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饮之太和 中国美学名著选讲
QQ咨询:
有路璐璐:

饮之太和 中国美学名著选讲

  • 作者:朱良志
  •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 ISBN:9787020181773
  • 出版日期:2023年10月01日
  • 页数:0
  • 定价:¥79.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本书选取先秦至清末民初27篇中国美学名著进行注释和解说,包括《声无哀乐论》《顾恺之论画》《书谱》《林泉高致》《溪山琴况》《园冶》《艺概》《人间词话》等,内容涵盖音乐、绘画、书法、园林、诗歌等。 作者注重版本辨析,选本精良,注释详细,解说精辟,既为读者阅读中国美学原著提供可靠文本,又详细讲解了每篇原著产生的背景及其在中国美学史上的价值、源流及昭示的美学问题等,各篇后附参考文献,以备研究和拓展阅读之需。 本书“选”“注”“讲”兼备,是一部兼具专业性和普及性的读本佳作,不仅可以用作高校美学、文学、艺术学相关专业方向教学参考,也适用于对美学感兴趣的普通读者。
    文章节选
    乐记 [西汉之前]佚名 《乐记》作者到底属谁,至今无定论。20世纪围绕《乐记》作者的争论,主要是由对传统材料不同解读所造成的。有三个问题影响了对其作者的判定。 一是典籍中对《乐记》作者的不同交代。《汉书·艺文志》认为《乐记》为西汉河间王刘德、毛生等编纂,书中说:“武帝时,河间献王好儒,与毛生等共采《周官》及诸子言乐事者,以作《乐记》,献八佾之舞,与制氏不相远。其内史丞王定传之,以授常山王禹。禹,成帝时为谒者,数言其义,献二十四卷记。刘向校书,得《乐记》二十三篇,与禹不同,其道浸以益微。”而《隋书·音乐志》引南朝沈约于天监元年(502)给梁武帝《奏答》中的一段话,涉及《乐记》作者问题,《奏答》云:“窃以秦代灭学,《乐经》残亡。至于汉武帝时,河间献王与毛生等,共采《周官》及诸子言乐事者,以作《乐记》。其内史丞王定���传授常山王禹。刘向校书,得《乐记》二十三篇,与禹不同。……案汉初典章灭绝,诸儒捃拾沟渠墙壁之间,得片简遗文,与礼事相关者,即编次以为礼,皆非圣人之言。《月令》取《吕氏春秋》,《中庸》《表记》《坊记》《缁衣》皆取《子思子》,《乐记》取《公孙尼子》,《檀弓》残杂,又非方幅典诰之书也。”沈约的观点与《汉书·艺文志》并没有什么不同。 而唐人张守节认为,《乐记》为公孙尼子所撰。他在《史记正义》中说:“其《乐记》者,公孙尼子次撰也。”见《史记》卷二十四《乐书》之张守节正义,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重印本,第1234页。张守节没有做任何说明。其实,这是对《隋书·音乐志》引沈约语的误解。沈约在《奏答》中,虽然指出《乐记》杂取了《公孙尼子》(《公孙尼子》一书,在《汉书·艺文志》中已有著录)的内容,但并没有说《乐记》为公孙尼子所作。沈约明明说:《月令》取《吕氏春秋》,《中庸》等取自《子思子》,《乐记》取《公孙尼子》。《公孙尼子》所指是书,而非人,不知何故,有些论者将其引述成“《乐记》取公孙尼子”如郭沫若:《公孙尼子与其音乐理论》,杨公骥:《公孙尼子的〈乐记〉及其艺术理论》,均将沈约的“《乐记》取《公孙尼子》”解为《乐记》为公孙尼子所撰。,以此作为公孙尼子作《乐记》的基本证据。 二是传世版本问题。在《汉书·艺文志》的文字中,有关于《乐记》的两个不同传世版本问题,一是刘向的二十三篇本,一是王禹本。王禹本和刘向所传的不同。有的论者根据这一线索,认为,王禹所传的本子由刘德传给王定,王定传王禹,其名《乐记》,又称《乐元语》,此书已经失传。此书并不是如今流传的《乐记》,今传之《乐记》为另一书,它是刘向所校定的二十三篇。 按今本《乐记》被收入《礼记》一书,共十一篇(《乐本》《乐论》《乐礼》《乐施》《乐言》《乐象》《乐情》《魏文侯》《宾牟贾》《乐化》《师乙》),而刘向《别录》说《乐记》有二十三篇其他十二篇篇名为:《奏乐》《乐器》《乐作》《意始》《乐穆》《说律》《季札》《乐道》《乐义》《昭本》《招颂》《窦公》。,二十三篇的前十一篇和今本同,只是排序有异,后十二篇今亡佚。正因此,为公孙尼子作《乐记》留下了讨论的空间。 三是从今本十一篇内容看,其中有与《荀子·乐论》《周易·系辞传》以及《吕氏春秋》等内容相同或相似者,这就引起了到底是《乐记》抄录上述著作,还是上述著作抄录《乐记》的讨论,不同的推论会直接影响《乐记》创作时代的判定,从而影响《乐记》作者的推定。如推定《乐记》抄录《荀子》,即相应在作者判定上更倾向于刘德等,反之,则又可以倾向于作者是公孙尼子的判断。 围绕以上三个问题的不同解读,20世纪关于《乐记》作者的讨论主要有三种观点:一是以郭沫若、杨公骥、周柱铨等为代表的公孙尼子说,二是以蔡仲德等为代表的刘德、毛生等编纂说。再一种观点,既不认同公孙尼子说,又不同意河间王说,或以为乃是汉人所作,然所作者尚难遽然而定如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章第三节,台北:学生书局,1983年。;或以为公孙尼子可能有二人,一是作为儒家的公孙尼子,他是战国时期人,一是作为杂家的公孙尼子,应是汉人。如此等等。 从现有的材料看,我比较倾向于刘德、毛生等编纂说。因为《汉书·艺文志》毕竟有明确交代,而且班固《艺文志》主要由刘歆《七略》删削而成,而《七略》则是刘歆得其父刘向校书之论所写成。可以这样说,刘向校书所见的二十三篇本《乐记》,就是今本《乐记》所见原本,王禹所传的本子虽是一个异本,有文字上的差异,但并非别有一书,否则,《艺文志》没有必要将它与刘向本比勘而言。《乐记》与《荀子·乐论》《吕览》《易传》相同或相似处,是《乐记》一书性质所决定的,它本来就不是独立创作的私家著作,而是综合先秦以来论乐之说而成的。《奏答》说“捃拾遗文”,“编次”而成,是可信的。正因此,《乐记》可以视为西汉之前我国音乐理论的集大成著作,并非反映的是刘德一家的观点。 本文所用底本为清孙希旦《礼记集解》本,中华书局1989年出版、2010年重印。 乐本篇 (略) [注释] (略) [解说] 这个论述音乐的残本,**不在论述音乐的艺术特性,而重在讨论音乐的社会功能,是文以载道观念在音乐中的体现。“德者,性之端也;乐者,德之华也”,是这部残本的主要思想。虽然我们现在还不能判定其具体的作者,但这部著作基本可以确定为儒家学派的著作,可以视为先秦儒家音乐美学的一个总结。从留存的这十一篇文字来看,其中含有丰富的思想,从一个侧面展示出儒家美学的一些基本特点。现择其要者,谈谈我的理解。 一、和谐说 《乐记》“和”的思想集中体现了儒家美学的重要观点,这是《乐记》*有价值的美学内容。从儒家的道德哲学出发,《乐记》将音乐的社会功能放到突出位置,它之所谓“乐”并不是自娱自乐的艺术抚慰,而是社会政治生活中的“乐”。所以,“和”的思想,也必然落实在社会秩序的和谐上。《乐记》和谐思想的独特性在于,它将“和”的思想,做上下两极延伸,上放到整个天地宇宙中来考察,下又将“和”穷至人深心中的和谐。所以其和谐思想包括三方面:上则人与天地的和谐,中则人与他人的和谐,下则人与自身的和谐,也可以分别称作天地的和谐、道德的和谐、生命的和谐。 《乐记·乐礼》说:“天尊地卑,君臣定矣。卑高已陈,贵贱位矣。动静有常,小大殊矣。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则性命不同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如此,则礼者天地之别也。地气上齐,天气下降,阴阳相摩,天地相荡,鼓之以雷霆,奋之以风雨,动之以四时,暖之以日月,而百化兴焉。如此则乐者天地之和也。”《周易·系辞上传》:“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动静有常,刚柔断矣。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是故刚柔相摩,八卦相荡,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雨,日月运行,一寒一暑,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乾知大始,坤作成物。乾以易知,坤以简能。” 《乐记》这段话显然由《易传》变化而来,但所表达的内容则与《易传》有别,它主要是借用《易传》的思想,对音乐做形上思考,从而为乐的和谐寻找哲学的根据。 …………
    目录
    目录 引言 乐记[西汉之前]佚名 声无哀乐论[三国魏]嵇康 文赋(并序)[西晋]陆机 顾恺之论画[东晋]顾恺之 画山水序[南朝宋]宗炳 叙画[南朝宋]王微 画品[南齐]谢赫 文心雕龙[南朝梁]刘勰 书谱[唐]孙过庭 书断序[唐]张怀瓘 江陵陆侍御宅宴集观张员外画松石图[唐]符载 笔法记[五代]荆浩 东坡谭艺录[北宋]苏轼 林泉高致[北宋]郭熙郭思 沧浪诗话[南宋]严羽 二十四诗品[元]虞集 重为华山图序[明]王履 童心说[明]李贽 画禅室随笔[明]董其昌 园冶[明]计成 溪山琴况[明]徐上瀛 寓山注[明]祁彪佳 船山诗论[清]王夫之 原诗[清]叶燮 苦瓜和尚画语录[清]石涛 艺概[清]刘熙载 人间词话[清末民初]王国维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