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起死与采薇:《故事新编》中的古与今(六点评论)
QQ咨询:
有路璐璐:

起死与采薇:《故事新编》中的古与今(六点评论)

  • 出版日期:2023年05月01日
  • 页数:96
  • 定价:¥58.00
有路网官方销售当前缺货!我们给您推荐以下入驻店铺购买:
* 特别说明:入驻店铺图书非有路网直接销售,具体问题请您联系店主。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 云南省
    昆明市
    正版二手旧书,购买多本多仓库发货,多本可优惠
    流年
    购买咨询请联系我  15758542161
    ¥29.30
    8
    99.93分 / 1004笔
    2024-04-17
  •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暂无新书出售信息!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鲁迅糅合神话、传说、历史故事并对其进行重构,撰写了八篇短篇小说(包括《补天》《奔月》《铸剑》《理水》《采薇》《出关》《非攻》《起死》),合之为《故事新编》。 《起死与采薇》通过对鲁迅小说集《故事新编》的细读,联系各篇创作过程中的历史背景,对鲁迅糅合今事改写古事、以今释古或以古喻今的意旨进行了勾沉索隐式挖掘。本书抽丝剥茧,发掘鲁迅文本中的微言,以《起死》始,以《采薇》终,一首一尾串起《故事新编》的文化传统反思和知识分子批判的双重主题。 鲁迅在这些短篇小说中关注的重要议题也是同时代知识分子所共同关心的,本书为进一步深入了解近代中国文化界所面对的关切提供了独特的视角。
    文章节选
    夷齐之死与王国维自沉
    (节选,注释从略) 《采薇》是一篇有不少晦涩之处的小说,比如开头对于“养老堂”的描写,比如伯夷叔齐对于周武王“归马于华山之阳”和华山大王小穷奇的惧怕,比如夷齐死后关于“立碑”的纷争议论,比如小丙君对于夷齐“通体都是矛盾”的批评,这些不见于历史上关于夷齐事迹的各种记载,但是又不能说和夷齐故事毫不相关,它们为何出现在小说中,又是什么触发了鲁迅的创作构思?按照《补天》塑造“古衣冠的小丈夫”的前例,可以理解这些小说内容应该和写作当时的现实语境有关。那么,可能激发鲁迅构思“养老堂”“立碑”种种细节的现实事件会是怎样的?循着这���思路,《采薇》中奉行“坚守主义”的伯夷叔齐形象背后,渐渐浮现出另外一个现代人物的面貌,这个人就是王国维。 将王国维与《采薇》中的伯夷叔齐联系起来,不仅因为他们都有“不食周粟”的“坚守主义”,更因为王国维有着浓重的夷齐情结,而王国维自沉后,时人也多以“不降其志、不辱其身”的夷齐视之。
    王国维长于诗词,个人情志的抒发往往见诸笔端,间或透露出执着的夷齐情结。一位“爱画兼爱竹”的某君请为其竹刻小像题诗,王国维就以“江南有君子,人在夷惠间”(《题某君竹刻小像》,1918)之句题赠。同年在《百字令•戊午题孙隘庵南窗寄傲图》中,王国维再次历数屈原、陶潜、伯夷叔齐和废帝山阳公刘协这些“寂寥千载”的“伤心人物”:“楚灵均后,数柴桑、伤心人物。招屈亭前千古水,流向浔阳百折。夷叔西陵,山阳下国,此恨那堪说。寂寥千载,有人同此伊郁。”
    阅览当年写给王国维的挽联,除了遗老群体往往比之以自投汨罗江的屈灵均,也有不少人以“不降不辱”的夷齐相类。比如,“报国忠贞拌一死,顽廉立懦圣之清”,王季烈以孟子褒扬夷齐的顽廉立懦来赞颂王国维之“忠贞”;“茫茫东海无鳣鲔,采采西山有蕨薇。……辱身降志吾何敢,青史他年论是非”,钟广生则从孔子肯定夷齐的“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之角度比拟王国维。如果说这两人都属于清遗民群体,如此立论顺理成章,那么与民国学人多有往还的旧书商陈济川、日本学人小川琢治、时任清华国学院导师的梁启超,各人立场见解各异,却也齐齐比王国维以夷齐: 独往独来不降不辱,至情至性可泣可歌。(陈济川)
    齐邑犹存王蠋节,首阳长见伯夷仁。(小川琢治)
    孔子说:“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伯夷叔齐欤!”宁可不生活,不肯降辱;本可不死,只因既不能屈服社会,亦不能屈服于社会,所以终究要自杀。伯夷叔齐的志气,就是王静安先生的志气!(梁启超《王静安先生墓前悼辞》) 此外,对王国维推崇备至的陈寅恪,在挽词中也有“生逢尧舜成何世,去做夷齐各自天”的句子。
    自然,王国维有夷齐情结、时人以夷齐相比,这些并不能说明鲁迅《采薇》中的夷齐一定跟王国维相关,然而,当引入王国维自沉的民国史背景,小说《采薇》中诸如“养老堂”“华山大王小穷奇”“首阳村等高人小丙君”“放马于华山之阳”“立碑纠纷”“谣言毁谤”等等,这些与历史上伯夷故事有所疏离、显得晦涩难懂的名目与情节,转而变得容易理解,令人有豁然开朗之感了。
    鲁迅创作《采薇》的时候想到了王国维吗?是王国维的自沉刺激了鲁迅构思夷齐形象,还是鲁迅构思夷齐形象的时候联想到了王国维?二者的关系是以今释古还是以古喻今?要解决这些疑问,就必须细读小说、考究历史了。
    查看全部>>
    目录
    关于《序言》的序言 1.多重起源 2.初的原点 3.“油滑”与“速写” 一、《故事新编》中的“新神话” 1.神话与“人之历史” 2.“神格”与德国浪漫主义“新神话” 3.鲁迅与姉崎正治 二、《故事新编》与顾颉刚、胡适的潜在对话 1.公仇非私怨 2.在疑古思潮与民族凝聚力之间 3.诸子学、古史研究与中国传统思想批判 4.“王道”“天命”的历史批判和现实讽喻 三、《起死》与道家批判 1.从小说中的道士与道家说起 2.《起死》的叙事渊源 3.“恶境头” 4.“吃教” 5.不成仙,反见鬼 四、《采薇》与知识分子批判 1.夷齐之死与王国维自沉 2.《采薇》中的民国史 3.为何是梁启超? 4.鲁迅的儒家个人主义批判与现代知识分子问题 引用文献
    暂无商品评价信息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