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旦 元旦,是初始之日的意思,即公历的一月一日,是世界多数**通称的“新年”。 “元旦”一词在我国古已有之,*早见于《晋书》,历史上的“元旦”指的是农历正月初一。辛亥革命后为了“行夏正,所以顺农时,从西历,所以便统计”,民国元年(1912)决定用公历,并规定阳历一月一日为“新年”。一九四九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以公历一月一日为元旦,因此元旦又被称为“阳历年”“新历年”“公历年”,是我国的法定节假日。 腊八节 农历腊月初八称为腊八节,也叫腊日。这是一个古老的传统节日,概括来说,农历腊月初八和腊月二十三祭灶、正月十五元宵节,都是传统春节的组成部分,而腊八则标志着整个辞旧迎新活动的开始。 腊八节的形成,一源于中国古代的“祭灶”,二是受佛教文化的影响,按佛教记载,这天是释迦牟尼成佛日,因此它是中国传统文化和外来佛教文化交相融合的产物。 腊八这天有喝腊八粥的习俗。腊八粥是用八种当年收获的新鲜粮食和瓜果混合在一起熬成的,一般都为甜味腊八粥,寓示生活甜甜蜜蜜。 春节 春节,是中华民族*隆重、*热闹的传统节日,俗称“新春”“新年”“岁旦”,民间又称作“过新年”“过大年”。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春节的源头可以追溯到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祖活动。古人把每年的农历正月初一称为元日、元辰、元正、元旦、年初一等,到了民国时期,改用公历,公历的一月一日称为新年,便把农历的一月初一叫作春节。 春节*初的含义来自农业,古人把谷物的生长周期称为“年”,《说文·禾部》记载:“年,谷熟也。”至于春节的通俗名称“过年”,则有一个神奇的传说。“年”是一个带来厄运的动物,它到哪里,哪里就万木凋敝,百草不生,它一离开则鲜花遍地,生机盎然。为了驱赶“年”,人们燃放响炮,敲动锣鼓,过年放鞭炮的习俗就这样延续了下来。 春节的前**晚上是除夕,民间有守岁的习惯。家家户户贴春联、放鞭炮、杀年猪、吃年饭、祭祖先。我国北方地区必须痛痛快快吃一顿饺子宴。“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宋·王安石《元日》),这一切都是对美好新生活的热切期盼。 当新年的钟声响起,处处鞭炮齐鸣,花灯朗照。盛装的男女老幼,登门入户,相互祝福。人们舞狮子、耍龙灯、演社火、游花市、逛庙会,其乐融融。 新中国成立后到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在春节这个传统节日里融入了许多现代元素,寻找传统文化与当代生活的连接点,使古老的节日焕发出无穷的生机和活力,成为凝聚全世界华夏儿女的精神纽带和血脉根源。 元宵节 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是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它是一年之中的**个月圆之夜。作为新年的延续,元宵节是过年庆祝活动的*后一个高潮,又被称为“天官赐福”的好日子。这**,人们张灯结彩,锣鼓喧天,歌舞百戏,祈福新年。大家纷纷去观灯、吃元宵、放烟花、舞狮子、猜灯谜,欢庆春回大地,祈愿风调雨顺。 元宵节起源于汉代,佛教有正月十五点灯观舍利子祈福的习俗。唐代因为国力强盛,不论京城还是城镇,都流行挂灯,“燃灯供佛”,到处是火树银花的繁华盛景,元宵节作为灯节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宋朝时元宵节已经发展成*热闹的狂欢节,彩灯无数,烟花如星雨。 辛弃疾有词描绘元宵节的盛况。《青玉案·元夕》:“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