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
精彩导读
鲁滨逊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他为什么执意想去航海呢?他的**次海上航行,又有什么事情在迎接他,好运还是厄运?
我于1632年出生在约克市一个**社会的家庭。父亲移居英国,经商发家后就收了生意,在约克市定居,并在那娶了我母亲。母亲娘家姓鲁滨逊,是当地有**望族,因而给我取名叫鲁滨逊·克��伊茨内,而我的朋友们都喜欢叫我克罗索。
我有两个哥哥,大哥在与西班牙人作战时阵亡了。至于二哥的下落,我至今一无所知,就像我父母对我后来的境况也全然不知一样。我是家里的小儿子,父母亲没让我学谋生的手艺,因此我从小只是喜欢胡思乱想,一心想出洋远游。当时,我父亲年事已高,但他还是让我受了相当不错教育,他本想要我将来学法律,但我对一切都没有兴趣,只是想航海。
我完全不顾父愿,也全然不听母亲的恳求和朋友们的劝阻。我的这种天性似乎注定了我未来不幸的命运。
我父亲头脑聪明,为人谨慎。他预见到我的航海想法必然会给我带来不幸,就时常开导我并给我不少有益的忠告。**早晨,他问我,除了为满足我自己漫游四海的癖好外,究竟有什么理由要离弃父母,背井离乡呢?在家乡,我可以经引荐再加上自己勤奋努力,将来完全可以发家致富,过上安逸快乐的日子。他对我说,一般出海冒险的人,不是穷得身无分文,就是妄想暴富,而我的地位正好介于两者之间,即一般所说的中间地位。从他长期的经验判断,这是世界上*好的**,这种中间地位也*能使人幸福。他们既不必像下层大众人事艰苦的体力劳动而生活依旧无着,也不会像那些上层人物因骄奢淫逸、野心勃勃和相互倾轧而弄得心力交瘁。明智的人也证明,中间**的人能获得真正的幸福。《圣经》中的智者也曾祈祷:“使我既不贫穷,也不富裕。”他提醒我,只要用心观察,就会发现上层社会和下层社会的人都多灾多难,唯中间**灾祸*少。中间**的生活,不会像上层社会和下层社会的人那样盛衰荣辱、瞬息万变,也不会像穷人那样因终日操劳、缺吃少穿而搞得憔悴不堪。所以他们可享尽人间的幸福和安乐。他们既不必为每日生计劳作,或为窘境所迫,以至伤身烦神,也不会因炉火攻心,或利欲熏心而狂躁不安。中间**的人可以平静地度过一生,尽情地体味人生的甜美,没有任何艰难困苦。他们感到幸福,并随着时日的过去,越来越深刻地体会到这种幸福。 书一直是人类的朋友--不过,这位朋友与我们每个人的交情都不大一样。也许是泛泛之交,或者是心心相惜的难求知音。这其中的原因就太多了,正所谓书海无涯,许多人往往望洋兴叹。时至**,我个人对书的认识也不外乎“书非借不能读”之类的。
不过,一说到读书,我就很容易想起我的童年。
童年时代,没有什么书可读--我经历过完完整整的十年“文革”--那个时候根本无暇顾及学习,更不用说读什么中外名著了。好不容易“文革”结束了,才意识到这事儿的重要性,于是乎马上开始恶补,其内容却是*为简单、*为普通的基本文化知识。上了大学,才真正意识到了知识海洋的宽广、博大、精深,于是乎便如饥似渴地读起书来。什么书都读,什么书都看,什么书都买--买不起的就抄!由于时间紧迫,对于我所读的、所看的、所买的、所抄的所有的书都来不及进行深入的思考,落得个“博闻强记属**”的称号,却没有从这些书中感悟出什么。这固然遗憾,但总算把该读的历史书基本上都读过了。
说实话,大家能够认识我这么个其貌不扬的人,也多亏我当初一直坚持不懈地读书。正因为如此,我才真正地感觉到读书的重要。
说到读书的重要,我觉得,这古今中外的名人对此的论述,**我说得精彩多了。
比如在一千年前的中国,有位叫做赵恒的皇帝,曾经写过一首名为《励学篇》的诗,诗中说到了读书的益处:“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居不用架高楼,书中自有黄金屋;娶妾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男儿欲遂平生志,五经勤向窗前读。”这话虽然俗了点,但却是大实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