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英文“维持现状说”评析 在人们的高度关注和急切期待中,蔡英文的“五二〇就职演说”终于露出了真面目。不出所料,这是一篇虽经百般“修饰”但万变不离其“独”的自白书。由此判断,今后在民进党“台独”路线的挑衅下,两岸关系将进入不确定的时代,两岸的矛盾、纷争、对抗也将成为“新常态”。 笔者现仅从蔡英文抛出的“维持现状说”做如下剖析: 一、台湾“新民意”是“维持现状说”的重要基础 2015年6月,蔡英文访美期间就明确提出“维持现状”,表示她当选之后,“将在中华民国现行宪政体制下”,在“珍惜并维护20 多年来协商和交流互动所累积的成果”基础上,“持续推动两岸关系的和平稳定发展”,并称这在台湾已有“广泛的共识”。同年9 月,蔡英文在一次研讨会的演讲中,更加明确表示:“我的两岸政策**就是维持现状,维持台海和平与两岸稳定与发展的现状。” 2016年4月27日,曾任“陆委会主委”的蔡英文“回娘家”听取汇报时,又多次重申“会致力维持两岸关系和平稳定现状”,建立“具一致性、可预测且可持续的两岸关系”。在“就职演说”中,蔡英文又表示:我们将致力维持两岸关系的和平稳定;我们也将努力维持现有的机制。在2016 年台湾“选战”中,蔡英文抛出了处理两岸关系的“维持现状说”。在蔡英文看来,此说既可应对民进党内的不同声音,又可争取更多的台湾民众支持她夺得“大位”。 然而对于什么是“现状”,“现状”的政治基础是什么?蔡英文并未作出明确回答,在许多场合都是模糊应对,蒙混过去。倒是民进党前主席、“独”派大老姚嘉文为她作了旁白:“蔡英文的‘维持现状’指的是台湾与中国互不隶属、台湾是主权独立**的现状。” 此后,蔡英文在赴“陆委会”听汇报,谈到“维持现状”时,又别有用心地搞了个“新创造”,强调她主张的“维持现状”,和过去8 年*大的不同,在于未来两岸关系推动必须基于“民主原则”和“普遍民意”,并“超越党派的立场”,唯有如此,才能让两岸关系可长可久,“维持现状”才有真正的意义。显然,蔡英文的“维持现状说”不仅是模糊的,而且强调所谓“台湾新民意”是“维持现状说”的重要基础。在这里,蔡英文埋下了伏笔,而未来一旦所谓“台湾新民意”改变了,那么“现状”就不能再“维持”而应当“改变”了。如果是这样,哪里还有什么两岸关系的“可长可久”呢? 二、“维持现状说”的要害是拒绝明确承认“九二共识” 抛出“维持现状说”的蔡英文,从历史到现实都是不承认“九二共识”的。她不仅参与炮制了“两国论”,并且曾经抢先“纠正”陈水扁一度意图承认“九二共识”的策略性表态。2000年6月29日,蔡英文在接受《中国时报》访问时表示,陈水扁“并没有接受一个中国原则”。后来她还表示,“1992 年基本上没有共识,只有各自模糊的焦点”。此后,陈水扁就再也不提“九二共识”,而改提“九二精神”了。 2016年4月27日,夏立言向蔡英文谈道:过去8年台当局以“九二共识”为基础,和大陆互动;根据“中华民国宪法”,至少做到“维持两岸稳定”,但蔡英文对此没有作出回应。在此次“就职演说”中,蔡英文仍然只字不提“九二共识”,演说中涉及“**认同”的用语共59次,其中“这个**”13次,“台湾”41 次,“中华民国”5次,这些数据恐怕不是随意而为的吧!试问,“九二共识”的核心是一个中国原则,两岸同属一中,反对“台独”,对这样一个大是大非问题,又如何求同、如何存异呢? 两岸关系发展的历史表明,“九二共识”既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基石,也是两岸关系现状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继续维护好“良好势头,否则后果难以设想。台湾《联合报》4月26日社论说:台湾追求全球化,无论在经济面或政治面,“两岸关系皆是建构全球化的脊柱条件”。两岸关系若失去“九二共识”的政治基础,可能会严重影响台湾对内、对外整个经济与政治生存环境。民进党必须自问,台湾有无能耐面对不接受“九二共识”所可能引爆的“地动山摇”的后果? 三、“维持现状说”蕴含着“台独”内涵 蔡英文炮制的“维持现状说”,本来就无具体内容,弹性很大,蔡英文可以充分利用模糊性,根据需要随意塑造内容,这就为她在国际上推行“台独”分裂活动开了个“大门”。由于民进党长期坚持“台湾是一个主权独立的**”,这个“现状”必须“维持”的立场,蔡英文因此完全可以在岛内社会及国际上,将“台独”立场轻易包裹进她的“维持现状”里,并把她的“维持现状”解读为她是在“维持台湾是一个主权独立**的现状”。也就是说,蔡英文的“维持现状说”,实为民进党推行“台独”分裂活动提供了理论依据,并为“台独”活动披上了“维持现状”的外衣,从而更加具有欺骗性、危害性。这一点,在蔡英文的选前及“就职演说”里大加渲染的“新南向政策”可见端倪。 早在2015年9月,蔡英文在民进党党庆“外交使节”酒会上就提出了民进党的“外交政策蓝图”。她强调未来会在“和平、稳定与繁荣”的基础上,开拓台湾的对外关系,包括持续强化与美、日等“伙伴关系”,“分担责任建构稳定、持续性的区域与国际环境”,以及包括推动“新南向政策”,深化台湾与国际社会有更具意义的交流与往来等。在“就职演说”中,蔡英文再次强调了上述对外政策,并表示在此架构下,“我们也愿意和对岸,就共同参与区域发展的相关议题,坦诚交换意见,寻求各种合作与协力的可能性”。这表明,蔡英文在对外政策上已由马英九时期的“将两岸关系置于台湾对外关系之上”变为“将台湾对外关系置于两岸关系之上”,这是一种“逆向”的政策变化。 蔡英文的“新南向政策”,较之李登辉、陈水扁主政时的“南向政策”,在具体做法上虽然有了一些调整,但其“台独”的“战略内涵”并未改变,*根本的还是要以“南向”对抗“西进”,继续推行“两国论”的分裂路线,图谋让台湾这艘“航船”绕开大陆驶向全球。正如蔡英文“就职演说”中所说的,推动“新南向政策”,是为了“提升对外经济的格局及多元性,告别以往过于依赖单一市场的现象”。这不仅在政治上是错误的,在经济上也有违自由市场潮流,究竟能有多大成效,岛内外质疑声不少。 各种迹象表明,蔡英文上台后,还可能会在南海、东海等中美、中日有冲突的问题上与美日积极配合,对祖国大陆维护东海、南海的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形成很大的挑战,对此必须密切关注。 (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所主办《台湾周刊》2016年第22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