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底蕴
QQ咨询:
有路璐璐:

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底蕴

  • 作者:刘余莉 等 著
  • 出版社: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
  • ISBN:9787516234808
  • 出版日期:2024年01月01日
  • 页数:280
  • 定价:¥56.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本书以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文化根源为出发点,从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意义和文明价值等方面,深入解读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根基和文化底蕴,帮助广大读者从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发展史的角度,深刻认识中国式现代化的深厚文化底蕴,从而坚定历史自信和文化自信,凝聚起共同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磅礴力量。
    文章节选
    中华传统伦理道德教育以明明德、长善救失为目的,强调智仁勇,恰恰对于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在内的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忽视伦理道德教育,即使有好的制度,也难以从根本上有效解决因人的道德滑坡而出现的种种社会问题,甚至还会使作奸犯科之事屡禁不止,愈演愈烈。正所谓“德教失而民风哀”。 在古人看来,忽视道德教育而仅仅重视公平正义的制度,会导致以下结果。 其一,“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论语·为政》) 即人们因为惧怕刑法的处罚而免于作恶,但是由于没有羞耻心,甚至还会以作恶后能想方设法地免于刑法的处罚而沾沾自喜,自以为聪明。在现代西方社会,很多年轻人不再相信宗教了,宗教道德教化失灵了,而它的政治制度仍然是以维护公平正义为核心进行安排的,结果出现了大量的“反社会行为”。狭义地讲,“反社会行为”是指没有触犯法律但却是不道德的行为,如校园霸凌、青少年吸毒、酗酒、斗殴等。鉴于孩子年纪小,达不到法律制裁的标准,往往不了了之。这些现象对社会和谐造成了不良影响。《论语·为政》云:“道之以德, 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要用道德教育来引导人们,用礼仪来教化人们,人们有了羞耻之心,就会打心底里不愿意去做坏事,而且还会有人格的归附。 其二,不能培养出品德高尚的圣贤君子。《群书治要·盐铁论》中说:“法能刑人,而不能使人廉;能杀人,而不能使人仁。”法律的确可以给人以制裁,并对犯罪的人处以刑罚,但是培养不出一个人的廉洁之心;法律也能够把犯罪的人杀掉,但是培养不出一个人的仁爱之心。《淮南子·泰族训》对这句话讲得更具体,曰:“法能杀不孝者,而不能使人为孔、曾之行;法能刑窃盗者,而不能使人为伯夷之廉。”法律确实可以把不孝的人判处死刑,但不能使人们成为像孔子、曾子那样具有高尚德行的人;法律也确实能够对偷盗的人给予处分,但不能使人成为像伯夷那样廉洁的人。后面还举了一个相当有说服力的例子,即:“孔子弟子七十,养徒三千人,皆入孝出悌,言为文章,行为仪表,教之所成也。”(《淮南子·泰族训》)孔子的徒弟出名的有七十多位,学生有三千多人,他们每一个人在家都知道孝敬父母,出门懂得尊敬长辈,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能成为社会大众的表率。这些恰恰都是依靠教育成就的。时下社会,人情异化较为严重,官员贪腐案、未成年人恶性犯罪案、各类网络负面舆情增多,“女大学生造谣偷拍”事件、“天价彩礼”话题等时有出现。人们可能认为,上述现象还是由法律监督机制不够健全所致。然而,这类事件的发生,除了说明法律监督机制、社会舆论引导确实有需要改革的地方之外,更为关键之处,还在于道德教育缺失, 人心冷漠到麻木不仁。 其三,“法令滋彰,盗贼多有。”(《道德经·第五十七章》)即法律条款越来越严密具体,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是违法乱纪的人依然众多。这表现为监狱以人满为患,政府以警察短缺为忧。比如,食品**出了问题,就有食品**法;贪污腐败问题出现,就有反腐败法;环境受到污染、生态遭到破坏,就有环境保护法;酒后驾车的人多了,就有酒后驾车相关惩罚规定;恐怖现象出现了,又有专家呼吁要设立反恐怖法;等等。只要有什么问题出现,就有相关法规出台,所以,法律越来越多、越来越具体、越来越严密,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严格的法律和监督机制确实可以把犯人关进监狱,但仍有一些人违法乱纪、钻法律漏洞,很显然这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如果缺乏伦理道德的教育,犯人在监狱里学到的反而是更加狡诈的作案方式,一旦被释放,仍然会危害社会。因此,《群书治要·袁子正书》中提到:“不能止民恶心,而欲以刀锯禁其外,虽曰刑人于市,不能制也。明者知制之在于本,故退而修德。”倘若不能制止人们作恶的心,而仅仅以刀锯在外面执行死刑、惩罚犯人,也终究难以避免作奸犯科的事情发生。所以,圣明的君主深谙德为“制之本”, 懂得专注于自身的道德修养,等到君主修身有成,其嘉言懿行自然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在下位者。正所谓:“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 草上之风,必偃。”(《论语·颜渊》) 其四,“不知礼义,不可以行法。”(《淮南子·泰族训》)如果忽视道德教育,即使**拥有健全完善的法律监督机制,也无法有效地实行。之所以这样说,从实施者的角度而言,法律、监督机制都是由人来制定和实施的,如果人“不知礼义”,即制定和实施法制的人没有公正的美德,就不可能制定出公平合理的法律;即使能够制定出公平合理的法律,如果执行者没有公正的美德,也不可能将合理的制度实施到位。高尔基在他的名剧《在底层》中有这样一句台词:“人, 这个字眼听起来是多么的自豪。而能够让人自豪起来的显然是高尚的道德及优良的人格,就像飞翔是鸟的天职,游水是鱼的天职,绽放是花的天职一样,加强道德修养,锻造高尚人格,是人的天职。”他们都在向我们传达这样的信息,即道德是做人之本,人如果丧失了伦理道德,没有了羞耻之心,做什么事都无所谓,那么,再好的制度,对他来说也都是无能为力、无济于事。………………………………………………… ……………………………………………………
    目录
    **章 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文化根源 一、中国式现代化的三重维度 二、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根源 三、中国式现代化的思想理念 四、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特征 第二章 庶教相依: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 一、现实基础:人口规模巨大是国情、挑战和机遇 二、文化根脉:传统中国一以贯之的众民、化民思想 三、实践理路:对传统人口思想的创造性发展 第三章 为善致福: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 一、共同富裕是一个总体概念 二、认识共同富裕要一切从实际出发 三、敬畏天道,为善致福 第四章 富之教之: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 一、富之:物质文明建设的**传统文化基因 二、教之:精神文明建设的**传统文化底蕴 三、富之教之: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历史密码 第五章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一、认识上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哲理依据 二、实践上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实践路径 三、战略上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人类文明形态 第六章 从协和万邦到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 一、全面理解走和平发展道路 二、协和万邦理念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文化根基 三、走和平发展道路对协和万邦理念的传承弘扬 第七章 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意义和文明价值 一、展现了中华文明的底蕴和内涵 二、打破了“现代化= 西方化”的迷思 三、拓展了现代化后进**文明繁荣的路径 四、指引了人类文明进步的发展方向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