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与孤独对抗:弗洛姆眼中的爱、自由与身份认同危机(著名心理学者曾奇峰作序推荐,与弗洛姆共同探讨现代人爱与自由的迷思)
QQ咨询:
有路璐璐:

与孤独对抗:弗洛姆眼中的爱、自由与身份认同危机(著名心理学者曾奇峰作序推荐,与弗洛姆共同探讨现代人爱与自由的迷思)

  • 作者:李煜玮
  •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 ISBN:9787559672797
  • 出版日期:2024年03月01日
  • 页数:392
  • 定价:¥79.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弗洛姆早在20世纪中期就对爱与自由的命题有过深刻思考。不同于众多精神分析学家,弗洛姆主张将人放在心理学与社会学研究的**,致力于将精神分析学说与马克思主义结合在一起。 时代的发展赋予了人们越来越多的自由与理性,人们也因此不得不独自面对生存挑战,感受孤独与焦虑。在日益加深的孤独中,是在个人意志的引导下完成人格的逐渐成熟与完整,还是依附于权威主义,放弃独立思考的自由,做一个外表满足但内心空虚的“正常人”这或许是值得我们一生思考的问题。 弗洛姆关于爱与自由的呐喊穿透了半个多世纪,警醒着每一个仍然保有自我、向往爱情、追求自由的人。
    文章节选
    **章 爱的理念及困境 建立亲密关系显然已经成为当代人的难题。2022年的中国青年婚恋观调查报告显示:76%适婚青年存在恐婚现象,同时,有恐婚倾向的受访者中,有61.2%表现为不愿意过早结婚。并且,根据民政部的调查数据,2021年,我国结婚率仅为5.8%,较之9年前下滑超过50%,而离婚率则从2002年的0.9%飙升到了2020年的3.09%,上升了2倍还要多。
    根据以上数据,我们可以看到,对于当代人来说,进入一段亲密关系,与他人建立爱的联结成了越来越困难的事。许多人对如何建立和维系一段充满爱的关系,充满了迷茫与困惑。
    对于爱的困境一事,弗洛姆早在1956年就已经有过深刻思考。他敏锐地发现,随着社会意识形态的变迁,人们对“爱究竟是怎么回事”“如何建立亲密关系”等一系列问题的认知,并没有随着物质生活的改善而提升。相反,一些持续存在的困境不仅没有消失,还镀上了独有的时代色彩。
    在本章,我们将进入弗洛姆对爱的系统思考,跟随他的脚步去触摸爱的本质,并由此审视当代流行的爱欲观,了解是什么在控制和影响着我们的亲密关系。 爱是否是一门艺术? 这个问题的答案,也是弗洛姆在关于爱的问题上提出的*为核心的观点:爱一定是一门艺术,且需要知识和努力。一个人若想拥有爱的能力,就必须像掌握一门艺术能力一样,经过刻苦勤勉的不懈实践。就如同“拳不离手,曲不离口”,若想爱人,那么也得遵循爱的基本规律,反复进行学习与练习。
    然而这种观念与绝大多数人所持有的观念是相违背的。在流行文化里,关于爱的描述往往是:一种突如其来的特殊感觉将某人攫住,使双方疯狂地坠入爱河;或者一个在感情上经历了各种不幸的人,偶得良人,突然就从苦情戏主角变成了童话故事主角,仿佛爱的发生更多的是靠运气,以及遇见“对的那个人”。如果能有上述两种条件中的任意一种,爱便能发生及持续;如果没发生,或者中断了,那就是运气不好,或者遇错了人。总之,是时机未到,并不是自己爱的能力不行。
    但弗洛姆不这么认为。他明确地指出,之所以人们认为爱不需要学习,是因为有三个错误的前提假设,**个假设是:“多数人宁愿把爱当成被爱的问题,而不愿当成爱的问题,即不愿当成一个爱的能力问题。对他们来说,爱就是如何被爱、如何惹人爱。”
    基于这样的态度,男人们会去追求成就、社会地位、**,女人们会去追求身材曲线、吸引人的装扮、迷人的仪表,两者还可能共同追求的则是优雅的举止、幽默的谈吐、诚实谦虚等被大众称颂的性格特点。然而,弗洛姆认为,这所谓的可爱的特质,“不过意味着适于大众的爱慕和性吸引力的融合。”
    这话要怎么理解呢?
    国际精神分析协会的会员,来自法国的精神分析师玛蒂娜·伯德(Matina Burdet),曾经做过一个题为《你会爱我还是跟随我》(“Do You Love Me or Do You Follow Me”)的演讲。在演讲中, 玛蒂娜提到,在社交媒体时代,越来越多不懂得如何去爱的人,正处于心灵的和社会环境的十字路口。人们追逐相互连接,而不是真正地建立复杂丰富的关系。很多人渴望被他人看见和崇拜,尽管这种喜欢或崇拜是基于一种没有立体感的、扁平的、缺乏特征的形象,但那些形象符合某一种被人们推崇的社会标签。因此,人们无意识间用“追随”取代了“爱”,用“连接”取代了“关系”,并形成了一种倾向——“要么被看见,要么去死。”
    因此,一个人可以在大众意义上拥有性吸引力,但这与他是否有能力去爱另外一个人、建立有深度的关系并没有任何直接的关系。塑造自己可爱的形象,也可以是个体自恋的结果,为了渴求得到他人之爱的行动,也就是俗话说的“他对他自己很好,但这可能和你没关系”。
    弗洛姆的时代并没有互联网,但是他对于人们追逐一种标签化的自我塑造,忽略了“精神上深度的自我关照”与“了解他人的倾向”的洞察,却跨越了时代,照进了现在。
    目录
    导言 追寻爱与自由的先知 / 001 原生家庭 / 004 研究成就 / 010 精神分析领域的发展与创建 / 020 政治运动 / 026 **章 爱的理念及困境 / 029 爱是否是一门艺术? / 033 如何理解爱是什么 / 049 不成熟的爱与成熟的爱 / 062 给予的含义与爱的四重特质 / 071 了解的两种途径:残暴与爱 / 080 第二章 五种爱的对象及其爱的形式 / 087 爱是一种态度 / 090 爱的对象与能力形成 / 094 爱的对象 / 106 第三章 爱在当代社会如何瓦解 / 135 社会模式带来的瓦解 / 139 现代爱情瓦解的两种“正常形式” / 149 弗洛伊德与沙利文的观点局限 / 154 矛盾冲突型的几种爱的关系 / 159 爱的证据:成为而非逃离 / 170 一切皆是成功学 / 173 第四章 爱的艺术实践 / 175 规范始于自发和快乐 / 179 专心意味着独立、敏感及松弛的机警 / 184 错误的教育体系或将带来文化传统的崩溃 / 191 掌握爱的艺术——克服自恋 / 194 第五章 自由的暗面 / 207 自由的诞生与破碎 / 212 自由的两面性 / 218 社会如何影响了个人自由 / 227 适应与孤独 / 231 第六章 接受或拒绝自由,这是个问题 / 237 始发纽带:一个集滋养与束缚于一身的矛盾起点 / 241 个体化进程:一段自我力量增长与孤独日益加深的矛盾旅程 / 250 选择自由需要充分的外部条件 / 259 第七章 自由带来的身份认同危机 / 263 没有了自由,却有了身份 / 269 身份多样化等同于身份消除 / 278 第八章 内卷的前身——强迫性努力的来由 / 285 理想化的**是无力人群的“救星” / 290 强迫性努力,内卷的前身 / 306 摆脱有害的“良心”,回归与自己生活的联结 / 311 第九章 隐藏在进退两难中的自我绞杀 / 313 环境的绞杀 / 318 内在的绞杀 / 322 三种逃避机制 / 331 第十章 追求自由与健全社会 / 343 社会性格 / 349 非自主服从与自主服从 / 356 个体病症与社会病症 / 364 健全社会的希望 / 375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