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 黑胡子冲的夜 一、 又是个丫头 1904年10月12日 (农历九月初四),湖南省临澧县 黑胡子冲漆黑的夜幕被女婴清亮的啼哭声震得微微颤动, 逡巡着向西方飘移而去。孱弱而凉爽的晨曦小心地洇散开 来,缓慢地稀释着夜的浓黑,渐渐显影出南国晚秋时节空 净朗润、层次分明的青碧山水和黄绿相交的田野,山水间 缭绕着几分清新、成熟和喜悦的气息。但是,传出婴儿啼 哭声的蒋家深宅大院,却从候产的期冀、兴奋与生产的喧 嚣、杂乱中猛然惊醒。女婴的长辈们在松了一口气的同时 也失望地叹了一口长气:又是一个女婴。这个女婴有过一 个姐姐,不过已在三年前夭折了。好似一锅沸水扔进个冰 坨,全家陷于沉寂,笼罩在一片失望的阴云之中。女婴被 取名为 “冰之”,大概正是这个家族此时心情的写照。可 是有谁想到,多少年后,他们和他们努力维持的蒋家大院 早已湮没无闻的时候,这个当时让他们认为无法承继香 火,不能光宗耀祖,因而大失所望的女婴,却成了中国现002 代文学史上充满传奇色彩的作家。她就是丁玲。正是她, 才使健忘的时间刻录下了他们这一声叹息,才让厌旧的后 人知道在一个叫黑胡子冲的小地方,竟有过一支曾煊赫一 时、直到20世纪初才濒于没落的蒋氏宗族。 丁玲出生时,她的父亲蒋保黔尚在日本留学。他听说 妻子又生了一个女孩,很不开心。蒋保黔从日本回到湖南 老家后,大部分时间都是到处游逛或与一群狐朋狗友吃酒 抽大烟,很少花时间逗小丁玲玩。这个新生的女婴长得十 分可爱,胖胖的,脸圆得像只苹果,两只大眼睛黑黝黝, 闪闪发亮,嘴小小的,嘟嘟着。她还十分聪明,比如大人 教给她一些手势,她一学就会。可是对这些,做父亲的却 好像视而不见。 族里人见蒋保黔是个 “没出息”的人,也就不把他这 一房当回事,当然更不会把小丁玲当回事,倒是家里的仆 佣下人们给了她不少关怀和照顾。在这种缺乏爱的环境 中,母亲余曼贞的爱便成了她**的 “营养”;在这种势 利的环境中,她不得不学得十分乖巧懂事,变得非常敏 感;在这种受歧视的环境中,一颗叛逆的种子落在了她的 心田,养成了她既能够承受不公又能够向不公挑战的坚忍 独立的个性。有一次,余曼贞抱着她,忽然想到了身世中 一些不如意的事,不禁哭了起来。这时小丁玲好像明白了 似的,对余曼贞说: “妈妈不要哭。我长大了用心读书, 做大官,挣好多钱,让你可以想买什么就买什么。我还要003 帮你做花衣,请人伺候你,不要你做一点事,好不好? 你 现在就教我读诗吧!” 正是由于懂事,丁玲在很小的时候就成了家里的一个 “有用”的人。蒋保黔重病在身、辗转病榻期间,按当地 习俗,余曼贞既不能出门做客,又不能在家待客,只好让 三岁多的小丁玲由用人陪着应付门面。有一次丁玲的七爷 爷做寿,余曼贞就让家里的老女用幺妈带着丁玲代表这一 房去拜寿,小丁玲在那里一住就是一星期。小丁玲跟在那 些叔叔大伯后面,像模像样地行礼如仪,真被当成个大 人了。 这个一生下来即受到冷遇并在小小年纪就被压上生活 重担的小丫头,过早地进入了成人社会,过早地尝到了人 世的辛酸,这些都直接促成了她性格的早熟,给了她独身 闯荡世界的*原始的勇气。 二、 没落的家庭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正像这个女婴出生时的那 个黎明前的黑夜。 随着工业革命的完成,西方的英、法等国因采用先进 技术逐渐强大起来,并迅速向外扩张。素有 “物华天宝、 人杰地灵”之称的中华大地便成了帝国主义列强觊觎的绝004 佳目标。而抱残守缺的清王朝又日益腐朽没落,不堪一 击。在这种形势下,外有帝国主义列强的坚船利炮摧毁了 它紧闭的大门,内有风起云涌的反清反封建斗争动摇了它 的根基,清政权风雨飘摇,封建统治难以为继,整个中国 社会呈现出一派大厦将倾的颓势和民生凋敝的景象。 位于湖南省临澧县的黑胡子冲虽然偏远,却也无法怡 然自处,在整个社会的动荡中上下颠簸着,虽然思想文化 上仍是一潭死水,但经济上已出现了衰败的症候。 临澧县古称安福县,因与江西一县重名,民国后根据 其地理位置变更为现在的名称。 湘西北远没有吴越江南一带富饶,却独得一片明山秀 水,别有一番风土人情。临澧县在仍保留着神秘色彩和悠 远情调的湘沅之地,也可算得是一颗明珠了。黑胡子冲则 更是一块群山环抱的风水**。秀润叠翠的武陵山余脉逶 迤伸展,像一道纡徐流畅的屈曲山墙,让人看不到太阳落 山的地方。婉转如歌的澧水炫耀着粼粼闪光、淙淙铮铮的 金嗓子,用旭日的光芒谱成一曲多情的湘西小调,缭绕着 掩映在橘林和竹林中的每一座院落与每一间屋顶。其中* 气派的就是蒋家大院。当时曾流传 “全国有七个半大地 主”的说法,而地远域偏的蒋家居然就是那 “半个”。甚 至更有传说,蒋家本姓李,是推翻明朝、建立大顺政权的 农民起义**李自成的后代。有说李自成兵败湖北九宫山 后,隐姓埋名在湘西石门县的夹山灵泉寺出家。这大概是005 因为蒋家收藏有不知如何搜购得来的李自成遗物,还有就 是因为蒋家似乎是一夜间暴富起来的,简直有钱得不像 话,像发掘了什么藏宝洞一般匪夷所思。其实,蒋家并非 这样来历不明,其族谱修自北宋,上溯到西周的伯禽,历 史名人苏轼、文天祥等都曾为之写序作跋。蒋家世代簪 缨,到了这个家族的第八十九世,即丁玲的祖父,也还任 过贵州的制台。传说蒋家门前有一块 “下马石”,过往官 员文官落轿,武官下马,谁也不敢怠慢,足见蒋氏曾有过 的灼人威势。但到19世纪末,蒋氏虽富甲一方,也只不 过是 “半个”大地主而已,这大概不是修撰族谱的蒋氏远 祖 “握笔而俟”的吧。 但就是这 “半个”,到20世纪初时也成了 “雕梁玉砌 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高墙深院包围的不再是人丁兴旺, 二百多间房屋大半空着;朱门青路出入的不再是财富权 势,门漆路石早已斑驳塌陷;花径亭榭萦回的不再是书香 悠情,象牙宝石镶嵌的戏台成了野草、老鼠的乐园。在这 只大虫死而未僵的空壳中,到处弥漫着破落、萧索的气 味,让人窒息。丁玲在 《我的生平与创作》中写道: 我的家庭是世代为官的豪门望族。这个家庭 里充满了中国古典小说 《红楼梦》 《儒林外史》 中描写的各种人物,实际上是整个没落的封建社 会的缩影,充满了惊心动魄的矛盾故事。这个大006 家族中的一部分逐渐没落垮台,贫穷潦倒。 丁玲的祖父和大伯死得较早。一门妇孺在宗族内部的 财产争夺战中显然处于劣势。身为这一房顶梁柱的二伯父 无奈之中立志读书,到外面挣取功名。但这也引起了家族 中一些人的恐惧。有人就在二伯父要带进考场的食物里放 了巴豆。二伯父识破了这一切,心寒之下,离家远行,* 后在遥远的北方海参崴削发为僧。她的叔叔也看透了这个 外表和睦却内藏倾轧的大家庭的虚伪面目,愤而上山,做 了土匪,昼伏夜出,干些藏枪剪径的勾当。只有她的父亲 惨淡地延续着一脉微弱的书香。 三、 传说中的父亲 丁玲对父亲的印象稀薄而不真实。在丁玲三岁半时, 她的父亲便已撒手人寰,因此丁玲知道的所有关于父亲的 故事几乎全部来自传说。幼年丧父对任何人来说都是锥心 之痛,而在父权社会,就更成了人生的**次重大挫折。 失去依傍的孤儿寡妇立刻成了汪洋中的一只小船,不得不 在惊涛骇浪中苦苦挣扎。在这一点上,丁玲和她的父亲倒 有着类似的命运,她的祖父去世时,她的父亲只有三岁。 丁玲的父亲蒋保黔,字浴岚,虽三岁丧父,但因为上007 有母亲、兄长,家世还未大衰落,所以还能过上衣食无忧 的生活。蒋保黔颇得几分祖先遗风,少年聪慧,十几岁便 考中了秀才。但因为很小就被关在书房里读书,缺乏亲人 的照料,只与严厉的老师朝夕相处,这使他从身体到精神 都十分脆弱。后来受维新思潮的影响,同时也想摆脱这个 没有多少温暖却到处是陷阱的大家族,找一个可以痛痛快 快呼吸的地方,学一些真正能济世救国的本领,蒋保黔与 内弟结伴东渡日本学习法律,接受了一些西方文化。独在 异乡为异客,天生孤独而懦弱的他忍受不了寂寞羁旅之 苦,一年后因肺病发作,又退回到蒋家大院的围墙里,回 到了原来的轨道上,在旧的行为惯性作用下心安理得或无 可奈何地滑落、沉沦。在蒋保黔身上矛盾地交织着封建时 代纨绔子弟和维新时期新派人物不同的性格特征:既不务 正业、挥金如土、放荡不羁,又思想开明、意志薄弱、说 多做少。 蒋保黔虽然是官僚后裔、富家子弟、秀才出身,但他 对同**的人却没有什么兴趣,也找不到共同语言,反倒 喜欢和下人们厮混在一起,抽烟、喝酒、聊天,做些兴之 所至、轻松容易的事,像一个地道的田舍翁,过着平静而 舒适的生活。他的慷慨大方,也招来了一大帮打秋风、吃 白食的人,这些人怂恿他大肆挥霍,结果把一个殷实富足 的家败落得七零八落。丁玲耳朵里听来的父亲就是一个潇 洒的 “败家子”形象。他依赖于封建大家庭的衣食供养,008 但精神上又常常离经叛道。他要妻子放足,在全家引起一 场 “地震”,他也常常站在弱小的妻子一边,与封建大家族 抗争。他偶尔也向妻子传播一些新思想、新观念,对办教 育特别推崇,但他只是高谈阔论一番而已,绝想不到丁玲 的母亲会身体力行。他因体弱多病而开始对医术感兴趣, 便自学起来,*后还能给别人诊治。周围的穷人生了小病 都爱找他,蒋保黔不但不取分文,还经常资助他们一些钱 财。他为富却没有不仁,着实赢得了穷人们的敬重。每逢 大灾之年穷人 “吃大户”,蒋家几乎是全县**幸免的 一家。 关于父亲,丁玲听人讲得*多的是他买马赠马的故 事。父亲像大多数封建时代的文人一样,也有着安邦定国 的宏愿、行侠仗义的情怀,但面对现实又手无缚鸡之力, 胸无应对之策。他需要一个寄托,他没有儿子和儿子代表 的未来,也没有真正的朋友和朋友提供的天地,只有桀骜 不驯、扬蹄飞奔的快马才能平复他心中难抑的苦闷,释放 他血液中奔流的激情———虽然他根本就不会骑马。每次他 花重金购得一匹宝马,都会把这匹马刷洗得干干净净,让 它浑身的皮毛闪着缎子般的光泽,然后再为它专门打造一 副昂贵的皮鞍铜镫。每天他都让年轻健壮的马夫骑上它表 演一番,他则站在后面拍手叫好,高兴时还会跟在马后追 着跑上一段。好马配好鞍,良将配骏马———这时,他看到 的分明是一员猛将纵马飞奔、冲锋陷阵、为国杀敌的情009 景,而那员猛将就是他自己———平日意气消沉的他此时信 马由缰地想着,感到一种无法替代的精神上的享受和满 足。过路的人们无不好奇地看着,这更激起了他的自豪 感。不管是谁,只要夸赞几句,他就引为知音,非要让人 骑上马过一下瘾不可,要不就非要把马卖给人家。要是对 方穷,出不起钱,他就索性一个子儿不要地送给人家。这 个天上无缘无故掉下来的 “大馅饼”常把人家吓得够呛。 丁玲对父亲的感情也像听了这个买马赠马的故事后一 样复杂。她恨他没有尽到做父亲的责任,可又无法拒绝地 继承了他浪漫洒脱、率性而为、开朗豪爽的性格。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