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亭楹联
东亭街道,地处无锡市东部,为锡山区委、区政府驻地和锡山经济技术开发区所在地。地铁2号线、沪宁铁路、锡澄高速公路、312国道穿越全境,近苏南机场。北兴塘河连通京杭大运河。东亭街道交**捷,富庶繁荣,为江南名镇。 东亭从西汉建无锡县算起,镇史2000余年,是一个历史悠久、人文荟萃的名镇。这片土地,不仅诞生过唐代大诗人李绅,也哺育了名扬世界的现代民间音乐家华彦钧、全国**医学家诸福棠、复旦大学原校长华中一、原江苏省委书记处书记包厚昌等名家逸士。 东亭街道历史文化源远流长,保存有明华学士坊、阿炳祖居等历史遗迹,留下了许多楹联佳作,记录了过去那璀璨的历��,值得人们学习、品赏。 华彦钧
华彦钧(1893年—1950年),**民间音乐家,艺名阿炳,无锡东亭人。父亲华清和世居东亭,为城中崇安寺雷尊殿当家道士。华彦钧4岁丧母,由同族婶母抚养。8岁随父在雷尊殿当小道士。开始在私塾读了3年书,后从父学习鼓、笛、二胡、琵琶等乐器。华彦钧自幼便表现出罕见的音乐天赋,10岁那年,父亲便教他迎寒击石模拟击鼓,练习各种节奏,后成为当地有名的司鼓手。12岁那年,华彦钧开始学吹笛子,父亲经常要他迎着风口吹,且在笛尾上挂铁圈以增强腕力,后来索性将铁圈换成了秤砣。华彦钧在学二胡的时候,更加刻苦,琴弦将身体勒出血痕,手指也拉出了厚厚的茧。17岁时,华彦钧正式参加道教音乐吹奏。 华彦钧25岁时父亲去世,他继为雷尊殿的当家道士。34岁时双目先后失明,为谋生计,他身背二胡,走上街头,自编自唱,说唱新闻,沦为街头艺人。“瞎子阿炳”这一艺名是经他本人首肯的,说明了他面对自身境遇持不咸不淡的心态,其中亦有一些处乱不惊的自我解嘲,一种骨头很硬的幽默感。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他肺病发作,卧床吐血,从此不再上街卖艺,在家以修理二胡为业,艰难度日。 无锡解放后,1950年夏,**音乐学院发起发掘、保存和研究民间音乐项目,并委托杨荫浏教授等专程到无锡为华彦钧录制了《二泉映月》《听松》《寒春风曲》3首二胡曲以及《大浪淘沙》《龙船》《昭君出塞》3首琵琶曲。 1950年12月4日华彦钧病逝,终年57岁,始葬于无锡西郊璨山明阳观“一和山房”旁的道士墓地。1953年,中国音乐研究所和无锡市文联为华彦钧补立金山石墓碑。墓碑正中镌刻隶书“音乐家华彦钧阿炳之墓”,碑形似琵琶,顶端有二胡和琵琶浮雕,腰部有花纹,象征华彦钧的艺术生涯。20世纪60年代,华彦钧墓被平掉,碑被砸断。1979年5月,无锡市博物馆在原墓地拾骨。1983年10月,迁葬锡惠公园映山湖坡上、黄公涧畔“翠筠深处”牌坊前。新墓形似音乐台,以山坡作墓墩,金山石砌墙、铺地,后墙嵌“民间音乐家华彦钧(阿炳)之墓”墓碑,碑文由**音乐教育家杨荫浏书,墓前侧立华彦钧拉着二胡的铜像,由**雕塑家钱绍武设计制作。 1993年,华彦钧诞辰100周年之际,东亭镇人民政府、春合村委对地处小四房巷的华彦钧(瞎子阿炳)祖居进行修复。修复后的祖居有客堂和两间厢房,房前有天井。祖居面积80平方米,室内陈列阿炳塑像、照片、生平事迹、主要作品,及阿炳生前用过的物品等。中国音协名誉主席吕骥为阿炳祖居题写了匾额。 周游题华彦钧:
目瞽心明,泉边每映一轮月; 听松淘浪,弦上已生万缕风。 “瞽”,目盲,指华彦钧晚年双盲失明。“听松”“淘浪”,均指华彦钧二胡曲。此联对仗工整,用词典雅,又巧妙地嵌入了阿炳的曲名。撰联者为原江苏省建设厅厅长、江苏省楹联研究会会长,锡山区羊尖人周游先生。 姚伟明题华彦钧:
五音百转听松,浮现阴晴圆缺,万象人生,四海惊呼天籁也; 一曲二泉映月,兴怀离合悲欢,九州情结,千年回响世间哉。 “五音”,中国古代以五音阶“宫、商、角、徵、羽”记谱。“听松”,指《听松》,华彦钧二胡曲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