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神话与儿童文学(“中国儿童文学博士文库”丛书)
QQ咨询:
有路璐璐:

神话与儿童文学(“中国儿童文学博士文库”丛书)

  • 作者:董国超
  • 出版社:作家出版社
  • ISBN:9787521213287
  • 出版日期:2023年10月01日
  • 页数:258
  • 定价:¥39.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 出版社
    • ISBN
      9787521213287
    • 作者
    • 页数
      258
    • 出版时间
      2023年10月01日
    • 定价
      ¥39.00
    • 所属分类
    内容提要
    “中国儿童文学博士文库”丛书共21本,包括北京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北京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和浙江师范大学中国儿童文学专业五位博士生导师王泉根、梅子涵、曹文轩、朱自强、方卫平的理论专著以及2000年至2017年即新世纪以来培养的十六位**儿童文学博士的博士论文。 “中国儿童文学博士文库”集中展现了新世纪以来中国儿童文学学科发展的重要学术成果,正本清源,以专业的学术理论姿态解答当下儿童文学、童书出版及青少年阅读中的问题与困惑,以理性之光为青少年儿童的阅读未来保驾护航。纵观“中国儿童文学博士文库”,既可以从中看到中国儿童文学发展的崭新面貌,也能够理解到儿童文学艺术的深邃核心,还能够了解到中外儿童文学的发展异同与儿童文学的跨学科发展,视野开阔、角度多元、内容扎实、资料丰厚、辨析通透,充分展现出新世纪以来中国儿童文学学科发展的学术成果。 《神话与儿童文学》为“中国儿童文学博士文库”丛书的一种。本书探讨了了神话与儿童文学之间的关系,认为神话与儿童文学的艺术精神是相通的。在新时期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进程中,可以清晰的看到神话精神对儿童文学创作的影响。这种影响体现为,80年代中后期“探索文学”的寻根意
    文章节选
    在“口口相传的文化中”,“存在与人之本质的关联”,显然会更为确切、更为直接,因而人更能感受到身心二者间的完整和统一。部落首领作为集“思想者和作诗者”于一身的形象,“凭借语言的各种资源来发现和揭示真理”,成功地担当了看护“语言的寓所”的职责,这无疑会使部落成员感受到心灵居所的确切存在,从而避免了心灵的漂泊,社会也会因之更加稳定与和谐。 从“巴别塔”的神话故事,引出的对书写文化之前原始文化的思考,我以为是与本论文的主旨密切相关的,因为神话就产生在书写文化之前的原始文化时期。充分认识和理解原始文化的意义与价值,才能真正了解和认识本论文的重要主题之一——神话。我还想再强调一点:对我们自己所不熟悉的文化给予充分的尊重和理解,是现代人应该具有的胸怀与气度,承认多元文化存在的合理性是现代社会精神文明的重要特征之一。早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中期,法国**文化人类学家列维-斯特劳斯就曾经出于一个学者的严谨和公正,对现代人发出过忠告:“一种健全的人道主义不是从自我出发,而是把世界放在生活之前,生活放在人类之前,尊重他人放在自爱之前。”斯特劳斯的话现在读来不仅不过时,反而由于人类社会所面临的诸多问题而更加发人深思。当下,在西方思想界有重大影响的德国哲学家哈贝马斯也表述了相同的意思:“不认识他者,就没有爱;不相互承认,就没有自由。”为了爱与自由,我们必须尊重他者文化。 英国学者沃特森认为,多元文化对现代人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身份以及由此带来的自尊,毫无疑问是其一;归属感(对一个社会、一个宗教或是一个**)是其二;乡土情结,或者说对某个地方的认同(从一些周围的人们所使用的语言上认为是故乡的地方)是其三;而其四是历史感,源自过去、可以追寻血缘和家族的传统。”这四个方面几乎包括了构成稳定人格的所有要素。由此可见,多元文化不仅与人的现代化并行不悖,而且为现代人的性格构成提供心理与文化支持。 笔者于2008年9月中旬,在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听过一次讲座,演讲者为巴黎第五大学人类语言学兼职教授、荷兰学者爱迪斯·丝苏(Edith Sizoo),演讲的题目是“文化多元性与21世纪的多元挑战(Culture diversity and the challenge of 21 century diversity)”。丝苏教授在讲演中指出,面对二十一世纪的多元挑战,人类社会必须联合起来采取共同行动,但联合行动的前提是对各自文明的尊重。这次演讲给笔者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丝苏教授从语言学的角度对东西方文化,特别是西方现代文化和非洲原始文化差异进行了论述。她说:在喀麦隆语中“计划”的意思是“白人的梦想”,“发展”的意思是“制造混乱”;关于时间的观念,欧洲人认为是“线性的”,而喀麦隆人认为是“循环”的;关于我们的世界,欧洲人认为是“可见的、可感的”,而喀麦隆人认为是“不可见的、祖先的”。喀麦隆人关于“计划”与“发展”的理解,不是让我们感受到与“巴别塔”神话故事所隐含的讽喻之意相同的情绪吗?不是让我们似乎又听到“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无以得殉名”类似的声音吗?喀麦隆人关于“时间”具有的“可循环性”、“世界(空间)”具有的神秘(不可见)和可复制性(祖先的)的理解也非常地发人深思。 面对西方主流文化与非洲喀麦隆的非主流文化存在的差异,作为现代人不应厚此薄彼。厚此薄彼是一种单极化、**化的思维模式,认为自己所熟悉的文化天下**,其他的文化都是愚昧落后的,正是以往人类社会文化发展存在的弊端之一。德国**社会学家诺贝特·埃利亚斯曾针对这种现象指出:“就希腊而言,我们的认识就出现了分裂,一方面我们习惯于认为他们对人的价值评价很高,这主要表现在哲学、科学、艺术和诗歌领域。另一方面,如果我们认为他们对身体暴力的反感限度较低,我们又觉得他们对人的价值认识比我们要低,是‘不文明的’‘野蛮的’。正是这种对文明进程实际性质的误解,这种用‘文明’‘不文明’作为种族**主义价值判断方式、作为**和**的道德判断的普遍倾向——我们‘好’,他们‘坏’,或者反过来——我们的推论就必然会陷入以上的矛盾境地。” 埃利亚斯认为,对不同的文化不能做出简单的“好”或“坏”的道德判断,而应该考虑到某一文明的具体情况,通过对社会各种“力”的分析,做出恰当的评判。埃利亚斯所提出的,对文化现象不能做简单的道德判断的观点,也正是庄子在其著作中反复强调的理论要点,正如庄子在《齐物论》中指出的那样:“物无非彼,物无非是。自彼则不见,自是则知之。” 文化只有是多元的,人类社会的精神世界才不会贫瘠,文化事业的发展才会充满生机,才会蒸蒸日上。尤其是对非主流文化,现代人更应该认真对待,比如面对喀麦隆文化,我们就应该认真地问一问自己:“计划”与“发展”的真实内涵究竟是什么?人类应该如何“计划”和“发展”?向哪个方向“计划”和“发展”?“时间”与“空间”对我们究竟意味着什么?我们是应该把“时间”与“空间”看作是外在于我们的客体,还是应该像喀麦隆人那样,更多地感受到时空之中历史的意蕴和文化的内涵呢? 沃特森在《多元文化主义》一书中,对多元文化主义旗帜下的一种消极倾向提出警告。他说:“我们要警惕*近才出现的浪漫的保守主义(romantic conservatism),这种主义喜欢追忆过去,并认为过去的生活质量曾经比现在要优良得多。……这种人类社会从理想的过去日益蜕化的论调是英国文学中经常的一个比喻,在那儿,乡村社会的传统永远被描述为刚刚成为过去。事实上乡村也从未像它被想象的那样,而且当前的对乡村过去的诠释,必然是对当前社会的政治性质的解释性说明。” 沃特森说得不错,对“过去的诠释”,“必然是对当前社会的政治性质的解释性说明”。因为任何人文科学的探索,都必然以现实关怀为核心,回顾历史,肯定是为了更好地认识现实。但如果把对往昔的回顾,仅仅定位为抒发所谓的“浪漫的保守主义”的情绪,从而达到抚慰自己及他人心灵的目的,那就会导致学术视野被遮蔽,理论力量被阉割。希望上面对原始文化的论述,不会使读者获得“浪漫的保守主义”的印象。因为我无意美化过去而否定现代文明。我只是强调,面对现代社会的重重危机,我们应该认真地反思历史,去掉任何形式的“种族**主义”的偏见,承认多元文化——当然包括产生神话的原始文化——在现代社会的重要意义与价值。
    目录
    引 论 再建巴别塔:课题研究的逻辑起点 1 **节 原始文化:智慧的光辉依然灿烂 1 第二节 神话:现代人精神超越的动力源泉 12 第三节 儿童文学:具有经典艺术魅力的现代艺术形式 33 **章 建构与描述:神话与儿童文学的艺术精神 47 **节 文化想象的建构对象 47 第二节 神圣的象征 54 第三节 身体的感悟与直觉的智慧 72 第四节 生命的狂欢 82 第二章 漂移与呈现:叙事原型从神话向儿童文学的演变 94 **节 原型的漂移:从隐性到显性 97 第二节 原型的**:从哲理内涵到性格特征 106 第三节 原型的呈现:由单声到复调 112 第四节 原型的聚焦:从宇宙范畴到个体境遇 123 第五节 儿童文学与成人文学原型呈现的比较 136 第三章 重现与移植:新时期儿童文学建构中的神话元素 144 **节 探索文学:梦境与寻根 146 第二节 动物文学:野性生灵的生存神话 156 第三节 郑渊洁现象:童话大王的“童话” 161 第四节 大幻想文学:童心与幻境 165 第五节 神话精神的复活:“踏滑板的夸父”与神奇的《大王书》 175 第六节 凯尔特的神话精神:“哈利·波特”现象分析 183 第七节 新的艺术追求:文化韵味与神话情思 190 第八节 特殊“童话”的神话精神 198 第四章 复归与嬗变:儿童文学在世纪之交呈现出的神话特征 207 **节 衍生性与交叉性的艺术形式 209 第二节 图画书:语言的图像化 215 第三节 “新神话主义”解析 222 第四节 带有民间色彩的虚拟化倾向 231 结 语 重返原初智慧与童真诗意:课题研究的重要意义 237 参考文献 247 后 记 儿童文学改变了我对生命的认识 256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