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部分资料的编辑过程中,编者坚持“真实、完整、科学”的基本原则,即:真实反映各历史时期统计指标的设置和数据原貌,完整再现金融统计体系中各类金融机构相关业务的统计数据,按照金融机构及其业务产生的先后顺序,科学组织各类金融机构在不同历史时期的金融统计数据。同时,准确解释主要统计指标含义,说明金融统计制度变化以及金融机构的变迁,使本资料更加实用。该部分资料以机构为主线、时间为辅线谋篇布局,反映信贷收支统计、现金收支统计等各年度情况。 二、金融统计的发展背景演变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经济社会背景下,金融统计管理体系、金融统计指标设置、统计框架、指标含义和统计口径等发生着不同程度的变化,并渐趋科学和完善。 1949-1952年,新中国成立后的这二年时间,是国民经济恢复时期。通过整顿、改造、改组、撤并、接管、取消等有效手段,使私营银行、公私合营银行为当时的国民经济恢复、支持经济重建作出了积极贡献,此时,金融业务相对单一,信贷政策的主要内容是大力积聚资金,积极支持国营经济及合作社经济的发展并坚持“统存统贷”的原则,信贷收支统计报表成为执行国民经济计划的主要形式和手段之一。 《中国金融统计(1949-2005年)》终于和大家见面了,我由衷地感到高兴。金融统计是**统计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人民银行的一项重要基础工作。从新中国成立至今,五十多年来,金融统计始终围绕我国金融工作的**服务,以其综合、灵敏、及时的特点,提供了准确可靠的金融统计资料,在**宏观调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近年来,中国金融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成立了许多新的金融机构,金融业务不断创新,新的金融工具相继涌现,金融对外交流与开放步伐加快,金融体制改革日益深入,金融业经营管理水平不断提高,**银行在宏观调控和金融稳定方面的职能持续强化,这些工作都对金融统计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面对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金融业的改革创新与发展,中国人民银行的统计工作者不断地对金融统计制度进行改革和完善,以适应金融体系运行中的各种变化。几年来的实践表明,金融统计各项制度的改革,基本上实现了金融统计从服务于计划经济向服务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较好地满足了党**、国务院领导和**银行货币政策、金融稳定及相关部门对金融统计信息的需求,同时为金融机构自身的经营管理提供了必要的决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