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本导论性质的书,因此仅适合于学术入门者,比如本科高年级学生、研究生和一些青年学者等。对于他们中的多数而言,学术研究是一件相当困难的事情。书中对200篇未采用投稿做过统计,其平均字数在12000-13000之间,足见作者花费的功夫不小,但是结果不太理想,与基本功较弱有莫大关系。 我从2011年1月开始负责《新闻界》,到2022年3月不再担任主编。在10余年的编辑工作中,深感学术研究基本功较弱的情形相当普遍。我在涉入学术编辑工作时,提出“问题意识、方法意识、现实观照”的办刊理念,就是把“问题意识”和“方法意识”作为学术研究*基本要求的。如何进行学术研究?可以说得非常复杂,但是就其根本而论,总是离不开一个有意义的问题和运用合理的方法回答问题,也就是问题意识和方法意识构成了研究的必要条���和充分条件。说它们是必要条件,是因为在一项研究中两者缺一不可;说它们是充分条件,是因为达到这两个条件就足以成为一项研究。我们很难想象,没有提出一个有意义的问题,或者提出了问题却没有运用合理的方法,能够“研究”出什么样的成果来。 至于“现实观照”,则是一种价值选择,不是学术研究的必要条件,这里不展开。 2021年6月,在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翟江虹老师的支持下,我出版了《传播研究方法与论文写作》一书,算是对方法意识作了初步讨论。该书颇蒙读者不弃,一度位列当当网社会科学大类的新书畅销榜第2名,但自己对其中的不足是了然于心的,希望在该书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因此这本书也可以说是这种心愿的一个结果。同时,那本书只对研究方法进行了讨论,这本书则对问题意识和方法意识都进行了讨论。 本书*大的创新就在于对问题意识进行了系统和深入的讨论。问题意识在学术研究中是极为重要的,因为它是研究的开端,但是我所看到的大部分投稿都缺乏问题意识或问题意识薄弱。这绝不是夸张,相信较多的老师和编辑会有同感。因此,问题意识缺乏或不强可以说是相当普遍的现象。然而奇怪的是,对社会科学问题意识的深入研究也恰恰非常少。中山大学哲学教授林定夷于2016年出版过《问题学探究》,是目前仅见的关于问题意识的著作,但该书偏于针对自然科学,而且偏于纯理论。在社会科学领域,不是说没有人讨论问题意识,相关文章也不少,但大多偏于个人的研究体会,作为理论的体系性远远不够;将问题意识作为专著内容,则更是尚未见到。问题意识绝非不言自明的概念,也绝非无师自通的工作,比如问题意识的含义、灵感来源,研究问题价值的判断、合法性的建构等,都是研究中必须理解和做到的,因此非常有必要对问题意识进行理论研究。问题意识研究的缺乏,可能是长期以来问题意识薄弱的重要原因之一。本书提出了激发问题意识灵感的3种能力,并通过对100篇期刊论文的经验研究,归纳出激发问题意识灵感的22种思维方式,为读者提供理论启示和应用路径。 方法意识部分是对《传播研究方法与论文写作》一书中相关内容的发展,尽管仍然采用了3种范式与19种方法的体系,但在体系结构上有所调整,并且几乎全部运用了新的经验资料,还对大多数方法进行了改写,不少方法甚至属于完全重写,反映了自己对于研究方法认识的进展 本书还对学术研究所需要的基本知识作了介绍,并对学术论文写作作了介绍,因此全书共分四篇。在写作中,我努力使这本书具备以下特点: 首先是力求明白易读。本书属于导论性的,因此追求易读就在情理之中。更主要的是,我认为学术写作也应该重视“传播性”,即在不影响专业表达的前提下尽可能做到易读易懂。现在不少的研究问题已经让人云里雾里,再加上表达得很晦涩,难免令人对其敬而远之。其实,玄妙莫测的研究问题和玄乎其技的写作方式,都可能是在掩饰问题意识的缺乏和思想的贫乏。学术表达尽可能易读,也是对读者的尊重。我把易读作为**目标,当然不一定能做好。 其次是力求理论与应用相结合。没有理论性,就会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因此无论对于问题意识还是方法意识,书中都不是急功近利地直接介绍操作方式,而是首先讨论背后的原理。在应用性方面,提出了问题意识的22种思维方式,提出了研究方法各环节的操作途径,提出了结构性论文5个基本的结构单元等,都是为了便于读者借鉴和使用。这些分析运用到多达371篇论文或著作。 *后是力求提示前车之鉴。也许是由于人类思维的某些共性,不少研究者会踏入同样或类似的“雷区”。因此,书中问题意识、方法意识和论文写作部分的*后一章都列出了容易陷入的误区,意在提醒读者避免。这些误区系从200篇未采用投稿中归纳出来的,因此虽不一定全面,但也足以具有相当广的覆盖面。 本书近50万字,篇幅较长,读者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部分阅读——方法意识部分尤其如此,因为每个研究者都可能有自己方法偏好,则暂时不运用的方法可以留待以后了解。同时,正如熟读兵法也不一定会带兵打仗一样,掌握了问题意识与方法意识的理论也不一定能做出优质研究,关键在于能够把理论运用到研究实践中。因此,读者要多进行学术研究的实际训练,并在训练时有意识地运用知识,就可能逐渐达于熟练开展学术研究的境界。 社会科学知识具有难以确证的特征,因此对其问题意识和方法意识的讨论并非易事。长期以来对于社会科学的各种争论,大多可以归结到这个根源上。再加上我的水平有限,书中的局限和谬误必定难免。希望读者多予批评指正,大家共同讨论这些问题,促成学科整体研究水平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