。走自己的路,探索和建设适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现代化理论和实践的立足点。现代化是随着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来到中国的,但是从新民主主义革命一直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始终坚持独立自主,不断破除“现代化就是西方化”的迷思。它不是对其他**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超越了计划经济的苏联模式;不是对西方现代化的翻版,超越了对外殖民掠夺、对内残酷剥削的欧美模式;也不是对拉美现代化的重版,超越了盲信欧美、依附欧美的弱政府模式,始终保持鲜明的独立**意识,保证了经济、政治、国防**等多方面的独立自主。由于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循,中国式现代化是创新的现代化。在计划与市场的关系上,在公有制和私有制的关系上,中国共产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持续深化和发展对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认识,成功实现了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有效结合。
    ……
    目录
    导论 理解新征程中的中国之治 杨开峰 中国式现代化不是对其他**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超越了计划经济的苏联模式;不是对西方现代化的翻版,超越了对外殖民掠夺、对内残酷剥削的欧美模式;也不是对拉美现代化的重版,超越了盲信欧美、依附欧美的弱政府模式。 一、全面理解新征程:中国式现代化的新阶段 二、新征程的**治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的新环境 三、新征程的发展任务与本书内容 **部分 政府治理 **章 **治理现代化的制度逻辑 杨开峰 民主集中制是我们党*大的制度优势,是党的根本组织制度和领导制度,是党内各种制度中*根本的、带有贯穿性和纲领性的制度。邓小平同志始终把健全民主集中制作为党的制度建设的重要任务,指出:“民主集中制执行得不好,党是可以变质的,**也是可以变质的,社会主义也是可以变质的。” 一、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理的制度逻辑 二、坚持系统、科学、有效的制度设计逻辑 三、坚持稳中求进、实事求是的制度创新逻辑 第二章 中国特色行政体制建设 刘鹏 人民满意,既不是西方代议制民主体制下的选民满意,仅仅着眼于克服西方代议制民主长期存在的弊端,也不是西方新公共管理运动所倡导的顾客满意,仅仅着眼于支付能力不同的顾客。人民满意,意味着政府的改革不能仅仅为少数社会精英服务,而应当以包含广大普通群众在内的全体中国人民的满意度为依归。 一、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 二、发展一体化的行政组织 三、再造简约化的行政流程 四、创新**能的行政方式 五、塑造分权化的行政关系 第三章 政府治理体系现代化 李文钊 在推进政府职责明确和政府职能转变过程中,中国创造性地形成了权力清单制度、责任清单制度、负面清单制度、双随机一公开制度、信用监管制度、政务公开制度、互联网+政务服务制度等一系列制度安排。这些制度安排,使得政府职能得以明确,为政府行使其职能明确了规则。 一、政府治理的新科学:根本性问题、框架性思维与解决方案 二、职责明确是政府治理的前提 三、行政体制是政府治理的主体 四、依法行政是政府治理的要求 五、共同行动是政府治理的方向 六、人民满意是政府治理的目标 第四章 中国之治的治理工具 张璋 中国治理工具的创新发展和有效运用,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自身实践探索的结果。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以对实践中的治理问题反思为起点,以获取治理成效为落脚点,不断学习,不断试错,不断扬弃,不断丰富,*终形成了符合现代治理要求、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工具体系。 一、治理工具: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的关键 二、中国式治理:中国之治的工具特色 三、中国式治理背后的制度优势 第二部分 社会治理 第五章 巨变时代中国城市基层治理的价值基石与制度能力 孙柏瑛 在巨变时代,城市基层治理为防范社会风险建立了社区营造、韧性防御与问题解决的基础,它不仅从制度上界定了城市属地管理的作用以及党政机构嵌入基层的目的、功能、职责和策略选择,而且关注、鼓励以社会资本力量的撬动,实现社区居民成为共同体共同事务的参与者和生产者。 一、城市基层治理秩序重塑的价值基石 二、城市基层治理变革的制度设计及其能力 三、城市基层治理秩序重塑的理论思考 第六章 城乡社区治理:基层社会治理的基石 魏娜 从“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到“上面千把锤,下面一根钉”,折射了基层治理面临任务繁多、人力有限、责任刚性的困局。特别是一些地方和部门的形式主义不断向基层延伸,大大增加了种种不合理负担,制约了基层治理效能的发挥。 一、社区治理的内涵及与社会治理的关系 二、当前城乡基层社会治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三、夯实城乡社区治理的基础,激发基层社会的活力 第七章 基层治理现代化的制度需求与行动路径 杨宏山 为破解基层治理面临的条块分割、协同不力的问题,需要进一步协调公共部门间关系,整合多部门的行政资源,提升基层执法的整体性、协同性和精准性。“整合之治”即在政治权威的主导下,在公共部门之间构建跨部门协作机制,提升公共服务的回应性、责任性和协同性。 一、城市基层治理面临的挑战 二、基层治理现代化的制度需求 三、基层治理现代化的行动路径 第八章 市域社会治理方法论 何艳玲 从改革之初“适应市场”到新时代“以人民为**”,这是中国治理内在逻辑的迭代,也是治理价值取向的突破。“以人民为**”的提出,表明了人民的主体性,也为新时代社会治理的价值取向指明了具体方向。“以人民为**”作为内涵复合体,既包括了“人民满意”,也包括了以人民为本、以人民为先、以人民为主等三重深刻内涵。 一、市域社会治理是**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内容 二、中国市域社会治理的五大方法论 三、深化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下一步行动 第九章 城市治理的历史方位与研究范式 叶裕民 在城市管理研究惯性下,我国城市治理主体的讨论大多数是围绕政府展开的,对社会和市场治理主体关注严重不足,对多元治理主体的讨论也停留在合作共治层面,甚至成为一种理念,陷入城市治理理论研究的“主体内卷化”。 一、城市治理是新征程中**治理体系的重要内容 二、中国城市治理研究面临范式转移 三、建构城市治理研究“4W”一般分析框架指引范式转移 第十章 乡村治理与共同富裕 郐艳丽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的根本,农业产业的低回报、低效率、低融合是中国与发达经济体乡村产业存在差距的根本原因。乡村振兴归根结底需要从解决生产力出发,积极培育乡村的新兴产业,重新认识乡村的功能定位,实现乡村现代化和农业现代化。 一、乡村治理的基础逻辑 二、治理失效的现实解读 三、治理有效的基本策略 四、治理有效的实现路径 第三部分 经济与民生治理 第十一章 **经济治理现代化 许光建 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一方面要通过税收优惠等制度安排鼓励企业和个人积极参与第三次分配,推进实现共同富裕;另一方面要为第三次分配创造宽松的友好的社会环境,避免在社会捐赠上出现互相攀比的不良局面。 一、**经济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系统论述 二、夯实**经济治理体系基础 三、提高**经济治理能力 四、参与国际经济治理体系建设 第十二章 新发展格局背景下的财政体制改革 孙玉栋 从总体上看,包干制改革调动了地方积极性,分税制之后**的调控能力增强,现代财政制度的改革目标更多体现在如何重新调动和发挥**与地方的积极性、在兼顾公平的同时提高财政运行的效率。 一、“站起来”:计划经济时期的财政体制 二、“富起来”:改革开放时期的财政体制 三、“强起来”:新时代的财政体制 第十三章 社会保障治理现代化 胡宏伟 均衡、可持续的代际分担,是现收现付制保险制度长期存在的基础,而损害代际均衡关系则必然会损害社会保险的长远发展,特别是在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的背景下,老龄化带来的筹资人数少、支出人数多、保障支出增长,本质上不同程度地加大了青年人的负担。 一、中国社会保障治理的成就与不足 二、新征程中社会保障治理现代化的宏观挑战 三、新征程中社会保障治理现代化的发展路径 第十四章 健康中国建设的高质量发展 王虎峰 要集中信息资源、人才资源、专家资源、群众资源,提高对突发性事件的捕捉能力、反馈能力和风险研判能力,充分使用大数据、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建立全国实时更新的公共卫生信息网,保障信息的**性、时效性。 一、中国特色民生体系及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地位 二、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以来关于健康中国的*新精神 三、健康中国建设的高质量发展思路 第四部分 生态、**与全球治理 第十五章 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张占录 当前,我国在探索生态补偿机制的道路上取得了初步经验,同时也存在补偿主体有限、补偿标准过低、补偿方式单一等一系列问题。在新征程中探索和完善生态补偿机制仍需找准发力点,加快建立环境财政、完善税收政策、探索市场化模式。 一、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时代背景 二、新征程中的生态文明建设制度化挑战 三、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四、坚持、完善、创新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第十六章 中国特色应急管理体制完善之策 王宏伟 各类突发事件应对都要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尽职免责、失职追责。但是,追责要建立在科学的调查评估基础上,要致力于产生学习效应,避免情绪化问责。同时,还要避免压实责任过程中“层层加码”,不能“只给渡河的指令,不给渡河的舟船”。 一、完善应急管理体制任重道远 二、新发展阶段带来新要求与新挑战 三、从党百年奋斗经验中汲取完善应急管理体制的智慧 第十七章 迈向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全球治理 刘伟 全球治理的共建要关注大国协调、大国合作、大国带头。全球治理要在半政府的体系中建立和维持基本的秩序,要在全球范围内提供公共物品,要建设和完善全球治理机制,这些工作的完成必须依靠强大的政治权威和经济体量。 一、全球治理的困境 二、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人类命运共同体 三、全球治理的推进原则:共商、共建、共享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