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资治通鉴》与家国兴衰(增订本)
QQ咨询:
有路璐璐:

《资治通鉴》与家国兴衰(增订本)

  • 作者:张国刚
  • 出版社:中华书局出版社
  • ISBN:9787101163087
  • 出版日期:2023年09月01日
  • 页数:0
  • 定价:¥78.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资治通鉴》是了解中国历史和历史智慧的重要经典,是历来帝王将相、大臣学者治国、为学的经典。清华大学文科**教授张国刚潜心研读《资治通鉴》数十载,以纵横东西文化的视野广度、贯通古今历史的思维深度,精心选取《资治通鉴》中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二十三个关键点,以现世眼光审视传统文化精髓,追寻政治得失、王朝兴衰之迹,探究修身齐家、经世治国之道。 《〈资治通鉴〉与家国兴衰》从《资治通鉴》文本出发,观照影响家国大政之关键节点,言简意赅地讲述由三家分晋至五代十国终结的中国历史,书中不乏忠于原典的历史场景再现、人物言行钩沉,更有张国刚教授独到深刻而妙趣横生的分析讲论,令一部体量浩繁的古典巨著一变而为精简通达的大众历史读本,堪称当代大家解读历史名著的经典之作。
    目录
    导论 **讲 三家分晋 历史自古分分合合。三家分晋的历史告诉我们,一个***的基本素质和领导能力是带好队伍,不光自己要谦虚谨慎地处理国务政务,而且要让人愿意跟你走,愿意为你做事。同时,一个真正**的人才,应该比别人更加谦卑。有担当、有事业、有未来的人,尤其将来可以成为**的人物,应该比别人更自律。 世界上的许多事情,不是完全靠主观努力就能够解决的,如果不能因势利导,随机应变,很可能就要碰壁。所以既要目标坚定,又要步履稳妥,这是成事者应有的风度。 一 智伯覆亡 二 魏国崛起 三 吴起悲剧 第二讲 商鞅变法 商鞅变法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怎么估计也不会过高。它不但奠定了秦国统一的制度根基,而且对之后两千多年中国的政治、社会都产生���深远的影响。谭嗣同说过:“两千年来之政,秦政也。”毛泽东也讲:“百代都行秦政法。” 商鞅变法提倡的价值观,即不断地努力工作就能改变自己身份的观念,把大家的欲望都释放出来了,对成功的欲望,对财富的欲望等。如何掌控这种欲望,就成了贾谊《过秦论》及后世执政者一直在探讨的根本要旨。 一 去魏投秦 二 立信变法 三 商鞅之死 第三讲 纵横捭阖 秦统一六国的过程中,至少有两点特别值得注意: 一是**的远交近攻,二是不拘一格延揽人才。秦王嬴政启用了很多从六国投奔来的人才,这些人才能够真正把握到六国的命脉所在,让秦国的统一大战略得以顺利展开。 战略的制定是一方面,战略能不能落地起作用,还要看领导层是否贤明,同时对方君主是否“配合”。六国领导层比较昏庸,往往“配合默契”地帮助秦国实施其谋略。 一 南取巴蜀 二 远交近攻 三 逐客风波 四 破坏人才 第四讲 千古一帝 商人吕不韦发现秦国质子异人“奇货可居”,几方斡旋,将异人推上太子的宝座。从别人的需求出发,达到了自己的目的,这就是吕不韦的成功之道。 秦王嬴政是个顾全大局的人,他能改过迁善,能使用不同类型的人,并让他们各尽其才,所以成就了千古伟业。但他没能在制度上设计对权力的制约机制,没能建设发展大一统**的配套软件,成了后世君王的反面教材。 一 奇货可居 二 赵姬身世 三 茅焦之谏 四 始皇功过 第五讲 亡秦必楚 刘邦起兵之初,一无家世,二无德行,却凭借强大的人格魅力赢得张良等人的追随。在入咸阳之前,刘邦拥有什么呢?一是一支独立的军队,二是仁义甲天下的江湖声誉。 整个战争,项羽都在自己打,谁也打不过他;而刘邦却自始至终在下一盘棋。刘邦*大的本事,在于他会用人,这是他成功的关键。 一 高祖起兵 二 先入关中 三 鸿门宴 第六讲 楚汉之争 在与项羽的对抗中,刘邦实际的工作是建立统一战线。他一直在争取团结所有跟项羽不和的人、过去反对项羽的人,以及自己部下能够跟项羽单独作战的人。 项羽长叹“天之亡我,我何为渡”,看上去是英雄气概、杀身成仁,但从***素质的角度讲,这是在逃避责任、逃避奋斗。 一 汉王拜将 二 陈平献计 三 韩信将兵 四 垓下之围 第七讲 西汉开国 刘邦建国后,花了相当大的气力来解决功臣问题。对异姓诸侯王,刘邦未必一定要在肉体上消灭他们,但首先要考虑的是他们不能危及****。刘邦封赏功臣昭示了两个问题,一是开始重视文治,二是塑造以忠诚为**的价值观。 汉承秦制立国,但没有用苛严的秦政,而是与民休息,无为而治,尽量为百姓创造自由宽松的环境,让他们去创造财富,是为“文景之治”。 一 汉承秦制 二 兔死狗烹 三 封赏功臣 四 诸吕之乱 五 文景之治 第八讲 汉武大帝 汉武帝对内加强**集权,对外开疆拓土,儒外法内,王霸杂用。他一方面“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另一方面在实际选拔人才中,又不拘一格,注重实际干才。 汉武帝熟谙权变之道。原则、制度是不变的,而社会和世事是不断变化的,两者之间难免会有不契合之处,采取变通的措施和做法,以权变之道来处理,是*好的选择。 一 金屋藏娇 二 汉家故事 三 武帝功过 四 巫蛊之祸 第九讲 昭宣中兴 从昭帝霍光辅政到宣帝亲政,其间的四十年,史称“昭宣中兴”。霍光没有文化,没有战功,仅依靠谨慎、机敏爬到了人臣权力的**,体现了他的政治魄力。但当他的权力大到没有什么可以制约的时候,自我膨胀使他听不进任何人的建议,自己不知进退,又疏于对家人的约束,*后满盘皆输。 一 霍光辅政 二 宣帝继位 三 霍光之死 四 祸萌骖乘 第十讲 王莽始末 王莽在时代理论营造的氛围中,经过多年的苦心经营,在万人推戴下,和平演变登上了帝位。有道是,风光的背后,不是沧桑,就是肮脏。王莽手上的权力,是肮脏的。 西汉在王莽的禅让中,寿终正寝;王莽在他自己推行的改革中,也灰飞烟灭了。王莽没有解决当时社会问题的能力,却设法坐到了皇帝的位子上,既是民族**的灾难,也置个人于危险的境地。 一 纯儒起家 二 万人拥戴 三 新莽改革 四 王莽末路 第十一讲 光武中兴 南宋的陈亮认为,中兴之盛,没有能超过光武帝的,他的功业之大、成效之高,不光是靠天命,也靠人的谋略——“有一定之略,然后有一定之功”。 刘秀是个宽厚的人,也是个精明的人。精明用在大事上,厚道用在小事上,无论精明还是宽厚,刘秀都是从事业的需要出发的。 一 少年有志 二 榻下之对 三 刘秀立国 第十二讲 士风矫激 桓帝和灵帝时期,宦官掌握着朝廷大权,士人羞与为伍,却又与之争权夺利。他们实现自己政治和经济诉求的途径,是利用舆论工具:**批评时政,评骘公卿;第二互相抬高,激扬名声。 东汉的士人们标榜自己的行为是为了伸张社会的正义,但实际上这种行为背后潜伏的却是自身的政治诉求和经济利益。他们鼓动全社会疯狂,实际上无助于社会的进步。 一 宦官专权 二 清议名士 三 党锢之祸 第十三讲 曹操成败 曹操是个很有争议的人物。《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很奸诈,《三国志》中的曹操很正面。如果历史上的曹操不是正面形象,少年李隆基怎么会以阿瞒自诩呢? 年轻时就以睿智知名的曹操,有非常精准的审时度势的判断力,这使他在数次大事关头都能处理得当,未届不惑而雄霸一方。然而,一世英雄的曹操却也躲不过人性*低级的弱点——骄傲轻敌,他被之前的胜利冲昏了头脑,赤壁之战惨败而回。 一 机警权变 二 乱世奸雄 三 成败关口 第十四讲 刘备百折 刘备在江湖上的美誉度,随着他一次一次兵败而不断提升。仁厚,是他的智慧所在。在困境中求生存,借力发力,则是他仁厚之外坚忍、通权变的特征表现。比起曹操的雄才伟略,刘备确实甘拜下风。然而他广播恩信,“折而不挠”,*终成就了一番偏安的霸业。 一 江湖声誉 二 困境机遇 三 赫然寂灭 第十五讲 孙权偏霸 与父兄相比,孙权不善于挺矛操戈、冲锋陷阵,他的特点是能像越王勾践那样屈身忍辱、笼络人才。曹操说:“生子当如孙仲谋。” 孙权善于识人用人,能够驾驭部下;也能把持自身,改过迁善,约束权力。但在古代权力结构中,长寿的帝王晚年往往恣意妄为,造成悲剧,孙权也没有逃脱这个宿命。 一 父兄好汉 二 任才善谋 三 处世用人 第十六讲 曹魏国运 与曹操的格局相比,曹丕实在相去甚远。继位之前发生的琐屑小摩擦,曹丕却在继位后用帝王的权力来实施报复,其格局可见一斑。 曹魏政权,从曹丕到曹叡,片面接受东汉末年的教训,把权力集中于秘书,依靠秘书治国,导致了大权旁落,江山不保。在集权时代,**人物的才能和智慧,对****和治理,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曹丕称帝 二格局有别 三曹魏之弊 四明帝托孤 五司马篡权 第十七讲 西晋乱局 东汉之后,**分裂了近两百年才重现统一。司马昭之子司马炎作为西晋的开国皇帝,有统一之功。可是为什么统一之后只有三四十年,这个王朝就灭亡了呢? 制度是否符合当前社会发展需要是一个问题,有没有能力强、合适的人来执行制度,是另外一个问题。在帝制时代,一个政权能不能找到**的接班人,对于王朝兴衰,非常重要。 一 三分归晋 二 继位风波 三 八王之乱 第十八讲 南北并立 东晋南朝的政权切换,关键人物是寒族将领刘裕,他开启了南朝**朝,立国前后六十年,史称“刘宋”。其后的萧齐、萧梁、陈朝更为短促。萧衍是南朝君主中*有学问的皇帝,琴棋书画、诗词歌赋、儒法兵道佛,无所不通。在他的统治下,南朝萧梁社会稳定、文化繁荣。说萧衍统治的梁朝是东晋南朝近三百年文化*发达的时代,也不为过。 北魏是鲜卑拓跋氏建立的政权,经过三代君主的努力,完成了统一的历程。493年,孝文帝将首都从大同迁往洛阳,同时改鲜卑姓氏为汉人姓氏,穿汉服、讲汉语,北魏的社会面貌焕然一新。然改革引发了“六镇起兵”,来自怀朔镇的高欢在控制的关东地区建立东魏(都邺城),来自武川镇的宇文泰在控制的关中建立了西魏(都长安)。北方又一次陷入东西政府对立的分裂局面。 一 刘宋起家 二 梁武治国 三 北魏迁都 四 尔朱功过 五 高欢崛起 六 宇文家族 第十九讲 隋唐霸业 从东汉末年董卓进京到杨坚统一南北,结束了中国历史长达四百余年的分裂。从入宫辅政到当上皇帝,杨坚只用了几个月的时间,难怪清代史学家赵翼说:“古来得天下之易,未有如隋文帝者。”但古来失天下之快,也未有如杨隋者。短短三十几年时间,杨隋就被李唐取代。罢黜高颎、废黜太子杨勇改立杨广,是隋文帝政治由明到昏的转折点。 隋末起兵的各个势力中,李密和李渊是*有实力的两队人马。开始是李密占优势,而*后却是李渊得天下。为什么呢? 一 北朝政局 二 杨隋代周 三 罢黜高颎 四 废勇立广 五 二李得失 六 天下归唐 第二十讲 治世明君 从马背到龙椅,唐太宗李世民认识到文治教化才能真正帮助他征服天下。他能知人识人,用人如器,各取所长而不求全责备,起用了大批人才辅佐他治国,这是他得以开创盛世的一个重要因素。 在皇帝制度下,对皇权没有制度化的约束机制,因此,皇帝对臣下意见的准确判断和自我约束力,就显得尤为重要。《贞观政要》所讨论的**并不是如何驾驭臣下,而是如何约束皇帝及其权力,这正是李世民超迈古今帝王的所在。 一 文武治道 二 治国用人 三 克己纳谏 四 律身“帝范” 第二十一讲 开天治乱 开元盛世到底有多盛?在一幅欣欣向荣的盛世图景后,有没有藏着乱世的危机呢? 唐太宗曾担心的守天下问题,在其曾孙李隆基身上得到了应验。晚年的唐玄宗,不仅做不到居安思危,在任贤纳谏上也犯了严重的错误,再加上对自我约束的懈怠,促使了“安史之乱”的爆发。大唐的辉煌一去不返。 一 玄宗其人 二 开元之治 三 盛世危机 四 浪漫天子 五 安史之乱 第二十二讲 大唐日落 唐朝的衰落与安史之乱密切相关,但究其根本,是土地兼并引发的一系列问题。到了唐中后期,藩镇割据和宦官擅权成了两个政治顽疾。虽然中后唐的历代皇帝为了解决危机做了不少努力,但要么铩羽而归,要么功败垂成。 唐代中晚期的朝廷士大夫,虽**如李德裕,却也外无法对付骄藩,内不能抗拒宦官,又在权力和政策问题上陷入个人恩怨,制造了历史所称的“牛李党争”。即使皇帝颇有明君品质,朝中又有干练忠臣,却不能合作开创唐后期的新局面,这不能不说明唐朝气数已尽,无可奈何。 一 中唐整顿 二 泾原兵变 三 永贞革新 四 甘露之变 五 会昌之政 六 末日挽歌 第二十三讲 五代流光 907年,黄巢麾下大将朱温借势唐末起义实现改朝换代,建立后梁,历史进入五代时期。统治格局小,没有合格接班人,是整个五代王朝更替的共同问题。后周世宗柴荣,颇具雄才大略,可惜寿命不永,子嗣幼弱,殿前都点检赵匡胤成为*高军事长官。 赵匡胤整顿军队,削弱地方节度使势力,为化解五代藩镇坐大、**中原提供了基本条件。这样一个有文韬武略的青年军官出来收拾五代的残局,也真算是天降大任于斯人的历史选择。 一朱温后梁 二 克用遗志 三 伶人天子 四 燕云割让 五 黄袍加身 六 南唐风云 增订版后记 初版后记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