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论戏曲的历史与艺术/艺术学林(艺术学林)
QQ咨询:
有路璐璐:

论戏曲的历史与艺术/艺术学林(艺术学林)

  • 作者:朱恒夫
  • 出版社:学林出版社
  • ISBN:9787807306627
  • 出版日期:2008年01月01日
  • 页数:369
  • 定价:¥34.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这是一本曲学方面的论文集,记录了作者从硕士研究生开始在戏剧历史与理论领域耕耘至今的部分历程。具体内容包括《戏曲服饰艺术论》《目连故事与儒家伦理在社会上盛衰之关系》《论戏曲对〈儒林外史〉创作的影响》《京剧名角所演新编剧目之研究》等。 集内的论文先后发表在《文学遗产》、《文艺研究》、《戏剧艺术》、《戏剧》、《文献》、《明清小说研究》、《艺术百家》、《南京大学学报》等杂志上。
    文章节选
    佛教自东进之后,与中国本有的儒学、道教,形成了中国三大哲学思想体系,共同参与构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在这一**中生活的人们与他们的一切社会实践,无不刻上了儒、佛、道的思想印记。戏曲自然也不例外,从内容到形式,都受到这三者的影响。这方面的情形,前贤时彦皆有论述。然而关于佛教对中国戏曲影响的评述,稍嫌粗略,未能对两者之间的关系作详细的历时的描述,对一些现象也缺乏深刻而能揭橥本质的分析。本人长期从事佛教剧《目连救母》的研究,对此问题一直注意搜集资料,今不揣浅鄙,将自己对佛教给予戏曲影响的认识公布于同好,以求教正。
    一、佛教音乐对戏曲音乐的影响
    佛教音乐是佛教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与佛僧、佛经一起传人中国。佛教僧侣无论是自修还是传道都要念经,而“念”并非是平常的念书,实际上是一种歌唱,“念”是唱诵之意。*早的佛教歌唱的主要方式是“呗赞”,“呗”是梵语的音译,又译称“婆陟”、“呗匿”。在古代印度,僧俗歌咏十二部经,不管是长行的散体内容,还是有韵的诗体形式的偈颂,都称为“呗”。呗的特点是歌唱合于管弦,也就是说,唱诵时有管弦的乐器伴奏。佛教传人中国后,歌唱方式又新创了“转读”,其原因是梵语佛经经过汉译后,文体改变,经文较为整饬的形式有了较大的改变,变得散漫而不易于配乐歌唱,于是各地僧侣们便采用随口令式的民歌小调来唱诵佛经。所谓“其浙左、江西、荆、陕、庸、蜀,亦颇有转读,然止是当时咏歌,乃无高誉,故不足而传也”。① 在当今从事中国戏曲史论研究的学人中,朱恒夫教授是文通朝野、学贯古今的一位。
    20世纪80年代初,恒夫曾师从于**的戏曲史专家钱南扬、吴新雷等先生,继而又师从于**的古典小说史家陈美林先生,在博士后流动站从事戏曲与小说的前沿性课题研究。他与学界同仁颇多交流,转益多师。他一直在大学里工作,曾任图书馆馆长,并开办了同济大学中文系,现为上海大学影视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恒夫徜徉于曲学文海之间20多年,笔耕不辍,成果颇丰。他视野中的“曲学”,不囿于文学意义上诗、词、曲、韵之“曲”,更是戏剧范畴和场上实际意义上的“戏曲”。我与他治学之道相通,引为文途知己。20世纪初,王国维从经史子集的文献着手,研究中国历史上的“戏曲”。1912年,他集相关成果为《宋元戏曲考》(又称《宋元戏曲史》),对“中国戏曲史”学科的建立有开创之功。20年代,“戏曲”被纳入“国学”,在大学学堂里开设,并伴随有曲学、剧学的兴起。将近一个世纪以来,作为“国学”的戏曲文学在大学中文系的古典文学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属“元明清文学”),学子纷纭,成果蔚为大观,于是,“戏曲”文学内涵的探索和作家作品的讨论大为深入,但曲学、剧学、艺学相对薄弱。剧学毕竟不同于文学,对于研究传统戏剧的学者来说,打通文学、曲学、剧学、艺学甚至美学、文化学之间的界限是十分必要的--戏剧的历史性研究也应该有如此开阔的视野,与国际性的戏剧学研究接轨。
    目录
    文通朝野 学贯古今(序言)

    一、傩歌傩戏探析
    江淮傩歌“神书”
    江苏傩戏概论

    二、戏曲史论
    队戏源流及在各个时代的艺术表现
    论佛教对中国戏曲的影响
    戏文《宦门子弟错立身》产生于元代考
    民间小戏产生的途径与形态特征
    推进与制约:民俗与戏曲之关系
    戏曲服饰艺术论
    明代杂剧的发展轨迹
    明末清初优伶的世界——从戏曲材料学的角度看李渔小说《曲终死节》
    清代戏曲班社概论
    名角在京剧改良中的作用

    三、目连戏研究
    目连故事与儒家伦理在社会上盛衰之关系
    南音《目连救母》的道德叙事
    辰河高腔目连戏第五本王桂香三世修故事为《窦娥冤》的仿作

    四、戏曲剧目创作论
    民间小戏的剧目特色
    孟姜女戏剧琐谈
    三种宋元戏文本事考
    戏曲与赋
    《窦娥宝卷》与北杂剧《窦娥冤》之比较
    早期章回小说《水浒传》中的戏曲质素
    戏曲艺术对小说《西游记》创作的影响
    论戏曲对《儒林外史》创作的影响
    《西厢记》语言的动作性
    论雕虫馆版臧懋循评改《牡丹亭》
    作品的缺陷与评论的缺陷——读汤显祖的《牡丹亭》及其评论
    论明清时事剧与时事小说
    清代戏曲抄本叙录
    京剧名角所演新编剧目之研究
    评田汉的《白蛇传》
    论新时期的戏曲剧本创作

    五、学界铨衡
    南戏研究的百年回顾
    论民国年间的昆剧研究
    后记
    ……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