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0月,我曾经为《这里是北京》丛书的第二册作序,时隔一年,之所以要重新撰文,原因有二。
首先,北京、北京电视台、《这里是北京》,在过去一年里,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场奥运盛事,使北京经历了一场洗礼。古老与现代,在这座城市之中,被融合得天衣无缝。奥运场馆的兴建与北京旧城历史文化保护区的形成,在北京的城市格局发展史上,画上了又一个节点。这个节点,可以与昔日的元大都、明**、清园林相媲美。正是这样的变化,使《这里是北京》不得不放慢了脚步,由粗略的游走变成了细致的品味、耐心的挖掘。
与此同时,这一年以来,北京卫视也面临着明确定位的难题。在观众至上、收视率至上的今天,北京卫视作为首都台,显然不能盲从地推崇娱乐节目。高品位的大家风范与高普及的大众文化,多年来一直是一对矛盾体。如何将这二者有机结合在一起?我们一直在探索这个问题。《这里是北京》正是在���样的大环境下与北京电视台一起成长着、变化着,在这个过程中,有很多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也有一些教训值得我们思考。因此可以说,《这里是北京》不仅是一档深受广大电视观众喜爱的节目,同时也是业内值得关注和研究的一个案例。
除了变化之外,这次再度为《这里是北京》作序的第二个原因,是为了祝贺他们,在第四册图书出版之际,栏目也迎来了改版之后的四岁生日。
从2004年10月到2008年10月,整整四年的时间。四年,对于一档电视栏目来说,尚属年轻。但是他们赶上了一个特殊的时期--2008年北京奥运会,这个特殊的时期,是机遇,也是挑战。随着北京文化的迅速升温,同类节目层出不穷。能否保持领跑者的位置和姿态,抑或是被同类节目的大潮所淹没。 《这里是北京》栏目的主创人员们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做到了保持优势。正因为如此,北京卫视这个汇集北京电视台精英栏目的平台,为他们留出了一席之地。
奥运会到来之前,人们关注北京,因此《这里是北京》栏目以及北京卫视的其他文化节目,成为人们*快、*便捷的了解北京的途径。然而随着后奥运时代的到来,会有越来越多全国各地甚至世界各地的朋友来到北京,驻足北京。浮光掠影式的文化理解,已经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因此在未来的时间里,《这里是北京》将和北京卫视的其他节目一起,对中国文化、北京文化,做更深入的探索,寻找更独特的视角,开拓更新鲜的表现方式,同时,也要保持*通俗的表达方式,以赢得更广阔的受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