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89年到2002年,国际信息学奥林匹克14年赛事的健康发展得益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为这项赛事所做的准确定位:通过竞赛形式对有才华的青少年起到激励作用,促其能力得以发展;让青少年彼此建立联系,推动经验交流,给学校这一类课程增加活力;建立起教育工作者与专家档次上的国际联系,推进学���思想交流。概括起来说就是:启迪思路,激励英才,发展学科,促进交流。
学科奥林匹克是智力与能力的竞赛,注重考查全面素质与创新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讲,信息学奥林匹克活动是素质教育的一个大课堂。在我国,每年**集训队都要将“怎样做人,怎样做事,怎样求知和怎样健体”的指导思想纳入培训计划。14年来中国队共派出参赛选手55人次,累计获**29块、银牌15块、铜牌11块,届届名列前茅。取得如此令人骄傲的成绩,正是因为坚持了全面素质教育的指导思想,把造就高素质、有创造精神的人才作为活动的定位目标。
回顾14年赛事可以看出,参加高手云集的这种世界大赛是有相当难度的:**,没有大纲,赛题范围没有界定,谁也无法去猜测每年的主办国会出什么类型的难题;第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发展很快,层出不穷的新思路和新成果会反映到试题中来;第三.所要解决的试题往往涉及图论、组合数学、人工智能等大学开设的课程知识;第四,比较短的给定解题时间与刁难的测试数据让选手必须拿出高超和精巧的解法,无论在时间上还是空间上都是优化的解法才能取得高分。有许多赛题没有固定的现成的解法,选手要在比赛现场凭借实力,理出思路,构建数学模型,写出算法,编出程序,运行并验证整个构思是否正确,出解的时间是否能达到题目的要求,等等。可以看出,在这一过程中*重要的是创造能力。我们为激发创新精神,培养创造能力,需要树立新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方法,还要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学用电脑,在使用中帮助开发人脑,这可能是信息学奥林匹克活动的*重要的一个特点。我认为在这项活动中应该培养学生的四种能力,即自学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上网获取知识并能区分有用知识和无用知识的能力。这样做的结果使许多选手不但有能力在世界赛场上拿**,也有能力在学校的学习中名列前茅。
信息学奥林匹克10余年涌现出一大批出类拔萃的计算机后备人才,在他们的带动下,我国的青少年在普及计算机的大潮中阔步前进,取得了可喜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