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国际资本流动的风险性
国际资本流动的风险性主要体现为其对资本流入国的影响。概括起来,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汇率失调风险
国际资本的大量流人会通过2条渠道推动实际汇率升值:一是国际资本大量流人直接导致名义汇率上升,由此带来的实际汇率升值容易察觉。二是为了阻止名义汇率的快速升值,发展中**的**银行普遍对外汇市场进行干预,其结果是基础货币投放增加,通货膨胀率升高,对名义汇率进行物价指数调整后所得到的实际汇率升值。实际汇率升值到一定程度后,就会超过与内外部经济相适应的均衡汇率,从而出现实际汇率高估。
���率失调具有较大的危害性。汇率的持续高估很容易招致国际投机者的攻击,引发货币或银行危机。1992年的墨西哥、英国和1997年的泰国、印度尼西亚就是汇率高估的受害者。在金融危机早期预警机制中,实际汇率升值幅度已成为预测金融危机的重要指标之一。另外,汇率失调的时间过长或汇率失调的频率过高会长期阻碍一国的经济增长。
(二)短期资本的风险
短期资本往往波动较大。短期资本的一个根本问题是外国投资者或银行对资本输入国信心不足,不愿意进行长期投资或发放长期贷款。短期资本容易大进大出:经济繁荣时期,短期资本会大量涌人,导致经济产生泡沫;经济中稍有负面消息,短期资本会集中撤出,撤出过程中的自我强化会导致货币或金融危机。事实证明,短期资本总是在一国经济*困难时撤走,引起经济的超调。泰国、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韩国5个**1996年证券投资净流入124亿美元,发生危机的1997年证券投资净流出43亿美元。短期资本的顺周期特征会扩大经济周期的波幅,而不像有些观点所宣称的那样可以平滑经济波动。
短期资本流动既会产生微观风险,也会产生宏观风险。把短期资金转换成中长期资金是银行的主要功能之一,银行不可避免地要承担一定的流动性风险。对于本币业务来说,这种微观风险一般不会演变为严重的宏观风险,因为**银行作为发行货币的银行,有足够能力担任*后贷款人。 纵观整个20世纪,金融危机如“幽灵”一般伴随着各国乃至世界经济发展的全过程。从1929-1933年的“大危机”、“大萧条”,到战后的英镑危机;从两次美元危机,到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从拉美债务危机,到“黑色星期一”;从美国储贷协会危机,到日本泡沫经济的崩溃;以及90年代以来的国际信贷商业银行倒闭、欧洲汇率机制危机、墨西哥金融危机和东南亚金融危机等等。上述事实似乎表明,20世纪人类的经济发展已经患上了金融危机这一经济顽症。
如同自然界的酸雨、南极臭氧层空洞和全球气候变暖在给人类带来灾难的同时,也警示人们反思人类的“过度”活动给地球和自身造成巨大伤害,从而更加重视环境保护以及可持续发展问题一样,上世纪90年代以来的历次国际性金融危机,特别是亚洲金融危机,在其数次震动几乎整个国际金融市场的同时,也在提醒人们对于金融资源的“狂采滥伐”,已经严重影响了金融、乃至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全球范围内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