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苏轼家族的家风,从苏序开始比较合适。
苏序之前的三代,似乎都只是以种田为生,在乡里有了行义的好名声,但在家族中,那时还没有把读书提到重要的位置。
苏序的祖父名叫苏祜,他有一个行义的故事,叫“临财毋苟得”:一个道士跟他说,我的道术很高明,能够变化出你想要的任何东西来,我可以把这个技术传给你。但苏祜拒绝接受。道士惊道,世界上竟然还有拒绝可能立马到手的富贵的人!由此可见苏祜的过人之处。
苏序的父亲苏杲,留下过乐善好施的传说。
上面两个先辈,一个是外来的财物不贪不取,一个是自家的财物好施好舍,这是个很朴素、很厚重、很有定力的好家风,解决了物、我的大矛盾到苏序那一代,就在“耕”之外,渐渐加入了“读”的成分。
苏杲生九子,苏序排行第七。除了他,兄弟们似乎都遭受了不公平命运的打击,先后离世。
在读书上,苏序是苏家“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关键人物。苏序在儿子苏洵的眼里,喜欢做善事而不好读书。苏序在孙子苏轼眼里,则是对一本书略微知晓大义就放下书本不读的人。熙宁初年,苏轼托好朋友曾巩为爷爷苏序写神道碑。对于苏序的读书,曾巩说他务求知晓大义。这样一综合,我们就知道,苏序人生的**还是在“耕”,对于“读”,却也保持了足够的兴趣,或者说,读书对他来讲是一种生存之外的需要。但是,苏序在诗歌创作上,却是一个无师自通的“草根大户”。苏轼说,遇到那些平素苛酷凶暴、大肆扰害乡里的官吏,爷爷总是会作诗予以揭露。而在苏洵眼里,父亲苏序创作诗歌,能够直接口占而出,非常迅速快捷就作成了。几十年间,苏序创作了诗歌数千篇之多。朝廷、州郡之事,子孙家常之事以及农业、渔业生产之事都被写到诗歌之中。所以,我们说苏轼一族诗歌传家,苏序是作为领路先行者,功不可没。
从创作数量来说,苏轼一生留下了两千八百多首诗,而他的爷爷苏序也创作有数千首,只不过没有流传下来罢了。
喜欢就好,何必要流传呢?
但是,苏序的这一个兴趣,竟然牢牢地镌刻到家族的基因图谱之中去了,真是“无心插柳柳成荫”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