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资治通鉴熊逸版第三辑之秦汉风云(读史还得跟熊大,拿起你就放不下,古今中外皆贯通,历史也是家常话)
QQ咨询:
有路璐璐:

资治通鉴熊逸版第三辑之秦汉风云(读史还得跟熊大,拿起你就放不下,古今中外皆贯通,历史也是家常话)

  • 作者:熊逸 著 得到图书 出品
  • 出版社:新星出版社
  • ISBN:9787513353175
  • 出版日期:2023年10月01日
  • 页数:0
  • 定价:¥399.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对于《资治通鉴》这样一部影响深远的史学经典,我们该以何种方式读懂它?《资治通鉴熊逸版》给出了答案。这是一项跨越数年的“读史大工程”,作者熊逸用“串讲”的方式,为读者逐字逐句解读《资治通鉴》。他的解读并不局限于历史本身,而是从中**出对社会、文化等多维度、立体化的剖析,力求解读出现代人的大历史观。 这项大工程已经进行到了第三辑,内容涵盖《资治通鉴》秦纪三,以及汉纪一至汉纪六,以260个问题为抓手,带你领略秦亡汉兴的恢宏历史。 这可能是你*熟悉的一段历史: 一位位叱咤风云的历史人物你方唱罢我登场:胡亥、赵高、李斯、陈胜、吴广、刘邦、项羽、韩信、萧何、张良…… 一桩桩耳熟能详的历史事件应接不暇:陈胜吴广起义、楚汉争霸、鸿门宴、霸王别姬…… 一个个亟须追寻的历史真相等待你去探索:陈胜是怎么走向失败的?杀机四伏的鸿门宴是怎么发生的?汉朝外戚干政的问题是怎么来的?…… 现在,请你跟随熊逸老师的脚步,了解历史的发生,理解历史的发展,*终学会运用历史的思维。
    文章节选
    086 杀机四伏的鸿门宴是怎么发生的 刘项相会 原文: 沛公旦日从百馀骑来见项羽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隙。”项羽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羽因留沛公与饮。 第二天一早,刘邦带着一百多名骑手来鸿门拜访项羽。刘邦用极其诚恳的态度说,大家都是好战友,在反秦大业中勠力同心,只因为分工不同,自己才捡了一个便宜,偶然间入关破秦。革命战友能在敌人的老巢胜利会师,本该是一件开心的事,只因为有小人挑拨,这才造成了误会。 项羽昨晚在项伯的开导之下已经消了气,如今经刘邦这么一解释,大概连内心深处的*后一点芥蒂都化解了,当即回应刘邦说:“都是你手下的左司马曹无伤来挑唆的,否则我哪能做到这种地步呢?” 项羽的心情可以理解,曹无伤这种是非小人,人人得而诛之。而且,项羽并不是一介莽夫,既然把话说到了这一步,出卖了曹无伤,就说明他真的决定和刘邦冰释前嫌。那就喝喝酒,聊聊天,让往事随风好了。项羽留刘邦喝酒是再正常不过的社交礼仪,在当时的局面下也特别合情合理。 入席之后,范增一再给项羽使眼色,敦促项羽借这个机会除掉刘邦,以**患,但项羽始终假装没看见。鸿门宴的凶险,到这里终于显露了出来。 事实上,在入席之前,还有一个貌似无关紧要的细节被《资治通鉴》删掉了。据《史记》记载,参加会饮的一共有五个人,项羽和项伯东向坐,亚父范增南向坐,刘邦北向坐,张良西向侍。(《史记·项羽本纪》) 座次问题 所谓“东向坐”,并不是说坐在东边的位置,而是坐在西边的位置,面向东。当时的生活习惯是席地而坐,每个人面前摆一张几案,酒食摆在几案上,实行分餐制。在场的五个人围坐成一个四方形,但什么人坐在什么方位,显然不是随便安排的,否则也不会被司马迁不厌其烦地记录在案。 这种坐席安排方式到底意味着什么呢? 古人的坐席方位有南北向和东西向两个系统,南北向是我们*熟悉的,天子坐北朝南,臣子则相反,所谓“北面事君”,就是面朝北,背朝南;东西向通常用于主宾关系,主人在东边的位置,面朝西,宾客相反,在西边的位置,面朝东。第二辑[ 详见《资治通鉴熊逸版》(第二辑)第182讲。]讲过赵孝成王以主客之礼款待信陵君,以主人的姿态请信陵君登西阶,自己则登东阶,也叫阼阶。这一东一西,齐头并进,相对行礼,正是分庭抗礼的体现。 鸿门宴的座次问题,也可以有两种截然不同的理解路径。一是会饮在项羽的军营里举行,项羽身为主人,待客之道应当是自己坐在东边的位置,面朝西,实际上他坐反了,坐到了贵宾席上,说明项羽倨傲无礼,存心压刘邦一头;二是项羽默认刘邦平定关中的功劳,关中之地是刘邦的地盘,自己入关之后,刘邦才是东道主,理应由刘邦尽地主之谊。 无论哪一种理解,都说得通,也都不是很能说通。其中还有一些不合情理的细节,比如范增被项羽尊为亚父,这个称呼相当于“二爸”,他又是一位古稀老人,在军中的职位仅次于项羽,为什么要被安排南向坐?张良西向侍,坐在主人的方位,身份却只是“侍”,也就是说,刘邦是主宾,张良只是陪客。 司马迁这么详细地记录鸿门宴上的席位安排,一定有什么特殊的用意,只不过我们已经无从索解了。不知司马光是不是因为同样的缘故,在《资治通鉴》里删掉了这段内容。 宋朝学者赵彦卫搜罗了《史记》中的各种座次记载,得出一个统计性的结论:“《史记》以东向为尊。”(《云麓漫钞·卷二)明朝学者黄淳耀也做过类似的统计,基本结论和赵彦卫一致,他还为鸿门宴的座次安排推演出了一个更细腻的重要性排名:项羽和项伯为首,其次是范增,再其次是刘邦。(《陶庵全集·卷四》)无论各位学者的意见是对是错,至少说明这件事在古人眼里,也是一个需要花费不少考据工夫才敢下结论的棘手问题。 也有人另辟蹊径,清朝学者阎若璩认为,司马迁之所以不厌其烦地记载每个人的座次,当然不是闲话,而是为下文中的“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做好铺垫,否则,读者就很难理解当时项庄准备行刺时,项伯是怎样“以身庇沛公”,在不动声色中庇护刘邦的。(《潜邱札记·卷一》) 项庄舞剑 原文: 范增数目项羽,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羽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羽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五个人各就各位,喝酒聊天。范增接连三次对项羽举起身上佩戴的玉玦,“玦”和“决”谐音,暗示项羽早下决断。项羽不吱声,假装没看见。范增忍不住了,起身离席,叫来项羽的堂弟项庄,指示说:“咱们君王狠不下心,只能你上了。你去给刘邦敬酒,等敬完了酒,就提议舞剑助兴,找机会刺杀刘邦。否则,只要刘邦活着,你们这些人将来都会沦为他的阶下囚。” 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大家都很熟悉了。项伯看出了项庄的意图,但并不说破,只是陪项庄一道舞剑,用自己的身体遮挡刘邦,不给项庄行刺的机会。 范增将项羽不杀刘邦解读为性格问题,认为项羽在大是大非的问题上囿于人情,狠不下心。但在范增那番话中,真正值得留意的**,其实是对项羽的称呼——不称“将军”,而称“君王”。要知道,现在项羽的身份在楚国是上将军,这是楚怀王正式册封的;在合纵联盟中是诸侯上将军,这是各国联合推举的。范增也是楚国大将,是项羽的副手,范增的“君王”只能是楚怀王,而不可能是项羽。如果这段记载属实,那就意味着在项羽的核心小团体里,大家已经把项羽当成主君,甚至是未来的天子了,所以有天子气傍身的刘邦才会成为项羽*大的威胁。 斗酒彘肩 原文: 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哙曰:“**之事何如?”良曰:“今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遂入,披帷立,瞋目视项羽,头发上指,目眦尽裂。 在史料的描述里,张良清晰地感受到了来自范增和项庄的杀意。张良赶紧想办法,也像范增一样出去找人。刘邦和张良来的时候带了一百多人,樊哙就在其中。张良找到樊哙,三言两语说明当下的危急情况:“今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这就是成语“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的出处。樊哙迅速做出判断:火烧眉毛,顾不了那么多了。 于是,樊哙“带剑拥盾”,用盾牌撞翻卫兵,直接闯进了项羽的大帐,向西站着,和项羽对视,头发向上竖着,眼眶都要瞪裂了,一副舍身拼命的架势。《史记》在这里的描写非常生动,原文是“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资治通鉴》把“披帷西向立”改成了“披帷立”,因为前文把座次记载删掉了,没有了项羽“东向坐”这个铺垫,那么樊哙的“西向立”也就没了着落。 原文: 项羽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也。”项羽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羽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其上,拔剑切而啖之。 项羽先是有点吃惊,经过张良的引荐之后,很欣赏樊哙的壮士气概,赐给他一斗酒,一只生猪腿。樊哙来者不拒,把盾牌铺在地上,把生猪腿放在盾牌上,用剑切下生肉来直接吃了。这段内容给后世留下了“斗酒彘肩”这个成语,用来形容英雄气概。南宋年间,辛弃疾向刘过发出邀请,刘过虽然无法成行,但为了答谢辛弃疾的盛情,就模仿辛弃疾的词风,填了一首《沁园春》词,劈头就是“斗酒彘肩,风雨渡江,岂不快哉”。这首词是豪放派里的名篇,经常出现在宋词选本里。 原文: 项羽曰:“壮士复能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还军霸上以待将军。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爵之赏,而听细人之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将军不取也!”项羽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樊哙表达的意思,其实没有半点新意,刘邦和项伯早就说过了。但是,同样的话,从粗人嘴里说出来,分量完全不一样,透着十二分的诚恳。 樊哙的身份很适合表达两个刘邦本人不方便讲的意思,一是重申怀王之约,二是点破刘邦当下所面临的性命之忧。樊哙*后是这么说的:“以沛公这等程度的劳苦功高,非但没有封侯之赏,您反而听信谗言要杀功臣,这和刚刚灭亡的秦朝有什么不同呢?我认为大王您不该这样做。” 樊哙洋洋洒洒,说了好一番话,而项羽的回应只有一个字:“坐。”樊哙就这样挨着张良落座。过不多时,刘邦起身上厕所,顺便就把樊哙叫出去了。而刘邦这一离席,就再也没有回来。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