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分析化学(第三版)
QQ咨询:
有路璐璐:

分析化学(第三版)

  • 作者:肖锡林,刘晓庚,邱凤仙
  • 出版社: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577204611
  • 出版日期:2024年02月01日
  • 页数:318
  • 定价:¥54.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分析化学(第3版)》根据工科类本科化学教学的要求编写,着眼于培养有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工科人才。全书分为11章,主要内容为定量分析的误差与数据处理、各类滴定分析法(酸碱滴定法、配位滴定法、氧化还原滴定法、沉淀滴定法)、重量分析法、电位分析法、分光光度法、分离与富集方法、定量分析步骤和复杂体系的定量分析等。内容简明扼要,注意结合二十大精神融入思政元素,并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在阐述分析化学基本理论和方法的同时,穿插了与能源、材料、环境、生命科学等相关的科学知识、应用技术等。书中有例题、小结和习题,章末扫码可看思维导图和习题参考答案,便于教学。本书适合于作为高等院校化工、轻工、石油、环境、制药、食品、生物工程等工科类专业的本科教材,也可作为其他专业的分析化学教学参考书,还可供从事相关工作的专业人员阅读参考。
    文章节选
    据统计,分析化学领域大约每10年获得一次诺贝尔奖。迄今,已有超过30位科学家因为分析化学成果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近的一次是理查德?亨德森(Richard Henderson)博士、雅克?杜博歇(Jacques Dubochet)教授和约阿希姆?弗兰克(Joachim Frank)教授获得了2017年的诺贝尔化学奖,因其开发了冷冻电子显微镜用于溶液中生物分子结构的高分辨率测定。冷冻电子显微镜是一种非常先进和强大的成像技术:电子被发送到冷冻样品中,以确定单个分子的结构,其放大倍数足以看见原子,可帮助科学家“看见”或确定更小更多样的分子的结构
    目录
    第1章绪论(1) 1.1分析化学的任务和作用(1) 1.2分析方法的分类(1) 1.3分析化学的进展(4) 阅读材料:分析化学与诺贝尔化学奖——冷冻电子显微镜引发分辨率革命(6) 第2章定量分析的误差与数据处理(8) 2.1定量分析中的误差(8) 2.1.1误差的分类及表示方法(8) 2.1.2随机误差的正态分布(13) 2.1.3误差的传递(13) 2.1.4提高分析准确度的方法(15) 2.2分析结果的数据处理(17) 2.2.1可疑数据的取舍(17) 2.2.2有限次测定随机误差的t分布(19) 2.2.3平均值的精密度和置信区间(20) 2.2.4显著性检验(21) 2.3有效数字及其运算规则(24) 2.3.1有效数字(24) 2.3.2修约规则(25) 2.3.3运算规则(25) 2.4回归分析法(26) 2.4.1一元线性回归方程(27) 2.4.2回归方程的检验(28) 本章小结(30) 阅读材料:化学信息学(31) 习题(32) 第3章滴定分析(34) 3.1滴定分析法概述(34) 3.1.1滴定分析法的基本概念和术语(34) 3.1.2滴定分析的操作程序(34) 3.1.3滴定分析法的分类和滴定反应条件(35) 3.1.4滴定方式(36) 3.2物质组成的标度方法(37) 3.2.1不同试样组成的表示方法(37) 3.2.2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38) 3.3基准物质和标准溶液(40) 3.3.1基准物质(40) 3.3.2标准溶液的配制(41) 3.3.3标准溶液浓度的计算示例(44) 3.4滴定分析的计算(44) 3.4.1滴定分析计算的依据(44) 3.4.2滴定分析计算示例(45) 本章小结(46) 阅读材料:滴定分析法的发展史(47) 习题(48) 第4章酸碱滴定法(49) 4.1酸碱质子理论(49) 4.1.1酸碱质子理论的基本概念(49) 4.1.2水溶液中的酸碱平衡(50) 4.2酸碱溶液有关浓度的计算(51) 4.2.1溶液中酸碱组分的分布(52) 4.2.2酸碱溶液pH值的计算(57) 4.3缓冲溶液(64) 4.3.1缓冲溶液的组成和作用机制(64) 4.3.2缓冲溶液pH值的计算(64) 4.3.3缓冲容量(66) 4.3.4缓冲溶液的配制(67) 4.4酸碱指示剂(68) 4.4.1酸碱指示剂的变色原理(69) 4.4.2酸碱指示剂的变色范围(69) 4.4.3影响指示剂变色范围的因素(70) 4.4.4混合酸碱指示剂(71) 4.5酸碱滴定法的基本原理(72) 4.5.1强碱滴定强酸(72) 4.5.2强碱滴定一元弱酸(75) 4.5.3多元酸、碱和混合酸的滴定(78) 4.6滴定终点误差(81) 4.6.1强酸的滴定终点误差(81) 4.6.2弱酸的滴定终点误差(82) 4.7酸碱滴定法的应用(83) 4.7.1酸碱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83) 4.7.2直接滴定法的应用与示例(84) 4.7.3间接滴定法的应用与示例(87) 4.8非水溶液中的酸碱滴定(87) 4.8.1非水酸碱滴定中的溶剂(88) 4.8.2非水酸碱滴定条件的选择(91) 4.8.3非水酸碱滴定的应用(92) 本章小结(92) 阅读材料:天然酸碱指示剂——花青素(93) 习题(93) 第5章配位滴定法(96) 5.1配合物与配位反应概述(96) 5.1.1分析化学中常用的配合物(96) 5.1.2配合物的配位平衡(97) 5.2EDTA与金属离子的配位平衡及影响因素(100) 5.2.1EDTA的性质(100) 5.2.2EDTA与金属离子的配合物(101) 5.2.3副反应系数(102) 5.2.4条件稳定常数(105) 5.3金属指示剂(106) 5.3.1金属指示剂的作用原理(106) 5.3.2金属指示剂应具备的条件(107) 5.3.3使用金属指示剂应注意的问题(108) 5.3.4常用金属指示剂(108) 5.4配位滴定法的基本原理(110) 5.4.1配位滴定曲线(110) 5.4.2配位滴定终点误差(112) 5.4.3配位滴定中酸度的控制(114) 5.5提高配位滴定选择性的方法(115) 5.5.1在不同酸度下的分步滴定(115) 5.5.2掩蔽法(117) 5.5.3用其他配位剂滴定(119) 5.5.4化学分离法(121) 5.6配位滴定的方式和应用(121) 5.6.1直接滴定法(121) 5.6.2返滴定法(121) 5.6.3置换滴定法(122) 5.6.4间接滴定法(122) 本章小结(123) 阅读材料:手性**分离分析(124) 习题(125) 第6章氧化还原滴定法(127) 6.1氧化还原反应(127) 6.1.1电极电位和条件电位(127) 6.1.2影响电极电位的因素(129) 6.1.3氧化还原平衡(132) 6.1.4在化学计量点时反应进行的程度(133) 6.1.5氧化还原反应速率及影响因素(134) 6.2氧化还原滴定法的基本原理(136) 6.2.1氧化还原滴定指示剂(136) 6.2.2氧化还原滴定曲线(138) 6.3氧化还原滴定的预处理(141) 6.3.1预氧化(141) 6.3.2预还原(142) 6.4常用氧化还原滴定法及应用(143) 6.4.1高锰酸钾法(143) 6.4.2重铬酸钾法(147) 6.4.3碘量法(149) 6.4.4其他氧化还原滴定法(154) 本章小结(156) 阅读材料:由二氧化碳人工合成淀粉(157) 习题(158) 第7章重量分析法与沉淀滴定法(160) 7.1溶解沉淀平衡及影响因素(160) 7.1.1沉淀的溶解度和溶度积(160) 7.1.2影响沉淀溶解度的因素(161) 7.2沉淀的形成和沉淀条件的选择(165) 7.2.1沉淀的类型和形成过程(165) 7.2.2影响沉淀纯度的主要因素(166) 7.2.3沉淀条件的选择(168) 7.3重量分析法及应用(170) 7.3.1重量分析法的类型和特点(170) 7.3.2重量分析法对沉淀的要求(171) 7.3.3重量分析法的计算(171) 7.3.4重量分析法的应用(172) 7.4沉淀滴定法及应用(173) 7.4.1沉淀滴定法概述(173) 7.4.2银量法的原理及应用(173) 本章小结(178) 阅读材料:纳米材料的制备与沉淀法(178) 习题(179) 第8章电位分析法(182) 8.1参比电极与指示电极(182) 8.1.1参比电极(182) 8.1.2指示电极(185) 8.1.3电极电位的测量(196) 8.2直接电位法及应用(197) 8.2.1pH值的电位测定(197) 8.2.2其他离子活(浓)度的测定(199) 8.3电位滴定法及应用(202) 8.3.1电位滴定的装置和方法(202) 8.3.2电位滴定终点的确定方法(202) 8.3.3电位滴定法的应用(204) 本章小结(206) 阅读材料:电化学工作站(208) 习题(208) 第9章分光光度法(210) 9.1分光光度法的基本原理(210) 9.1.1物质对光的选择性吸收(210) 9.1.2朗伯比尔定律(211) 9.1.3偏离朗伯比尔定律的原因(212) 9.2分光光度计(213) 9.2.1分光光度计的基本结构(213) 9.2.2分光光度计的光学性能与类型(215) 9.2.3使用分光光度计的一些注意事项(215) 9.3分光光度法实验条件的选择(215) 9.3.1显色反应的选择(215) 9.3.2显色条件的选择(216) 9.3.3测定波长的选择(217) 9.3.4参比溶液的选择(217) 9.3.5吸光度范围的选择(218) 9.4分光光度法的应用(219) 9.4.1标准曲线法对单组分含量的测定(219) 9.4.2酸碱离解常数的测定(219) 9.4.3配合物组成和稳定常数的测定(220) 9.4.4示差分光光度法(220) 9.4.5多组分的同时测定(222) 9.4.6光度滴定法(222) 本章小结(223) 阅读材料:朗伯小传(224) 习题(224) 第10章分析化学中的分离与富集方法(227) 10.1概述(227) 10.2沉淀分离法(228) 10.2.1常量组分的沉淀分离(228) 10.2.2微量组分的共沉淀分离(230) 10.3萃取分离法(230) 10.3.1萃取分离的基本原理(230) 10.3.2萃取体系的分类和萃取条件的选择(233) 10.4层析法(237) 10.4.1纸层析法(237) 10.4.2薄层色谱法(238) 10.5离子交换分离法(240) 10.5.1离子交换树脂(241) 10.5.2离子交换分离操作(243) 10.5.3离子交换分离法应用示例(245) 10.6挥发和蒸馏分离法(246) 10.6.1挥发分离法(246) 10.6.2蒸馏分离法(247) 10.7分离新技术(247) 10.7.1固相微萃取法(247) 10.7.2液膜分离法(249) 10.7.3超临界流体萃取分离法(249) 10.7.4其他分离新技术(251) 本章小结(252) 阅读材料:分子识别与印迹分离技术(253) 习题(253) 第11章定量分析步骤和复杂体系的定量分析(255) 11.1定量分析的一般步骤(255) 11.1.1试样的采取与制备(255) 11.1.2试样的分解(259) 11.1.3测定方法的选择(264) 11.1.4分析结果的质量评价(264) 11.2硅酸盐分析(265) 11.2.1概述(265) 11.2.2硅酸盐经典分析系统(267) 11.2.3硅酸盐矿物和岩石中主要成分的测定方法(268) 11.2.4硅酸盐矿物和岩石全成分分析结果的表示方法和计算(269) 11.3合金分析(270) 11.3.1钢铁中合金元素分析(270) 11.3.2铝及铝合金分析(277) 11.4水样分析(278) 11.4.1概述(278) 11.4.2水质指标和标准(278) 11.4.3水样的采集和预处理(278) 11.4.4水样的物理性质检验(279) 11.4.5水样中常见金属元素的测定(280) 11.4.6水样中常见非金属元素的测定(282) 11.4.7化学需氧量的测定(283) 11.5食品**分析(283) 11.5.1概述(283) 11.5.2食品中重金属的测定(284) 11.5.3**残留和农药残留的测定(285) 11.5.4毒素的测定(287) 11.5.5防伪/掺假分析(289) 11.5.6食品**的标志(290) 本章小结(290) 阅读材料:荧光成像分析技术(291) 习题(291) 附录(293) 附录A弱酸在水中的离解常数(25 ℃)(293) 附录B弱碱在水中的离解常数(25 ℃)(295) 附录C金属配合物的稳定常数(25 ℃)(295) 附录D金属离子的lgαM(OH)值(297) 附录EEDTA配合物的条件稳定常数(298) 附录F标准电极电位(25 ℃)(298) 附录G条件电位(300) 附录H一些难溶化合物的溶度积(25 ℃)(301) 附录I相对原子质量(302) 附录J相对分子质量(303) 附录K一些离子的离子体积参数()和活度系数(γ)(305) 参考文献(306)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