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为读者学习理论力学课程而编写的教学辅导书,可帮助读者复习课程的基本内容,检验基础理论和基本概念的掌握程度,培养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力争使读者在学完本书之后,在课程的理解和掌握方面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阅读指南
全书共分20章。第1章 主要介绍刚体、平衡和力系的概念,静力学基本公理及推论,以及约束类型、约束反力和受力分析等。
第2章 主要介绍平面汇交力系合成的几何法则、力多边形法则,平面汇交力系平衡的几何条件,平面汇交力系合成的解析法,以及平面汇交力系的平衡方程等内容。
第3章 主要介绍力对点之矩,合力矩定理与力矩的解析表达式,力偶与力偶矩,同平面力偶的等效定理,以及平面力偶系的合成与平衡条件等内容。
第4章 主要介绍力的平移定理,主矢和主矩,平面任意力系向作用面内一点的简化结果及*终结果,平面任意力系的简化结果分析以及固定端约束等内容。
第5章 主要介绍空间力系的简化,空间力系平衡条件与平衡方程,及物体**的计算等内容。
第6章 主要介绍静摩擦与动摩擦,考虑滑动摩擦(主要是静滑动摩擦)时单个物体与简单物体系的平衡问题,摩擦角和自锁的概念以及滚动摩阻的概念等内容。
第7章 主要介绍描述点的运动的三种方法:矢量法、直角坐标法、自然法,点的运动方程,点的运动轨迹,点的速度和加速度等内容。
第8章 主要介绍刚体平行移动和刚体绕定轴转动的特征、运动方程、刚体的角速度和角加速度,刚体匀速转动和匀变速转动的特征,转动刚体内各点的速度、切向加速度、法向加速度的概念以及计算方法,齿轮传动、带轮传动的特点及传动比的概念和公式,刚体定轴转动的角速度、角加速度及其刚体上某一点的速度和加速度的矢量表示法等内容。
第9章 主要介绍动点、动参考系、定参考系的选取,**运动、相对运动、牵连运动的判定,科氏加速度的计算以及运动合成与分解等内容。
第10章 主要介绍刚体平面运动的概念、特征及方程,利用基点法、瞬心法及速度投影定理求有关速度的方法,平面运动刚体上任一点的运动以及用基点法求平面图形内各点的加速度等内容。
第11章 主要介绍质点动力学的基本方程,三个牛顿定律,矢量形式的微分方程、微分方程在直角坐标轴和自然轴上的投影,以及质点动力学的两类基本问题等内容。
第12章 主要介绍动量、质点的动量、质点系的动量,冲量、冲量定理,质点的动量定理:质点系的动量定理、质点系动量守恒定律,质心运动定理:质心运动定理、质心运动守恒定律等内容。
第13章 主要介绍质点、质点系的动量矩,质点和质点系的动量矩定理,动量矩守恒定律,转动惯量,简单形状物体转动惯量的计算,回转半径(惯性半径),平行轴定理,质点系相对于质心的动量矩定理,以及刚体的平面运动微分方程等内容。
PagePage第14章 主要介绍力的功的计算,质点动能、质点系的动能,质点的动能定理、质点系的动能定理,理想约束及内力做功,功率、功率方程,机械效率,势力场、势能,机械能守恒定律等内容。
第15章 主要介绍质点和质点系惯性力,刚体惯性力系、刚体平动以及刚体定轴转动的简化,刚体平面运动的简化,质点和质点系的达朗贝尔原理、动静法,绕定轴转动刚体的轴承动约束力等内容。
第16章 主要介绍约束与约束方程、约束分类,虚位移、虚位移与实位移的差别与联系,虚功与理想约束,虚位移原理、广义坐标形式的虚位移原理等内容。
第17章 主要介绍碰撞现象的基本特征、碰撞问题的两点假设、碰撞过程的两个阶段、碰撞的分类、碰撞的恢复因数e,碰撞阶段的基本方程、两物体的对心正碰撞、撞击**等内容。
第18章 主要介绍动力学普遍方程、拉格朗日**类方程、拉格朗日第二类方程、拉格朗日方程的**类积分等内容。
第19章 主要介绍质点的无阻尼自由振动、无阻尼自由振动的振动参数、固有频率的求法、衰减振动微分方程的标准形式、衰减振动的振动参数、质点的强迫振动、质点有阻尼强迫振动、有阻尼强迫振动微分方程的标准形式等内容。
第20章 提供了课程测试题和考研真题各一套并给出了参考答案,供读者检验学习成果及进行考前练习。
特色与优点
本书编写的指导思想是:在内容上重视基础理论,覆盖课程所有的基本教学要求;在体系上照顾不同专业学生,反映理论力学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的成果;在形式上根据教学实践经验和对相关内容的思考理解,简明描述课程的基本知识点、**和难点内容,使学生迅速掌握**。
本书每章内容均包括各基本知识点的要点归纳,并精选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例题,给出了解题思路和分析方法,题后明示了解题中应注意的问题,并精选一定比例的考研真题。这样编写的目的在于:力争使读者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巩固课程基本概念,加深理解基础理论并融会贯通,熟练掌握基本分析计算方法并举一反三,不断提高读者的应试水平和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在全书*后给出了一套课程测试题和考研真题。
读者定位
本书可供学习理论力学课程的读者和从事相关课程教学的教师参考,对于准备考研的学生,本书也是一本极好的备考指导。本书由李二丽、陈洪雷编写,其中李二丽编写了第1~10章,陈洪雷编写了第11~20章,全书框架结构由何光明和吴婷拟定。衷心感谢上海交通大学吴婷博士为本书提供了宝贵资料。另外,还要感谢王珊珊、陈玉旺、许娟、陈芳、范荣钢、钱阳勇、杨明、丁善祥、张凌云、陈智等同志的关心和帮助。
由于编者水平和经验有限,书中难免会有不妥之处,敬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