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多功能河流系统性治理方法及应用
QQ咨询:
有路璐璐:

多功能河流系统性治理方法及应用

  • 作者:许士国,刘玉玉,石瑞花,李文义 著
  • 出版社:水利水电出版社
  • ISBN:9787522611839
  • 出版日期:2023年09月01日
  • 页数:0
  • 定价:¥98.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河流是所在地区自然景观和社会经济的重要元素之一,相互之间具有持久广泛的支撑作用。现代河流治理已进入到兼顾多种功能需求进行系统性治理的阶段。本书将多功能河流系统性治理的立意、规划、设计、施工和维护结合在一起,构建起了相辅相成的“五阶一体”技术体;**论述了以人与自然和谐为核心的治河理念,治理模式与综合功能区划相吻合的相容性治理规划,辅以河流功能区划的自然社会双准则约束分区方法;在治理工程设计方面,提出了与河道结构与功能需求相耦合的适应性设计方法,以解决河道结构稳定性与河流功能持续性的问题。 本书可供从事河流治理及管理工作的技术人员及有关人士参考,也可供相关专业高校师生阅读。
    目录
    序 前言 第1章 绪论 1.1 我国水利发展历程 1.2 传统治河与现代治河 1.2.1 不同阶段治河内容 1.2.2 现代治河理念 1.3 多功能河流概述 1.3.1 多功能河流的内涵 1.3.2 多功能河流治理原则 1.4 河流系统性治理研究存在的问题 1.5 本书的主要内容 第2章 河流水生态环境的影响因素 2.1 河流的生态体系 2.1.1 物质和能量来源 2.1.2 食物链和食物网 2.1.3 河道生态环境 2.2 水量影响 2.2.1 生态需水量 2.2.2 生态流量 2.3 洪水的脉冲效应与洪水资源 2.3.1 概述 2.3.2 案例研究 2.4 水沙作用 2.4.1 泥沙特性 2.4.2 水沙输移 2.4.3 水沙作用下的河流生态环境 2.5 地学因素对河道的影响 2.5.1 地学因素 2.5.2 河床演□ 2.6 水质影响 2.6.1 河水自净原理 2.6.2 河流纳污能力 2.6.3 提高河流自净能力的措施 2.6.4 案例研究 2.7 河流调查 2.7.1 河流调查方法 2.7.2 调查范围和密度 2.7.3 河流非生物调查 2.7.4 河流生物调查 第3章 河流开发、治理与保护的协调共赢 3.1 人类对河流开发利用产生的影响 3.1.1 大坝、水库工程 3.1.2 河流梯级开发 3.1.3 引调水工程 3.1.4 水系连通 3.1.5 案例研究 3.2 治河工程 3.2.1 堰坝 3.2.2 堤防与护岸 3.3 公众参与治河 3.3.1 公众参与的方式 3.3.2 公众参与的机制 3.4 我国水利工程建设在生态保护方面的要求 第4章 基于河流功能的开发治理模式研究 4.1 河流功能综合评估 4.1.1 指标体系 4.1.2 指标分级标准 4.1.3 指标评估尺度 4.1.4 功能综合评估方法 4.2 河流功能区划技术体系 4.2.1 河流功能区划 4.2.2 功能区类型识别方法——双准则约束矩阵方法 4.2.3 河流功能区划程序 4.3 基于河流功能区划的生态环境治理模式 4.3.1 河流生态保护区治理模式及规划 4.3.2 河流生境修复区治理模式及规划 4.3.3 河流开发利用区治理模式及规划 4.3.4 河流缓冲区和过渡区规划 4.4 河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耦合修**法 4.4.1 指导思想与原则 4.4.2 河流系统结构功能耦合修复的流程 4.4.3 河流系统结构功能评价方法 4.4.4 凉水河系统结构与功能评价 4.5 案例研究 4.5.1 浑河中上游河段生态保护与功能区划 4.5.2 济南玉符河功能分区与治理研究 4.5.3 黄河下游生态保护与综合治理 第5章 河流系统性治理的理论体系与方法 5.1 河流连续体理论与应用 5。2河流廊道理论 5.2.1 廊道的概念及结构特征 5.2.2 河流廊道的功能 5.2.3 河流廊道规划技术体系 5.2.4 松花江哈尔滨城区段百里生态长廊总体规划 5.2.5 嫩江下游河流廊道修复治理 5.3 孔隙理论 5.3.1 孔隙的生态功能 5.3.2 孔隙结构对改善河流生境的作用 5.3.3 孔隙的结构特征 5.3.4 孔隙理论的应用实例 第6章 河流系统性治理的工程技术措施 6.1 生态护岸 6.1.1 布置原则 6.1.2 布置要素 6.1.3 典型功能的护岸结构 6.2 植被缓冲带 6.2.1 植被缓冲带含义 6.2.2 植被缓冲带的作用 6.2.3 缓冲带布置 6.3 人工湿地 6.3.1 人工湿地的概念及分类 6.3.2 人工湿地组成 6.3.3 人工湿地去污机理 6.3.4 发展与应用 6.4 人工岛/生态浮床 6.4.1 概:念 6.4.2 分类及组成 6.4.3 修复机理及净化效果 6.5 鱼道 6.5.1 鱼道分类 6.5.2 鱼道的布置原则 6.5.3 鱼道的设计流程 6.5.4 鱼道观测及运行 6.5.5 鱼道设计案例 6.6 人工鱼礁 6.6.1 含义 6.6.2 集鱼的机理 6.6.3 人工鱼礁的建造方法 6.7 河流系统性治理复合技术 6.7.1 河流悬浮物降速促沉清除技术 6.7.2 河道截潜抬水湿生条件改善技术 6.7.3 河道行洪区水质净化能力提升技术 6.7.4 河流旁侧湿地修建技术 6.7.5 河滩地、岸坡生态治理技术 6.7.6 折线坝生境构造技术 6.7.7 基于枯水流量的主河槽生态治理技术 6.7.8 小流量洼地治理技术 6.7.9 河流汇流口生态治理技术 6.8 案例研究 6.8.1 北票市凉水河复合型湿地修复系统 6.8.2 大连复州河水质净化系统 第7章 河源区与河口区的治理 7.1 河源区概况与生态保护 7.1.1 河源区概况 7.1.2 河源区生态保护措施 7.2 河口区概况与治理修复 7.2.1 河口区概况 7.2.2 河口区治理修复技术 7.3 分区水位控制河口湿地修建技术案例 7.3.1 背景概况 7.3.2 河口湿地修建技术案例 7.4 河口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