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参加工作以来,粗略估算,应该上过不少于8000堂语文课。很多课如雁过无痕,了无踪迹,但有些课时隔多年依然记忆犹新。初中语文课,到底应该如何上?也曾思考过这个问题,不过是一闪而过,又继续投入到繁重的教学工作中去了。 2015年秋,我到中山大学封闭学习,龚雄飞老师的一句话让我豁然开朗:“教学是一个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是啊,教学本该如此,为什么要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呢?学生有什么问题,帮他们解决就是了。问题解决了,教学目标也就完成了,老师要做的不过是让解决问题的过程变得有趣、快乐,乃至于有点诗意而已。 想通这个问题后,再次走上讲台的感觉截然不同,很多课都上得不错。2017年开通了教学公众号“宏文馆”,每次课后,会写写教学手记,总结经验,反思不足。从2016年开始,每年都会承担一些指导青年教师和实习生的任务。他们经常听我上课,每次听课都会帮我录音或者录像,这期间留下了大量的听课笔记、教学录像和课堂实录。课后,我们也会一起探讨教学得失,所谓教学相长,我们都在进步。 2018年初夏,应方毅宁老师之邀,为参加广东省中小学“百千万人才培养工程”的学员做了一场名为“初中语文课堂结构艺术”的讲座。在准备讲座的过程中,我系统地梳理了这些年积累的课例,发现同样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课堂结构,会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在此基础上,我进行了“初中语文课堂结构”的课题研究,发现自认为成功的课例大致可以分为“对比式”“插入式”“层进式”“质疑式”“板块式”五种课堂结构模式,这五种模式相对**有趣。后来指导青年教师时,我把这些体会和他们分享,他们在教学实践中发现也的确如此。 2018年秋,学校举办了一次“解课”活动。“解课”要求青年教师赛课,骨干教师解析他们的课堂。我指导的青年教师张雪梅、孙萍慧、向仔均、邓惠林、王艳芳参加了赛课。我从课堂结构的角度,针对他们的课,做了“有效把控教学节奏,营造良好课堂氛围”的主题发言,用五组关键词来解析他们的课堂。 首先是“疏”与“密”的关系。所谓“疏可跑马,密不透风”,次要目标,一笔带过,是“疏”;**目标,采用各种手段反复强调,是“密”。其次是“张”与“弛”的关系,一张一弛,文武之道。学生上课不可能自始至终精神高度集中,应当给予学生适当的放松时间。第三是“动”与“静”的关系,动是讨论,静是思考。第四是“收”与“放”的关系,简单的内容,放手教给学生,重要的内容,老师要及时参与,要放得开,收得回。*后一组关键词是“出”与“入”,不仅要入乎其内,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和风格,还要出乎其外,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看法。在教学中提高课堂效率是永恒的课题,教学过程中注重上课节奏,处理好课堂结构的疏密、张弛、动静、收放、出入之间的关系,是实现**课堂的重要途径。 善于把控课堂教学的节奏,是我课堂教学的重要特点。这一切都源于我的爱好——戏曲艺术。曾在上海听过京剧名家夏慧华老师说戏,夏老师告诉她的学生,大多数折子戏都是三刻钟,演员要在这三刻钟内抓住观众,一定要把握好演��的节奏。如果把上课看成一门艺术,四十五分钟也就是三刻钟。艺术都是相通的,所以我在教学中,特别注意上课的节奏,如何导入,如何设疑,如何激趣,如何总结,一如演员在舞台上的亮相,展示绝活,吸引观众。因此,我的课堂教学带有鲜明的戏曲印记。 正如**的演员都拥有自己的代表剧目一样,回顾我的课堂,其实也有很多体现个人教学风格的课例,值得我总结提炼。于是,我重新梳理这些课例,回顾当时备课思路,总结课堂得失,基本以时间顺序,仿照沈复《浮生六记》的体例,汇集成了这本教学散文集——《那些年上过的语文课》。 本书分为十八记,**记到第九记主要记录个人风格明显的课例,第十记和第十一记是根据工作笔记整理的课堂花絮,第十二记到第十七记是根据我的课例提炼出来的几种**课堂模式,包括“对比式课堂结构模式”“插入式课堂结构模式”“层进式课堂结构模式”“质疑式课堂结构模式”“板块式课堂结构模式”以及“长文短教模式”,第十八记是山村支教笔记。 所选课例由三类构成:一类是竞赛课和公开课,如《戏曲大舞台》《标点符号的故事》《朗读者》等,这类课多半有上课录像和教学设计;第二类是我指导实习生和青年教师时所上的示范课,如《雨的四季》《秋天的故事》《驿路梨花》《唐诗二首》《**的生命》《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太空一日》等,这些课都有他们整理的教学实录和听课笔记;第三类是一些常规课的心得体会,如《咏雪》《金色花》《走一步,再走一步》等,这类课留有上课的小结和反思。每一篇教学手记后面都附上了教学实录或教学设计,每一记的*后都有三位学生的听课感受,另外还精选了两张上课照片,尽可能地还原当时上课的场景。 《那些年上过的语文课》是我这几年上课风格的总结和提炼,尽管这些课例绝大多数****,但提供了一些备课的思路和做法,展示了一些上课的方式和技巧。语文课不仅要传授知识,它还应该是有趣流畅,开放综合的。上出一堂精彩**的语文课,是每一位语文老师共同的追求。本书不仅是个人教学随笔,也是一本教学案例汇编,希望对初上讲台的老师有所启发。 本书所选的教学实录均由我的学生记录整理,这几年随我听课、帮我整理教学实录、提出宝贵意见的青年教师和学生主要有:孙萍慧、邓惠林、张雪梅、向仔均、王艳芳、李婧、林清惠、杨颖贤、金辉、刘海琦、曾萍萍、何运、张大千、杨健、罗家和等人。他们整理的教学实录是我写作此书的**手素材,所以要特别感谢他们。《那些年上过的语文课》能够顺利完成,也离不开学校各位领导和师友的帮助与支持,因为人数众多,就不一一具名感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