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 中国古代文学
三、唐宋诗
(一)唐宋诗概述
唐代是中国诗歌史上的黄金时代,唐诗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一座高峰。唐诗的繁荣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作品数量浩繁。清代康熙年间编纂的《全唐诗》收录诗作48900余首。后人编纂的《全唐诗补编》等又有2000多首。两者相加,共5万余首。但据史籍所载,这个数字还不及当年实际创作数量的百分之一。
2.诗人众多,名家辈出。仅《全唐诗》收录有姓名可考的诗人,就达2200余人。他们的身份,上自帝王将相,后妃宫女,下至贩夫走卒,倡优释道,几乎遍及社会各个**。其中,在中国诗歌史上有一定地位的诗人100多位,影响久远的大诗人20余家,而李白、杜甫、白居易等更是具有世界影响的文学巨匠。
3.题材广泛多样。举凡**大事、社会风情、民间习俗、边塞、山水、田园、咏史、咏物、言情、酬赠等等,都成为唐诗表现的对象。用闻一多先生的话来说:“凡生活中用到文字的地方,他们一律用诗的形式来写,达到任何事物无不可以入诗的程度。”(《唐诗杂论》,中华书局2003年版)
4.诗体完备。诗歌发展到唐代,在形式体制方面,已经无体不备,无体不工。明人胡应麟说:“甚矣,诗之盛于唐也,其体则三、四、五言,六、七、杂言,乐府,歌行,近体,绝句,靡弗备矣”(《诗薮》,中华书局1958年版)。无论哪一种体裁,都雨后春笋般地涌现了难以计数的**作品,成为后人学习揣摩的典范。特别是格律诗和词都主要出自唐人的创造,至今仍是人们喜爱的写作形式。 按照教育部的文件精神,我国的高等学校对非中文专业的学生先后开设了《大学语���》、《中国语文》或者《大学写作》等类似课程,有的高校还把这一课程列为**课程,说明各高校对这一课程非常重视。 《大学语文》教材的出现,已经有20多年了,教育教学都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出版的《中国语文》、《大学语文》等教材已有200多种,有的还被评为**精品课程。但是我们经过仔细研究,发现这些教材基本上都是作品选性质,略及其余;研究方面则更为不足,甚至还没有出现很像样的研究专家。这样,就出现了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其一,教材名称与内容不符合。作为大学的语文教材就应该是面对大学生的教材,就应该包括语和文两方面的内容,可是目前的教材普遍不是这样。其二,教材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艺术化或者思想政治的教育性在课程中没有充分体现出来。其三,有些教材缺少必要的练习,流于形式,不能发挥课程的作用。因此,不少学校对《大学语文》教学不够重视,一些同学对其也有抵触情绪。其四,对学习对象了解不够,教材缺乏针对性。特别是对各级各类的学习对象情况缺少调查了解。基于上述问题,我们认为,《中国语文》教材要适应新的形势,体现大学语文的特点,要改变现有格局,有所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