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成龙(1617—1684),字北溟,祖籍山西省汾州府永 宁州来堡村(今山西省吕梁市方山县北武当镇来堡村),出身 永宁望族于氏,素以耕读传家。其父于时煌,别号龙溪,因科 举不第,便以捐纳获从九品之京官“鸿胪寺序班”。但于时煌 从未入京履职,长期隐居乡里,以教书授徒为业。 于时煌原配夫人田氏,育有二子,长子于化龙,次子于成 龙。成龙尚在幼年时,田氏不幸病逝。稍晚,于时煌续弦再娶 邻村女李氏。身为继母的李氏贤淑仁义,对前妻之子视如己出, 格外怜爱。于家兄弟亦深知人情冷暖,对继母李氏十分孝敬。 于成龙青少年时代的读书生活,应该一直处于其父的严 格督导之下。基于中国传统教育制度的设计理念,围绕经史子 集各类书籍的海量阅读,一方面让于成龙汲取到足够的文化滋 养,开阔了胸襟视野 ;另一方面也使他对传统教育的理念有了 自己的理解和想法。他似乎并不愿意走父亲的老路,做��个成 天只在书房咬文嚼字、吟诗弄赋的“宅男”。于成龙读书时喜 欢思考,且善于归纳总结。在与父亲探讨儒家经典文本时,他 将四书五经诸子百家的学问归纳起来,说无非“仁义礼智”四 个字。这种话竟然出自一个懵懂少年之口,不能不让于时煌感 到十分震惊和疑惑。 宋明以来的程朱理学,不仅被官方主流意识形态奉为圭 臬,而且逐步形成了高度系统化的哲学及信仰体系。身居永宁 儒林的乡绅于时煌,当然也十分重视对程朱理学的研学和传 承。他让于成龙精读《二程全书》《朱子语类》等典籍,甚至 要求他达到烂熟于心、倒背如流的程度。而年仅十七八岁的于 成龙却显得颇为“另类”,对学理深奥的程朱理学有自己的解 读,并将其核心思想高度提炼概括为“天理良心”。于时煌当 然不能完全同意这种**个性化色彩的观点,但此事亦足以让 他对这个儿子另眼相看了。 于成龙在与父亲交流时,曾一本正经地讲了自己的一番心 得体会,他说 :“学者要识得道理,从头做去。诵咏呻吟,有 何用哉!”这番话在于时煌看来未免有些少年轻狂,少不得也 要揶揄几句。而于成龙却拿李白的诗《嘲鲁儒》说事儿 :“鲁 叟谈五经,白发死章句。问以经济策,茫如坠烟雾。”以此佐 证死记硬背圣贤书,其实毫无意义。于成龙终其一生,坚持学 以致用、理论与实践必须相结合的治学理念,坚信“学者苟 识得道理,埋头去做,不患不到圣贤之地”。后来,他用一生 治国理政的实践经验,对其治学理念做出了令人叹服的** 诠释。康熙皇帝曾在翰林院对大学士张英说 :“你们做《理学 论》,哪知两江总督于成龙是个真理学?”又说:“理学原是躬 行实践。”可见康熙赏识于成龙,就是因为他不是那种死读书 的“老学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