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言 “故宫”的词性及其他 2 **部分 同为“故宫”的颐和园和圆明园 27 **章 王闿运:空费词说圆明园 29 晚清以来,湘绮老人王闿运所作《圆明园词》,为**专述圆明园罹劫的鸿篇巨制,是堪与唐代“元白诗派”两大长篇诗作——元稹的《连昌宫词》、白居易的《长恨歌》相提并论的不朽史诗。 一、废园中诞生的《圆明园词》 …………………………… 30 二、“奸民焚掠”还是夷人放火 …………………………… 33 三、王氏自注为何至死亦未发表 …………………………… 39 四、题跋道出作者誊抄本秘藏往事 ………………………… 42 五、银圆一百,自注本终归唐副司令 ……………………… 44 六、序文究竟为何人所作 …………………………………… 45 七、《圆明园词》与《颐和园词》 ………………………… 50 八、吴嘉瑞与吴恭亨跋文中的线索 ………………………… 51 九、作者自注之研讨,始于瞿兑之与黄秋岳 ……………… 54 十、“假名于徐,以序其事”的可能�� …………………… 59 十一、王闿运为什么主张迁都 ……………………………… 64 附录:圆明园词(并序) …………………………………… 71 第二章 王国维:酬生唱死颐和园 78 这一对可以视为近代故宫史诗双璧的杰作,无论是两篇诗作,还是两位作者本身,命运却似大不相同。《圆明园词》文风苍凉激昂,却又不得不因顾忌文祸而有所遮掩,可即便如此,还是在作者生前即已盛名远扬,海内传诵。《颐和园词》亦堪称绝代之作,作者本人也颇引以自得,此作在异邦已初获盛誉,国内却几无反响,至少在作者生前并未因之享誉一时。 一、“辞”“退”“逊”“废”,溥仪移居颐和园 ……… 79 二、悼诗写尽觉罗氏末路事 ………………………………… 82 三、献书感皇恩,行走南书房 ……………………………… 96 四、义无再辱,成仁颐和 ………………………………… 103 五、挽联里的“ 玄”字颇有深意 ………………………… 109 附录:颐和园词 …………………………………………… 117 第二部分 学者与逊帝 121 第三章 胡 适:三个故宫曾步入 123 1922年5月30日,时年三十一岁的胡适如约前往故宫面见溥仪。这是中国现代学者**应召“进宫”,当然,也是中华民国的教授**面见大清帝国的皇帝,还是新文化运动开创者之重要一员,头一遭直面封建文化*高***……很多为此次会见赋予的重大历史意义,都可以定格在这**。 一、大清皇帝约见新文化** …………………………… 123 二、“中国人脑筋里的帝王思想” ……………………… 129 三、“我称他皇上”,一语犯众怒 ……………………… 130 四、“其实我的话正中他们的要害” …………………… 134 五、冯玉祥逼宫,胡适抗议遭“围攻” ………………… 138 六、清室复辟密档里胡适“为皇上所化” ……………… 144 七、北京与武昌,“驱胡”与“批胡” ………………… 147 八、胡适反对故宫文物南迁 ……………………………… 150 九、胡适主持台北故宫古籍摄影录副 …………………… 152 第四章 钱玄同:祝贺皇帝变平民 156 人,总应该堂堂地做一个人,保持他的人格,享有他的人权,这才是幸福。一个人要是沦为强盗、瘪三、青皮、痞棍、土豪、地主、王爷、皇帝等等,他们的生活方面虽大有贫富苦乐的不同,但其丧却人的地位则完全一致,我认为这都是些不幸的人们。 一、公开调侃末代皇帝 …………………………………… 157 二、清宫发现密谋复辟文件 ……………………………… 169 三、《故宫日历》的早期玩家 …………………………… 176 第五章 周作人:谈虎谈龙谈奴气 185 (冯玉祥逼宫溥仪)从我们的秀才似的迂阔的头脑去判断,或者可以说是不甚合于“仁义”,不是绅士的行为,但以经过二十年拖辫子的痛苦的生活,受过革命及复辟的恐怖的经验的个人的眼光来看,我觉得这乃是极自然极正当的事,虽然说不上是历史上的荣誉,但也决不是污点。 一、不赞同胡适抗议逼宫事件 …………………………… 185 二、也“祝贺”溥仪离开故宫 …………………………… 191 三、明确站在民族主义立场上 …………………………… 195 四、投日事伪,“觐见”溥仪 …………………………… 201 第六章 陈 垣:书山学海在故宫 205 当局急欲“接收”故宫,只能力图直接除去清室善后委员会这一“障碍”。要除去这一“障碍”,首当其冲的并非是当时因受通缉已避居上海的委员长李煜瀛,而是这一团体的实际主持人、代理委员长陈垣。 一、守护故宫,竟被“传唤” …………………………… 205 二、逼宫事件后,艰难维系故宫防卫工作 ……………… 207 三、“故宫交还溥仪”声中,乱象丛生 ……………… 210 四、“宣统帝大婚”里的历史信号 ……………………… 213 五、“故宫改组”风波又起 ……………………………… 218 六、“传唤”陈垣的台前幕后 …………………………… 227 七、被软禁期间,著成奇书 ……………………………… 231 八、整理故宫明清档案,力创“陈氏八法” …………… 244 九、抗战留平,守望故宫 ………………………………… 248 第三部分 守护故宫的学者 253 第七章 沈兼士:乱档堆里觅真知 255 沈氏将故宫巨量的“大内档案”条分缕析、分门别类,将之重整为可查阅、可索引、可研究的,****手资料价值的宝贵资源,使之从“废纸堆”化身为“学术富矿”。 一、万余字专访,十一次连载 …………………………… 255 二、故宫内阁档案大放异彩 ……………………………… 262 三、力保文溯阁《四库全书》不致流失 ………………… 265 四、沈氏逝世,蒋介石特电致唁 ………………………… 270 第八章 陈寅恪:痛陈古物不可散 279 正式赴任故宫专门委员以来,陈寅恪得以在浩若烟海的故宫文献宝库中全心投入、精心考证,那万卷尘封史料,也就此涓涓汇入学海,令其如鱼得水。不过,千万不要以为陈氏只知埋首故纸、闭门读书,在那个外患日增、内忧积重的年代,在事关民族危亡、国宝存毁的大局面前,其人对国事时政,对故宫保护,都曾发出过自己的声音。 一、出任专门委员,初探故宫文献宝库 ………………… 280 二、四千字联名公开信,坚决反对古物分散 …………… 282 三、力主抗战,毅然南渡 ………………………………… 290 第九章 蔡元培:力主南迁护国宝 292 蔡元培一直全力支持并确保古物南迁按原计划进行,始终凭借自己在国内文教界的号召力与影响力,令同为故宫博物院理事的蒋介石、宋子文等当局高层人物,对此事予以高度关注与通力配合,为古物南迁争取了来自**权力顶层的**支持与资源保障。不难揣摩得到,应当正是在当局高层的亲自过问之下,古物南迁去向的种种争论终于得以遏止,*终都以统一暂贮上海法租界及**银行等处,再分批转运南京而尘埃落定。 一、迁与不迁,各执己见 ………………………………… 293 二、观象台仪器的“前车之鉴” ………………………… 296 三、蔡元培为首批南迁古物连写两信“告急” ………… 300 四、汴洛沪宁多变迁,蔡元培一己苦撑 ………………… 302 五、古物南迁多艰险,辗转四方终保全 ………………… 304 第十章 马 衡:南北驱驰为故宫 311 马衡也曾与同时代相当一部分学者的观点相近,起初都是不太赞同,甚至“**反对”古物迁移的。可随着形势发展,时局进一步恶化,战局已然无可扭转之际,马衡“亦主张迁出为良”。 一、代理院长争取主动公关策略 ………………………… 312 二、“古物北迁”终未果 ………………………………… 317 三、故宫裁员风波起,辞职未成再受命 ………………… 323 第十一章 向 达:名园罹劫费思量 328 向氏对此次展览所寄予的希望,归结起来,不外乎就是这四个方面:首先,告诫国人永世不忘圆明园罹劫之国难与国耻;其次,国人应了解圆明园在西方艺术史上亦有重要地位;再者,国人还应知悉圆明园曾为中西文化交流史上*可纪念之物;*后,国人今时之责任乃全力守护圆明园现有遗迹与遗物。 一、石破天惊的纪念圆明园罹劫的文章 ………………… 328 二、国内**场“圆明园遗物与文献”展览 …………… 333 三、圆明园遗址“捣石掺米”屡禁不止 ………………… 336 四、圆明园的华表搬到了燕京大学 ……………………… 344 五、圆明园石碑被赠给哈佛大学 ………………………… 351 六、“圆明园遗物与文献”展览之深远影响 …………… 354 七、一部“洋书”中译本首现圆明园流散文物 ………… 362 八、“战利品”—拍卖品—收藏品—“艺术品” ……… 372 第十二章 梁思成:为故宫战至终章 383 故宫之于梁思成,归结起来,至少有三大因缘:一是故宫以古典**建筑样本的**范例,为其中国建筑样式学、古典建筑美学打通权威路径;二是故宫为其撰著《中国建筑史》奠定坚实基础;三是故宫为其测绘、修复古建筑提供了*初蓝本。 一、故宫“为世上任何一组建筑所不及” ……………… 383 二、文献与实物的双重“解码”之契机 ………………… 388 三、文整会联名上书呼吁保护北平古建筑 ……………… 399 四、“北平文物必须整理与保存” ……………………… 406 五、为保护京城古建筑战至终章 ………………………… 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