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 信息技术教育的意义与发展趋势
**节 开展信息技术教育的意义
随着以计算机、多媒体、通信、网络、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信息收集、处理、加工、传输等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不断渗透到社会生���的各个领域和各个方面,在全球范围内改变着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人类跨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信息化时代。面对滚滚而来的信息化浪潮,世界各国高度重视信息技术对社会、教育与个人的影响和作用,重新调整教育的培养目标,制定教育改革方案,采取相应措施加快推进信息技术教育,以全面提高公民特别是青少年的信息素养,培养适应信息化社会的人才。
一、信息技术教育促进全民素质的提高
我国现有2亿多中小学在校生,他们将成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他们的素质如何,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前途和未来。未来的国际竞争将越来越激烈,竞争的关键在于人才,人才的关键在于教育。教育部在关于印发《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的通知中指出,为了进一步贯彻邓小平同志“三个面向”的指导思想,落实十五届五中全会精神,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和劳动者,教育部决定在全国中小学开设信息技术课程。由此可见,在中小学普及和发展信息技术教育,正是为了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合作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是培养和提高青少年信息素养的主要方式,有利于促进新一代的成长。
信息素养与传统的读、写、算一道构成了新的学力,成为信息社会人的整体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信息时代人类生存的基本技能。具有高信息素养的人,不会在浩瀚的信息海洋中迷航,而能够有效地寻找、评估和利用信息解决问题或做出决定。 《新编信息技术教学论》是依据**新颁布的《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信息技术)和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对教师专业素养的现实要求而编写的。
全书共分七章:**章从个人、教育和社会三个层面介绍开展信息技术教育的意义,阐述美国、英国和日本等**的信息技术教育政策、信息技术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课程评价,回溯我国信息技术教育的历史脉络和展望可能的发展前景;第二章对信息技术的学科体系、知识结构以及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关联三个方面的内容展开论述,试图勾勒出信息技术学科体系的全貌;第三章在对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进行解读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信息技术的课程形态、内容组织、教材编排和课程资源建设等;第四章以系统化教学设计思想为基点,介绍教学设计的基本过程、基于批判性思维和算法思维的教学设计程序与方法、学习评价,以及教学与实验环境的营造等,并筛选具有一定特色的案例以更好地支持该部分内容的教学;第五章分析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实施的基本过程,指出教学应变策略和加强教学对话的基本方法,给出应用技术优化教学的基本思路;第六章在分析信息技术教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和基本过程的基础上,介绍信息技术常用的教学研究方法和实施手段;第七章在对教师专业发展基本概念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阐述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的特征、专业发展过程和影响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的因素,然后从专业情意、专业知识结构和专业能力结构三个维度阐述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素质,*后给出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的路线图和具体的发展策略。
本教材在撰写过程中力求凸现以下特色:(1)体现以培养教师的教学专业素养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以“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为指导思想,着力改变学习者的学习方式,立足于体现教师引导和学习者自主、合作与探究的教学/学习模式,注重在教材中设置各种信息技术教学实践活动,培育学习者的专业情意,提**习者的信息技术教学专业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