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僭越的眼
QQ咨询:
有路璐璐:

僭越的眼

  • 作者:熊育群
  • 出版社:安徽文艺出版社
  • ISBN:9787539677484
  • 出版日期:2023年11月01日
  • 页数:312
  • 定价:¥49.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本随笔集以广东岭南文化题材为主体,以个人的切身体验与视角,书写岭南的历史与现实的水乳交融。全书共分七个部分,包括“僭越的眼”“ 永远的田园”“ 芬芳的色彩”“旧年的血泪”等。注重以下几个方面题材的挖掘:对岭南地域人文形成的探究;从广东的历史文化演变入手,展现广东发生的巨大变化,写出岭南人闯荡世界的悲壮又辉煌的历程;以岭南有历史影响的人物、事件,如大禹治水、辛亥广州起义,将岭南的人文、历史、自然、社会融为一体,形成一种心灵的冲击。
    文章节选
    僭越的眼 这是贝叶经,大地上的贝叶经。我读它的纹理,猜测着它深处的奥秘。一朵一朵的云浮上来,像青绿山水画上的云朵。 从万米的高空看,天山是这般模样:一条山脉在左侧绵延,峰峦之上,一种白色如巾似絮,终年积雪的峰巅如囚禁的白云。山坡长长地倾斜,向着北方延伸,一种没有节制的伸展,没有目的、没有构想,像高处的水流一味奔泻。如此任性的倾斜,却有着精美的纹理,任意的局部都是**的图案。纹理如贝多罗树叶般交织,大的山脉是又长又大的叶;飞机渐次下降,细小的纹理再分出清晰的连缀的叶片。我知道,任何微小的一笔,都是一个巨幅空间的起伏山岭,是天地间的大耸立。但它不过是那么小的一片叶子中的一个纹理。无数生命的奥秘就写在这样的纹理间。 太阳落山,纹理变得厚重,渐成巨大的一道道黑影,像浮动在山体之上,如黑色的海草,一簇簇,一丛丛,飘然向着东方伸长。那种凝固了的飘动,如施加了魔法,天地间充满一种巨大的静默。那阴影深处的鸡鸣犬吠早已被巨大的静默吞噬。 置身熟悉又陌生的世界,繁忙的会务、匆匆行色、喧嚷嘈杂的北京南苑小机场……那样的现实像一本书早已���上了。像魔幻世界中的人物,我已经飘忽。 一条线条在低凹处——山脉与山脉相交处——曲折画过,渐渐拉直,山坡的尽头,平原出现了。峡谷在变开阔,平原就像山谷生出来的。 山退去,平原上火柴盒一般的房屋一列列出现,排在被道路分割的地块上。这是大地上的城市,人类巨大的巢穴。在神的眼里,它与蜂巢并无多大区别。我们在不无自恋地赞美城市建筑之美时,却忘记了许多动物所创造的居所并不比人类的逊色。 是谁给了我这样的一个视角,能够做这样的观察与描绘——我看到的是神的世界。人类飞行的梦想是对神的僭越。人的世界在那些山岭重重的大地上,在那些随山坡转折的公路上,看尽峡谷的深切与坡地的荒凉。但那样的一双眼睛,在这样的高空有如蝼蚁之眼。在蝼蚁的世界,人所俯瞰的自然,也是神一样的尺度。世界无限之大,世界也无限之小,大与小的世界并无多少区别:在一片树叶上的微生物,在形如树叶的山脉上的人类,无限细分与无限放大,世界呈现出了同样的纹理与辽阔。 我一次次僭越,人的眼光看到了神的世界,读出了人之渺小如菌;世界苍茫浩大,却可以如一片树叶小小的纹理,一个人可以终其一生栖居于斯。 在北半球高纬度地区飞行,由北京向西,从内蒙古高原,切过窄窄的甘肃,飞往新疆的乌鲁木齐,山西、陕西、宁夏,这些北方的省份都到了南面。这个纬度串起了中国*荒凉的地理,沙漠、戈壁触目皆是。黄河从内蒙古高原**过,扭曲的弯道一重又一重。如此浩大的一条河流,它的**竟是一片荒漠与半荒漠。 这样的地区孕成人类的剽悍、坚毅、顽强。游牧的生存方式,迁徙成了生命的常态,更使得生命飘荡无依。这种生命的力量在冷兵器时代可以征服世界,尤其是温柔之乡里的世界。闪光的刀刃在马背上划过寒风,割下羊头、牛头的时候,嗜血的刀锋直指人类自己。中原总是在这样的刀锋下卷入一场场战火,边塞鼓角相闻,烽火遍地。古人吟出“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时,其悲惨并非人人可以体悟,但这样的悲惨却贯穿了中国的古代史。 甘肃的河西走廊是更加荒凉之地,飞机越过其上空,几乎没什么感觉。它窄窄的一条,形似一根肱骨,夹在内蒙古高原与青藏高原之间。它的确是一条深沟,一条烽火不断的深沟,一条商旅的、僧侣的和迁徙的深沟。 从乌鲁木齐飞西宁,可以近距离、长时间地观察河西走廊是多么伟大! 那是一个寸草不生的世界,如荒漠一般的外星球,似乎没有任何生命的痕迹。但是奇迹却出现了,足以证明人类生存的勇敢,也证明生存的脆弱,恰如一个词:命悬一线。荒凉、绝望、茫茫一片的祁连山,一面形如沙滩的巨大斜坡,有水流过的一条条痕迹,一道一道如划痕,如果你将它们不与峰峦上的雪联系起来,你只能想象那是神画出的图案。这些由连绵的雪峰融化的雪水冲刷而成的季节河,流到沟底就消失了。在它消失的地方竟然出现一小块绿洲,那里有**的河西走廊城市:敦煌、嘉峪关、酒泉、张掖、武威。它们彼此被浩大的沙漠、戈壁隔绝,相距遥远。这些在中国历史两千多年的岁月中不断出现的名字,与战争联系*紧密的城市,匈奴、回鹘、汉人交替出现的城市,它们是中国文学边塞诗中的一个个意象,在这样荒僻、没有人间气息的地方,像另一个世界的事物存在着。这是高原雪水与荒漠城市一种哺育关系*直裸的呈现!水竭城亡,荒漠一片,只需神灵把这伟大的地理做一点小小的变动,人类的踪迹就会从这一地区被抹去。 那一次飞行是在午后,阳光,德彪西的音乐,餐车飘过来的咖啡香,一排排坐满的时尚男女……飞机以小小空间做宏大的跨越,一个我熟稔世界的切分体,在以高速越过这一地区,在吞噬、忽略地面辽阔的存在。我感到了一种蒙蔽与误导,一种科技对世界的扭曲。人类背负青天,乘云气,御飞龙,以游无穷,却无法改变生命“朝如青丝暮成雪”,一如“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 千里的荒漠。绿洲,一个个生命之岛,孤独、寂静,遗落于喧嚣世界之外。“一片孤城万仞山”,仿佛只是为生存下去而进行着顽强的抗争与隐忍。想着越来越拥挤与污染越来越严重的地球,这也是人类生存景象的一种象征吧。 西部城市西宁,在高原海拔下降的一条山沟里,腾起烟雾,一片迷蒙。氤氲之气升腾到了神所见的高度,像一场大火刚被水扑灭,烟与气直冲天空。在这样荒凉、清澈的高原,工业的污染如此令人惊心。我不再有对河西走廊城市的怜惜之情。 那个初秋的黄昏,飞机向着山谷落去,是天地间一个发光的点。万物从辉煌一片的夕晖里走向浓郁黑暗的时分,宇宙苍茫,生命苍茫,内心广大的静谧与荒凉让我无言。 祁连山一座一座连绵如土堆一样光滑的峰峦,正被黑暗隐去。它们没有锋芒,雪像被子一样覆盖在高处的山头,让这些黄褐色的叶变成了银白色,让阳光下的暗影发出幽蓝的光。雪峰,苍茫岁月一样的覆盖,却像昨夜一场风雪,是那样新,洁白无瑕,清新刺目。那么纯粹的白,没有一点人世间的烟火与岁月的沧桑,但它却沉淀了多少浩茫的时间,亿万年过去只如一夜风雪交加…… 这是五年前的一次飞临,我对这条走廊还只是揣测——凭借这弧形大跨度的山脉。 五年后,我在漫长的公路沿着河西走廊由张掖到敦煌,汽车在尘土与颠簸中一路西行,穿过小麦、玉米、棉花、瓜果各种农作物组成的绿洲,一栋栋红色砖瓦的农舍躲在高高的玉米地后。路边的房屋有的墙壁被刷上了广告、标语。若不是穿越一个又一个空旷无边的荒漠,绿洲所见的景物几乎与北方惯见的农村无异。想不到,有的地方还种水稻——梦幻一样地生长,似乎是对荒漠的嘲讽。事物巨大的差异常是从宏观从远处感受的,进入细部进入过程,却是惯常的逻辑、习见的庸凡。人处生存险境的感觉反在绿色的掩隐中水渗泥土般消失。这是多么深的假象,人如鱼一样,有了一瓢清水就能摇头摆尾起来了。 玉门关西望哈密、吐鲁番,那是深入想象中的有如大海一样的旷古之荒。太阳高悬,天地如毯,僭越之眼看得到时间深处的奇迹——千年不变的大地理!时间改变的只是细微的景象,宏大的地理之变却不是微小如人一样的动物所能感受与体察的。 再一次升空,从敦煌的三危山莫高窟之上直接飞临绵长巨大的祁连山脉,隔着一条条低凹的谷地,一列列的山脉交错隆起。眼前的景象毫无疑问印证了五年前所看到的山与雪。深秋季节,地上看时只是隐约可见的雪峰,飞机下已连绵一片。它从东北方向抬起了一个世上*奇伟罕见的地貌——青藏高原。这样的地貌高空俯瞰才清晰可见。它是从茫茫荒漠中出现的。一片苍黄中出现的雪山,那纯粹的白,它呈现的不是颜色,而是一种状态。天地间的一种存在,那么简单、直接的地理。我仍然那样痴望着它,有如初见,眼睛竟然变得湿润。 一路的跋涉,都在这一瞬间中断,成为记忆。下视苍冥,“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积雪覆盖的茫茫山河正是我几天前翻越的—— 那个阴雨天,我从门源翻越祁连山。从祁连之西的青海湖出发,先到大通,这是青海高原上一个回族、土族人居住的地方,丘陵起伏,森林茂密,既有农耕的庄稼也有放牧的牛羊。到了油菜收割的季节,小雨中高大的油菜与大通河水的哗哗奔流交替出现,那冷的灰而翠的水意念般在我脑海里明灭着。进入门源,难泥达坂山海拔升起,祁连山主脉海拔3685米的俄博岭垭口,大雾弥漫。 冷龙岭一条峡谷,峰回路转,峥嵘的岩石,奔流的河水,寒冷的山风,山坡上的草地与牛羊……峡谷越走越深,阳光却在天空出现,两边的山在海拔的下降中越来越高、越来越险峻。甘肃逼近,两省在峡谷里开始交界。 很快,祁连之东的民乐县到了,南丰乡的坡地上,小片小片的黄褐是待收的小麦。平原上的村庄,一个一个呈现在田野上。祁连山转眼成为一道背景。蒙古高原与青藏高原所夹的一条深沟,在我的眼里竟然清晰地呈现! 地理的大转折,草原游牧的山区与小麦金黄一片的农业区在山麓转换、对接。 俯瞰这样的穿越,人力涉足的地理大变迁与大跨越,都无迹可寻了。现在它是一个渺小如菌的微观世界。那些闪现又消失的身影,那些淳朴亲切的微笑,那些珍珠似的羊群,在贝多罗树叶般的肌理深处,深得不可见了。只有青海湖以另一种天空的蓝呈现于眼底。她的轮廓一如地图上所绘,不再是浩渺无垠。 我在寻找绿色——那成群的牛羊放牧的草原,它不该呈现一片褐黄。 直到青海湖退到了后面,脚下的山越来越陡峭,绿色才染上了山坡。云朵越来越多、越来越大,它们缓缓地向着北方移动,像赶一场盛大动物的聚会,投在大地上的阴影,改变着山河的面貌。这些显然不是我所穿越的山川,我走过的地方早已飞越,但我无从辨认。 山势陡峭,阳光下的绿色深翠一片。茫茫群山中的一条道路,随山坡弯曲,公路边偶尔的两栋房屋那么清晰可见,这样的居住是全然不同的人生,是真正与世隔绝的世外之隐。看着它,心境阔大、邈远,有一种岑静与静穆的诗境,仿佛那高山深谷里的清风已吹到了脸庞。 回想自己由陇南往青海的路途,似乎也没有这样的高山深谷。这是一处什么地方? 黄土高原出现时,纹理细密了,另一种地理的开始,表明已到陇南回民生活的地界了。 西部远去。回到南方的生息地,从神的天空降落在人的土地,贝叶经顷刻间收缩、隐匿。再睁眼,眼里尽是岭南肥硕的树叶,可以一叶障目。 无涯无际天地尺度的诱惑,巨大磁力的无边想象,让人飘忽……微观与宏观的人生,僭越的眼睛,内心造就的冲突与和谐,像另一幅风景打开。眼里,再也不只是寻常所见的景物。灵魂开始变得轻盈缥缈,泠然、豁然。
    目录
    目录 赓续中国文章之审美传统 ——“名家文化散文系列”总序(徐可) / 001 序 / 001 僭越的眼 僭越的眼 / 003 西北向西 / 012 风过草原 / 026 塬上的纸幡 / 051 永远的田园 永远的田园 / 079 老汉人的地戏 / 089 程氏山河 / 099 雩山以南 / 112 林中孤村 / 121 山神祭 / 130 倾听泷江 / 135 层叠的影像 / 143 人生若只如初见 / 155 回乡之路 / 161 芬芳的色彩 文字的气象 / 171 芬芳的色彩 / 175 回首高原 / 179 为那片土地招魂 / 185 时代的趣味 / 192 在沉思默想中 / 200 方寸之枕 / 208 文学翻译的境界 / 211 文学的力量何在 / 216 人文湾区的诗意栖居 / 226 游荡的江湖 游荡的江湖 / 237 海中靠岸的城市 / 248 岩石上的时间 / 260 想象凤城 / 265 玄武之地 / 274 国色天青 /283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