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多工位级进模的排样设计
多工位级进模排样设计是多工位自动级进模设计的关键。排样图的优化与否,不仅关系到材料的利用率、制件的精度、模具制造的难易程度和使用寿命等,而且直接关系到模具各工位加工的协调与稳定。
冲压件在带料上的排样必须保证冲压件上需加工的部位,能以稳定的自动级进冲压形式在模具的相应部位上加工。在未到达*终冲压工位之前,不能产生任何偏差和障碍。冲压件的形状是千变万化的,要确定合理的排样图,必须从大量的参考资料中学习研究,并积累实践经验,才能顺利地完成多工位级进模的设计任务。
确定排样图时,首先要根据冲压件图纸计算出展开尺寸,然后进行各种方式的排样。在确定排样方式时,还必须对制件的冲压方向、变形次数、变形工艺类型、相应的变形程度及模具结构的可能性、模具加工工艺性等进行综合分析判断。同时在全面考虑工件精度和能否顺利进行自动级进冲压生产后,从几种排样方式中选择一种*佳方案。完整的排样图应包括工位的布置、载体类型的选择和相应尺寸的确定。工位的布置应包括冲裁工位、弯曲工位、拉深工位、空工位等设计内容。
当带料排样图设计完成后,也就确定了以下内容:
①模具的工位数及各工位的内容;
②被冲制工件各工序的安排及先后顺序,工件的排列方式;
③模具的送料步距、条料的宽度和材料的利用率;
④导料方式,弹顶器的设置和导正销的安排;
⑤模具的基本结构。
2.1 多工位级进模排样设计原则
多工位级进模的排样,除了遵守普通冲模的排样原则外,还应考虑如下几点。
①可以将展开轮廓绘制好,在绘图区反复试排,待初步方案确定后,在排样图的开始端安排冲孔、切口、切废料等分离工位,再向另一端依次安排成形工位,*后安排制件和载体分离。在安排工位时,要尽量避免冲小半孔,以防凸模受力不均而折断。
②**工位一般安排冲孔和冲工艺导正孔。第二工位设置导正销对带料导正,在以后的工位中,视其工位数和易发生窜动的工位设置导正销,也可在以后的工位中每隔1~2个工位设置导正销。第三工位根据冲压条料的定位精度,可设置送料步距的误送检���装置。
③冲压件上孔的数量较多,且孔的位置太近时,可分布在不同工位上冲出孔,但孔不能因后续成形工序的影响而变形。对相对位置精度有较高要求的多孔,应考虑同步冲出。因模具强度的限制不能同步冲出时,后续冲孔应采取保证孔相对位置精度要求的措施。复杂的型孔可分解为若干简单型孔
…… 相对普通冲压模而言,多工位级进模生产效率高、质量稳定、操作**,适用于大批量冲压生产中,被列为“十一五”规划**发展模具种类之一,在电子、电器、轻工、汽车等行业应用越来越广泛。
笔者总结了多年工作实践和教学过程中积累的经验编写了本书,以期为从事多工位级进模设计人员提供参考。全书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编写方式,其中所举的实例,其设计思路遵循企业中产品设计的思路,内容图文并茂、简明精练、通俗易懂,并针对**、难点知识进行了**讲述。为方便读者学习,每章后配有适合技能提高的习题,有利于读者设计能力的提高。
本书前4章主要介绍了多工位级进模的特点与应用,冲压和自动送料设备,以及模具设计流程和图纸绘制方法;通过实例演示排样设计,详细分析了排样设计的原则和技巧,以及一些需要**考虑的问题;阐述了级进模结构组成和类型,及其结构零部件的设计方法和技巧,并结合目前国内外先进模具技术介绍了多工位精度、速度、可靠性和寿命设计的经验要点,为读者迅速掌握设计要领提供理论和经验基础;此外还介绍了多工位级进模工作零件、定位装置和卸料装置的结构设计、尺寸计算、精度确定和安装方法,通过介绍经验和方法,为读者准确设计可靠的多工位级进模打下基础。后4章结合实例分析,分别介绍了多工位冲裁级进模、多工位弯曲级进模和多工位拉深级进模的设计方法,每章列举了4个经过实践检验的设计实例,讲解了多工位级进模的设计步骤、内容和方法,为读者提供了学习范例。附录中收录了来自一线多工位级进模设计师设计的15个典型模具结构,具有代表性和指导性,对读者有很好的启示和帮助作用。
本书由株洲职业技术学院欧阳波仪编著,夏致斌**工程师主审。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得到了株洲职业技术学院机械工程系的领导、同事的关心与支持,在此表示感谢!
由于本人水平有限,书中难免有不足之处,恳请读者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