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经济学的叙事
QQ咨询:
有路璐璐:

经济学的叙事

  • 作者:(美)迪尔德丽·N.麦克洛斯基
  •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559861740
  • 出版日期:2023年10月01日
  • 页数:234
  • 定价:¥59.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受实证主义影响,当下经济学将修辞局限在事实和逻辑上,但这远远不够,经济学还要依赖更古老的修辞艺术——故事和隐喻。本书通过多位经济学名家的文本,分析了其所使用的故事和隐喻,以及两者的融合,如舒尔茨用农民抚养小孩上大学的故事来阐释什么叫“人力资本”。作者认为,使用故事和隐喻,除了更有文采,还经得起理性的检验,更有说服力。 而故事有好有坏。在糟糕的故事中,*危险的莫过于号称包治百病的“万金油”,比如对未来某个商品价格的预测。本书告诉你如何抵御这种诱惑:看出经济学家的故事和隐喻,并认识到,经济学家虽然有智慧,却没那么聪明——如果那么聪明,他自己为什么不富有呢? 这是一本经济学阅读与写作指南、防忽悠手册,更是一本帮你建立经济学批判性思维的书。
    文章节选
    经济学也离不开隐喻与故事 螃蟹的蜕皮腺很大,这让螃蟹成为研究腺体的好对象。我们可能只有两种了解螃蟹腺体和其他部分的方式:要么通过使用隐喻,要么通过讲故事,有点像用诗歌或小说。当人们问生物学家,为什么螃蟹的蜕皮腺分布在那个特定部位的时候,生物学家有两个选择。他可以用一个螃蟹内部器官位置的模型——一个隐喻或者明喻来说明蜕皮腺分布在那个位置将使其*有效地发挥作用;他还可以讲一个故事,用现实或者虚拟的方式,讲讲改变了蜕皮腺位置的螃蟹是如何死掉的。要是这���生物学家在使用模型的时候走运的话,他会发现有一个简单解 的方程组;要是这个生物学家在讲故事的时候走运的话,他会发现螃蟹蜕皮腺位置偏离造成损害并死去的真实历史证据。遵循事实和逻辑原则的隐喻和故事,模型和历史,是回答“为什么”的两种方式。 隐喻性的问题和叙述性的问题能够为彼此提供解答。假设生物学家首先使用隐喻,也即他想象和假设的螃蟹将身体的一部分移到另一个地方,来寻找蜕皮腺的*佳位置。听者仍感到疑惑并问“但为什么呢”,生物学家就用一个故事来回答这个新问题。他说:“腺体之所以必须处在合适的位置上,是因为如果螃蟹的腺体位置不恰当,时间久了会导致它们灭绝。”故事可以回答模型的问题。 但类似的,模型也可以回答故事的问题。如果生物学家先给出生物演化的故事,那么听者会问:“但为什么呢?”生物学家接着用隐喻回答道:“螃蟹之所以灭亡是因为在螃蟹生命中的紧急情况下,位置不当的腺体不能充分发挥作用。”腺体的位置不当:这就是原因。 在不同的科学里面,隐喻主要应用在物理学中,而故事则主要用在生物学中。二者可以加以融合;只要人们认为隐喻和故事可以回答彼此的问题,那么就能保证它们得以融合。孟德尔在19世纪60年代基因学上的思考是生物学单纯建模的一个罕见例子,将遗传想象成“就像”掷骰子那样。几十年之后,他的隐喻由一个更常见的故事得以回答,后来人们都开始信服他的遗传学思想。1902年,沃尔特·萨顿终于从蚂蚱身上观察到一对同源染色体。“为什么孟德尔的基因模型有用?”对于这个向隐喻提出的问题,萨顿用一个故事来回答:“因为,首先基因是由一对对染色体构成的,而我已经观察到这些染色体分裂和变换的小故事,子代从双亲中各获得一半染色体。” 这种论证模式在经济学中得到更大程度的平衡。在解释美国内战前南方棉花种植的成功时,经济学家用的是静态模型化的语言(他会说,1860年,美国南方在棉花种植上具有比较优势),或者用动态讲故事的方式加以理解(他会说,1860年的情形其实是对这些地区更早期的成功案例的一种自然选择)。而*好的经济学会将静态模型和动态故事,也即经济学理论和经济史融合在一起。 经济学和其他领域的隐喻有其固有的比较优势。在预测大海中的波浪和市场中的短缺现象 时,隐喻再合适不过了,它们能模拟出非现实世界中的情形。17世纪时,物理学家抛弃了故事,转而对模型青睐有加,他们放弃使用故事这种叙述性方式解释重力如何拉动物体下落。他们会说:根据这样或者那样的方程式,重力就会拉动物体下落;让我给你看看这个模型吧。同样,经济学家可以论证,对公寓价格加以管制会造成短缺。不要接着问为什么会这样。他们会说:根据这样或者那样的方程式,价格管制就会造成短缺;让我给你看看这个模型吧。 另一方面,在理解已经发生过的事情时,讲故事十分合适,比如螃蟹的演化或者现代企业的发展。达尔文式的故事广为人知的特点是缺乏模型,因而也缺乏预测。孟德尔的模型通过隐喻提供了对豌豆和人的后代性征的解释,而不是使用故事,所以他的模型尘封了数十年,而那几十年间,自然选择论大行其道。 因此,我们可以认为经济学的模型是隐喻,是经济学的“诗学”。一个隐喻使“两个独立的领域融合为一个认知和情感的关联,而方式就是用直接适用于其中一个领域的语言,作为观察另一个领域的透镜”(Black,1962:236)。另一方面,故事按时间顺序将一个领域中各种原始经验陈列出来。这是一种“有时序的或与时间相关的经历的呈现,这经历能够补充、重组、加强或者诠释未经叙述的生活”(Booth,1988:14)。将二者结合起来的尝试野心勃勃,也更令人满意。一则寓言能够结合隐喻(乌龟和兔子就像拟人化的赛跑选手一样)和故事(很久很久以前,乌龟和兔子赛跑,后来兔子停下来睡了一觉,结果行动缓慢但一直不停向前爬的乌龟赢得了比赛)。例如,经济学总体而言就是一则有关自利(self-interest)的寓言。 经济学家生活中的故事可以勾勒出经济学在发挥作用时所具有的诗的美感。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不久,日后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农业经济学家西奥多·舒尔茨,在亚拉巴马州的奥本大学度过了一段时间,他调查了当地的农民。有**,他采访了一对穷困的农民老夫妇,并惊讶于他们对生活的满足。“你们生活这么贫困,为什么会感到如此满足呢?”他问道。他们回答说:“你错了,教授。我们并不贫穷。我们用自家农场的收成供四个孩子上大学,我们把肥沃的土地和满满的牲畜圈变成了法律知识和拉丁语知识。我们很富有。” 这对父母对舒尔茨说,他们所拥有的有形(physical)资本(这个概念,经济学家本以为他们理解),从某种意义上说,正像教育的人力(human)资本。孩子们现在拥有了这种资本,因此,父母二人也就拥有了这种资本。曾经这种资本的存在形式是牲畜圈的围栏和篱笆,或者猪圈,或者他们圈养的驴。而现在,这种资本存在于孩子们的头脑中,成了人力资本。这对农民夫妇确实是富有的。 资质平平的经济学家只有在他们理解之后,才会接受对人力资本的发现,这也是很多科学和学术发现实际上为人们所接受的常态。一个理念就这样以隐喻的形式(或者随你怎么叫——类比、明喻或者模型)被人们接受了。舒尔茨教授会对别的经济学家说,猪圈“就像”拉丁语入门课(Latin 101)一样。而别的经济学家将不得不承认,这样说确实有道理。不管猪圈还是拉丁语课程都是由储蓄来支付的。二者都是获得收入的宝贵资产,而“收入”的意思,用经济学家的话说,就是一股“满足流”。春去秋来,猪圈和拉丁语带来的满足感,就像从水库流出的水一样源源不断。二者都会持续很长时间,但*终会随着猪圈的破败和掌握拉丁语的大脑的死亡而枯竭。而一些“资本”会变成别的形式。一个受过教育的农民,因为自己在奥本大学获得的农业学位,进而有机会获得银行贷款去盖猪舍;等他的孩子长大了,他可以卖掉农场上的猪舍来支付孩子在初中或者奥本大学读书的费用。 这样看来,经济学家和诗人一样,会在自己的学问中使用隐喻。经济学家是诗人/只是他们并不知道。与之相似的主题是,经济学家也是一个小说家,而且从此过上幸福的生活。正如文学批评家彼得·布鲁克斯在《剧情阅读》一书中所写的,“我们的生活无休止地与叙事交织在一起,与我们讲述的故事交织在一起……而这些都在我们对自己讲的自己的人生故事中得以重建……我们沉浸在叙事中。”(Brooks,1985:3)或者正如历史学家赫克斯特所言,讲故事是“一种我们不可或缺的知识”(Hexter,1986:8)。 经济学家还从没能离开过故事,从来没有过。故事就像“文化的手段”(Nash and Warner,1989)。或许经济学和小说差不多诞生于同一时间并非巧合。或许科学的现代主义故事随着信仰的退潮而涌现也不是巧合。我们生活在一个对故事不知餍足的时代。 史密斯博士,给我讲个故事吧。当然可以了: 给**提出的养老金计划中,“雇主要负担一半的费用”。在法律中和工人的工资单上都写着,工人需要把工资的5%缴纳到养老金计划中,而雇主要缴纳另外的5%。这个例子是律师和经济学家间辩论的*典型的案例。如人们所言,一个法律被设计出来并通过,就是为了获得这样或那样的效果。而律师的头脑只能想到这里。对律师而言,在养老金计划中,工人获得了5%的好处,不花分文就得到了一半的养老金。 然而,没有任何一个经济学家会在养老金计划这个故事的**幕打住,也即律师和立法者通过设计立法来平摊费用。人们所说的免费的东西总能让经济学家产生怀疑。她会更进一步研究养老金计划的这个小小闹剧。她会说:“在更高的劳动力成本之下,雇主会选择雇用更少的工人。而接下来,法律造成的后果开始消解。以前的工资水平上加上养老金成本,会带来比雇主想雇用的人数更多的工人。工厂外会排起长长的求职队伍。工人之间的竞争会使工资下降。而在第三幕和*后一幕,‘雇主’要负担的养老金成本的一部分——甚至可能是全部——都会转嫁到工人自己身上,其形式则表现为更低的工资。法律的意图”,这个经济学家会自鸣得意地总结道,“终将背离初衷。” 因此,当人们提议对雇佣劳动征税的时候,记者会问谁会缴纳这个税。市议员托马斯·基恩(他后来进了监狱,虽然不是因为挪用经济学知识)宣布芝加哥市在制订此法律时十分谨慎,以确保只让雇主缴纳这项税款。基恩说:“芝加哥市永远不会对工人收税。”啊,对头! 因此,1987年,当特德·肯尼迪议员提出一个让工人和雇主分担**保险成本的计划时,当地报纸报道说肯尼迪估计“总成本将在250亿美元左右——其中200亿美元由雇主支付,另外50亿美元由工人支付”。肯尼迪议员绝不会向工人征税。美国商会的雇员关系经理说(他显然同意肯尼迪议员对税负在哪里会下降所进行的经济学分析):“认为所有公司都……有能力负担如此慷慨的**福利的想法简直荒唐极了。”美国商会绝不会向公司征税。 这个案例阐释了有关经济学故事的一系列要点。它说明经济学家在未知后果和棘手结果之中获得的巨大乐趣,而其他社会学家也分享着这种乐趣。它表明经济学家为了吸引眼球而对故事情节进行刻意选择:一个会计或者政治学家会很想听到养老金的钱到底从哪儿来,因为资金来源的细节虽然在经济学家讲故事的时候看来无足轻重,却会影响到政治家和商人未来的行为。它还说明经济学家为了讲故事,在典型的情境中获得灵感——比如工厂门前排起的长队,以及在典型的隐喻中获得启发——比如能够像商品一样买卖的工人。 但在这里更重要的是,它说明了故事是如何支撑经济学观点的。自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以来,经济学家就着迷于这些分析性的小故事(这种上瘾甚至有个名字,叫“李嘉图恶习”)。经济学家说:“没错,我知道故事是怎样从**幕开始的;但我看到了戏剧化的可能性;我看到了一开始的情形如何发展成各种事件。”
    目录
    序言 经济学家在讲故事,这没什么不好 绪言 现代主义使经济学家对经济学概念的理解变窄了 **章 用经济学的方法讲故事 第二章 经济学中的情节和体裁 第三章 历史经济学故事的政治 第四章 经济学修辞对故事线的帮助 第五章 学者的故事 第六章 隐喻与故事相互批评:混乱和反事实 第七章 魔法的诗学和经济学 第八章 美国问题:如果你那么聪明,为什么没钱呢? 第九章 批评的极限 第十章 与经济学家同行 第十一章 公共福利和经济学故事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