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现代科学技术概论
QQ咨询:
有路璐璐:

现代科学技术概论

  • 作者:汤晓华 王昶明 刘斌 张力
  •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302184355
  • 出版日期:2008年01月01日
  • 页数:316
  • 定价:¥36.00
  • 猜你也喜欢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现代科学技术概论》以人类进入现代文明的时间延续为纵轴,以现代工业技术发展的重要历史性事件和关键性、代表性人物为节点,描述现代工业技术发展历程,介绍科学技术发展简史,即人类进入文明时代以来的重大科技发明对现代文明的贡献及其发生的历史背景,并介绍支撑现代T业技术的关键手段及其发展历程,在此基础上阐明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进步之间的相互促进作用,以及构建和谐社会的意义。
    《现代科学技术概论》共5章,主要内容包括科学技术发展简史、现代科学技术、工程技术基础、先进制造技术以及科学技术与人文社科。
    《现代科学技术概论》旨在提高高等院校大学生的科学技术素养,可供人文社科类专业的本科学生使用,也可供其他有志拓展自身知识范围和构建复合性知识结构的读者参考。
    文章节选
    本书为非工科本科学生拓展知识面以及为培养复合性应用型人才而谋篇。力求以清晰、简洁的科学技术发展史脉络为线索,以工业技术发展历程为载体,向非工科学生介绍科学技术发展简史,即人类进入文明时代以来的重大科技发明对现代文明的贡献及其发生的历史背景,并介绍支撑现代工业技术的关键手段及其发展历程,在此基础上阐明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进步之间的相互促进作用,以及构建和谐社会的意义。
    本书共分5章,融知识性、科普性、学术性、理论性为一体,文笔流畅,表述清晰。内容包括科学技术发展简史、现代科学技术、工程技术基础、先进制造技术以及科学技术与人文社科。本书的写作特点是以人类进入现代文明的时间延续为纵轴,以现代工业技术发展的重要历史性事件和关键性、代表性人物为节点,描述现代工业技术发展历程。本书着重培养非工科本科学生对现代工业技术发展历程的知识构架,为培养复合性、应用型、具备创新意识的人才的知识构架奠定基础。
    本书为北京市高等教育精品教材立项项目,是本科生基础平台课教材,可作为高等学校提高大学生科学技术素养的教材,可供非工科本科学生使用,也可供其他有志拓展自身知识范围和构建复合性知识结构的读者参考。
    本书由北京工商大学张力教授主编。张力编写绪论、3.3节、4.8节和第5章;汤晓华编写1.1~1.3节、4.4~4.6节;王昶明编写2.1节、2.4节、2.6~2.7节、3.4~3.5节;刘斌编写1.4~1.5节、2.2~2.3节、2.5节、3.1~3.2节;赵罘编写3.6~3.7节、4.1~4.3节和4.7节。
    由于编者水平有限,书中难免有不当之处,敬请读者不吝赐教,我们将表示真诚的感谢。
    目录
    1 科学技术发展简史
    1.1 近代自然科学的初步发展
    1.1.1 科学革命的突破
    1.1.2 经典力学的奠基
    1.1.3 近代科学的**次大综合
    1.1.4 其他学科的初步发展
    1.1.5 近代科学方法
    1.2 **次产业技术革命概述
    1.2.1 英国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
    1.2.2 法国的产业革命和科学的兴衰
    1.3 近代自然科学的全面发展
    1.3.1 天地演化的研究
    1.3.2 物理学的进展
    1.3.3 化学上的成就
    1.3.4 生物学的飞跃
    1.4 第二次产业技术革命概述
    1.4.1 第二次产业技术革命的历史背景
    1.4.2 第二次产业技术革命的科学理论基础
    1.4.3 第二次技术革命的内容
    1.4.4 第二次产业革命
    1.4.5 第二次产业技术革命引发的社会变革
    1.5 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趋势
    1.5.1 科学发展向纵深化发展
    1.5.2 科学发展速度越来越快
    1.5.3 科学发展综合化
    1.5.4 科学发展社会化
    1.5.5 科学交流国际化
    习题

    2 现代科学技术
    2.1 生物技术
    2.1.1 细胞工程
    2.1.2 微生物发酵工程
    2.1.3 酶工程及其发展
    2.1.4 基因工程
    2.1.5 蛋白质工程
    2.2 微电子技术与计算机技术
    2.2.1 微电子技术
    2.2.2 计算机技术
    2.3 现代信息技术
    2.3.1 现代信息技术的理论基础--信息论
    2.3.2 信息技术
    2.4 新能源技术
    2.4.1 能源的历史变迁及作用
    2.4.2 地球上的能源
    2.4.3 当代新能源技术
    2.5 海洋与空间技术
    2.5.1 海洋技术
    2.5.2 空间技术
    2.6 激光技术
    2.6.1 激光的发展
    2.6.2 激光的特性
    2.6.3 激光产生的原理
    2.6.4 激光器
    2.6.5 激光技术应用
    2.7 环境科学
    2.7.1 环境概念
    2.7.2 环境问题
    2.7.3 水质污染及其治理
    2.7.4 大气污染及其治理
    2.7.5 土壤污染及其**
    2.7.6 其他污染
    2.7.7 环境科学的未来
    习题

    3 工程技术基础
    3.1 工程图学基础
    3.1.1 制图基本规定
    3.1.2 投影方法与立体三视图
    3.1.3 组合体
    3.1.4 图样画法
    3.1.5 零件图
    3.1.6 装配图
    3.2 计算机绘图概论
    3.2.1 AutoCAD简介
    3.2.2 AutoCAD二维绘图及编辑命令
    3.3 工程力学基础
    3.3.1 静力学基础
    3.3.2 材料力学基础
    3.4 工程材料概述
    3.4.1 金属材料
    3.4.2 陶瓷材料
    3.4.3 高分子材料
    3.4.4 复合材料
    3.5 新材料技术与应用
    3.5.1 材料与人类文明
    3.5.2 新材料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3.5.3 现代新材料技术
    3.6 机械设计基础
    3.6.1 概述
    3.6.2 平面连杆机构
    3.6.3 凸轮机构
    3.6.4 间歇运动机构
    3.6.5 连接
    3.6.6 挠性传动
    3.6.7 啮合传动
    3.6.8 轴承
    3.7 现代机械设计方法概述
    3.7.1 现代设计方法概述
    3.7.2 优化设计
    3.7.3 仿真与虚拟设计技术
    3.7.4 并行设计方法
    习题

    4 先进制造技术
    4.1 先进制造技术概述
    4.1.1 制造业的发展与挑战
    4.1.2 先进制造技术的提出和进展
    4.1.3 先进制造技术的内涵和体系结构
    4.2 数控技术
    4.2.1 数控技术的基本概念
    4.2.2 数控系统组成
    4.2.3 数控机床的分类
    4.2.4 数控机床的特点
    4.3 CAD/CAPP/CAM
    4.3.1 CAD/CAM技术发展历史
    4.3.2 CAD/CAM技术发展展望
    4.3.3 CAD/CAM系统的一般结构
    4.3.4 计算机辅助工艺过程设计(CAPP)
    4.4 柔性制造系统
    4.4.1 直接数字控制与柔性制造
    4.4.2 柔性制造系统的功能与应用效果
    4.4.3 柔性制造系统的组成
    4.4.4 柔性制造系统的类型与应用
    4.5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
    4.5.1 两种CIMS的定义
    4.5.2 计算机集成制造与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
    4.5.3 CIMS技术的几个主要组成部分
    4.5.4 现代集成制造系统
    4.6 快速原型制造技术
    4.6.1 快速原型技术的概念
    4.6.2 快速原型制造工艺
    4.6.3 快速原型技术的特点及其应用
    4.7 先进制造方式与管理模式
    4.7.1 并行工程(CE)
    4.7.2 精益生产(LP)
    4.7.3 敏捷制造
    4.7.4 智能制造系统
    4.8 绿色制造
    4.8.1 绿色产品的概念及特点
    4.8.2 绿色制造
    习题

    5 科学技术与人文社科
    5.1 科学技术与科教兴国
    5.1.1 科学技术的重要性
    5.1.2 科学技术与科教兴国的提出
    5.1.3 科学技术与科教兴国的相互促进
    5.1.4 总结科学技术与科教兴国关系
    5.2 科学技术与可持续发展
    5.2.1 科学技术与可持续发展问题的产生背景
    5.2.2 科学技术对可持续发展的促进作用
    5.2.3 可持续发展指导科学技术的发展
    5.2.4 科学技术与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深入探索
    5.2.5 我国科学技术与可持续发展的状况
    5.2.6 科学技术与可持续发展总结
    5.3 科学技术与人文社会科学
    5.3.1 科学技术与人文社会科学历史
    5.3.2 科学文化与人文社会科学的实质及特征
    5.3.3 科学技术与人文社会科学的融合及其动力、阻力
    5.3.4 发挥科学技术与人文社会科学的相互促进作用
    5.3.5 科学技术与人文社会科学的统
    习题
    参考文献
    ……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