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 爱的理念及困境 建立亲密关系显然已经成为当代人的难题。2022年的中国青年婚恋观调查报告显示:76%适婚青年存在恐婚现象,同时,有恐婚倾向的受访者中,有61.2%表现为不愿意过早结婚。并且,根据民政部的调查数据,2021年,我国结婚率仅为5.8%,较之9年前下滑超过50%,而离婚率则从2002年的0.9%飙升到了2020年的3.09%,上升了2倍还要多。
根据以上数据,我们可以看到,对于当代人来说,进入一段亲密关系,与他人建立爱的联结成了越来越困难的事。许多人对如何建立和维系一段充满爱的关系,充满了迷茫与困惑。
对于爱的困境一事,弗洛姆早在1956年就已经有过深刻思考。他敏锐地发现,随着社会意识形态的变迁,人们对“爱究竟是怎么回事”“如何建立亲密关系”等一系列问题的认知,并没有随着物质生活的改善而提升。相反,一些持续存在的困境不仅没有消失,还镀上了独有的时代色彩。
在本章,我们将进入弗洛姆对爱的系统思考,跟随他的脚步去触摸爱的本质,并由此审视当代流行的爱欲观,了解是什么在控制和影响着我们的亲密关系。 爱是否是一门艺术? 这个问题的答案,也是弗洛姆在关于爱的问题上提出的*为核心的观点:爱一定是一门艺术,且需要知识和努力。一个人若想拥有爱的能力,就必须像掌握一门艺术能力一样,经过刻苦勤勉的不懈实践。就如同“拳不离手,曲不离口”,若想爱人,那么也得遵循爱的基本规律,反复进行学习与练习。
然而这种观念与绝大多数人所持有的观念是相违背的。在流行文化里,关于爱的描述往往是:一种突如其来的特殊感觉将某人攫住,使双方疯狂地坠入爱河;或者一个在感情上经历了各种不幸的人,偶得良人,突然就从苦情戏主角变成了童话故事主角,仿佛爱的发生更多的是靠运气,以及遇见“对的那个人”。如果能有上述两种条件中的任意一种,爱便能发生及持续;如果没发生,或者中断了,那就是运气不好,或者遇错了人。总之,是时机未到,并不是自己爱的能力不行。
但弗洛姆不这么认为。他明确地指出,之所以人们认为爱不需要学习,是因为有三个错误的前提假设,**个假设是:“多数人宁愿把爱当成被爱的问题,而不愿当成爱的问题,即不愿当成一个爱的能力问题。对他们来说,爱就是如何被爱、如何惹人爱。”
基于这样的态度,男人们会去追求成就、社会地位、**,女人们会去追求身材曲线、吸引人的装扮、迷人的仪表,两者还可能共同追求的则是优雅的举止、幽默的谈吐、诚实谦虚等被大众称颂的性格特点。然而,弗洛姆认为,这所谓的可爱的特质,“不过意味着适于大众的爱慕和性吸引力的融合。”
这话要怎么理解呢?
国际精神分析协会的会员,来自法国的精神分析师玛蒂娜·伯德(Matina Burdet),曾经做过一个题为《你会爱我还是跟随我》(“Do You Love Me or Do You Follow Me”)的演讲。在演讲中, 玛蒂娜提到,在社交媒体时代,越来越多不懂得如何去爱的人,正处于心灵的和社会环境的十字路口。人们追逐相互连接,而不是真正地建立复杂丰富的关系。很多人渴望被他人看见和崇拜,尽管这种喜欢或崇拜是基于一种没有立体感的、扁平的、缺乏特征的形象,但那些形象符合某一种被人们推崇的社会标签。因此,人们无意识间用“追随”取代了“爱”,用“连接”取代了“关系”,并形成了一种倾向——“要么被看见,要么去死。”
因此,一个人可以在大众意义上拥有性吸引力,但这与他是否有能力去爱另外一个人、建立有深度的关系并没有任何直接的关系。塑造自己可爱的形象,也可以是个体自恋的结果,为了渴求得到他人之爱的行动,也就是俗话说的“他对他自己很好,但这可能和你没关系”。
弗洛姆的时代并没有互联网,但是他对于人们追逐一种标签化的自我塑造,忽略了“精神上深度的自我关照”与“了解他人的倾向”的洞察,却跨越了时代,照进了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