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中国风:贸易风动·千帆东来
QQ咨询:
有路璐璐:

中国风:贸易风动·千帆东来

  • 作者:(美)张错
  • 出版社:北京三联出版社
  • ISBN:9787108072856
  • 出版日期:2022年11月01日
  • 页数:0
  • 定价:¥98.00
  • 猜你也喜欢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本书主要考察17、 18 世纪肇始于法国皇帝路易十四,而后整个欧洲出现的一种带有东方品位的艺术风格和潮流。作者没有简单从文本中考察这种文化潮流,而是将目光聚焦于中世纪欧洲旅人带回的光彩夺目的瓷器, 或是东印度公司输入的中国工艺品、丝织品。或者说,作者是在一种中西贸易和文化交流中,理解欧洲的这种艺术风潮。本书配有大量稀见的外销瓷、丝织品、油画图片,图文并茂,可以让读者形象了解欧洲中国风思潮的历史和特点。
    文章节选
    2012 年秋季,我在南加州大学东亚研究所新开一门“Chinoiserie—中国风与外贸瓷研读”的文化研究课程,利用视觉文本来诠释近代东西文化接触与交流、误解与了解、海洋与陆地、贸易与殖民的种种细节差异。本来要开一门新课,必须呈送学校课程委员会,更要相关院系加签准许,以免误闯人家的研究领域。如果误闯了,就叫“捞过界”(encroachment of territory),要撤回修改后再送,那是层层关卡、扇扇衙门、外行充内行、有理说不清之事。为了节时省事,我用了系内一个**文学研究课程及课号,再加上“中国风与外贸瓷研读”的副题,研究生自会按图索骥,选修到这一门课。上面事件显示出两种情况:**,许多东亚系(或中文系)研究所现设的专业文学课程,已不够应付势不可挡的跨学科研究(interdisciplinary studies),书写文本亦不足概括所有意义或含义,如能放在一个较大文化研究层面,便会牵涉到视觉、物质文本,以至历史与思想史;第二,以一个**或接近退休的教授而言,系所现设的课程本来就代表或部分代表他多年研究的成果与动向,如另辟新课,那就可能是两种心态,一是自寻烦恼,二是像伍子胥心情,“日暮途远,吾故倒行而逆施之”。 庆幸两者都不是,有情众生,烦恼够多了,岂能一寻再觅?倒是日暮途远有点近似学海无涯之意。一个学者或创作者的成就,不在于他的完成,而在于永不穷尽的追寻与发现。一颗活泼的文心,就是不甘心。课程进度表是按照这书完稿后的一部分大纲设计出来的。所谓大部分是指本书原计划下半部谈外贸瓷,结果由于中国风牵涉太广,从17 世纪直落19 世纪,更因19 世纪的中国贸易(ChinaTrade)除了出口茶叶、丝绸、香料、瓷器外,还包括大量中国民俗水彩、粉彩、树胶彩画,这些画作分别绘制在通草纸、宣纸、油布、玻璃上,让中国风从早期故意的误读,转变为向东方学习并认识真正的东方。更令人惊愕的是,除了西方人船坚炮利,以及医学、宗教、教育开启带动中国民智思想与科技知识外,中国人也在艺术绘画上接受了西洋画法的透视法,以及在植物科学基础上要求的鱼禽花鸟科学绘图制作。这种中西文化的紧密互动,让一生从事比较文学研究的我,一时瞠目结舌,兴奋莫名。 于是当机立断,课程上虽然尽量延伸至外贸瓷的民窑特性,以及德国麦森(Meissen)白瓷彩瓷的崛起、欧洲瓷国群雄并列、转印瓷(transferred wares)大量复制,让研究生进入一种宏观的文化影响比较。外贸瓷的衰落,不只代表航运与科技知识的超越,更指向西方瓷器文化艺术的兴起、自给自足,形成每一个欧洲瓷国民族传统的传承。 我本科专业是英美文学,但不知不觉已伸展入中西艺术文化,虽是互相牵连,但由于牵扯太大,开始像一个大学生那般从头学习艺术史,譬如巴洛克(baroque)与洛可可(rococo)本来在欧洲文学也有所涉猎,甚至当年在西雅图华盛顿大学比较文学研究所修过一门“巴洛克诗歌研究”(Studies inBaroque Poetry),与17 世纪的中国玄学诗人(metaphysical poets)相互比较,更与美国的汉学家一样,认同唐代诗人李商隐为巴洛克诗人;但在艺术史上如何从华铎(Antoine Watteau)与布欣(FrancoiseBoucher)的画作理解欧洲的中国风风味,以及他们的误读或故意 误导,却是需要阅览群书后形成自己的思维。 家中邮箱又重新变成门庭若市的书店,亚马逊不在话下,遇到许多**的稀本书更不耻下问,在网络二手书店也可买到,但说也奇怪,有些精明书商好像胸有成竹,知道有些书有些人非买不可,价钱一点也不手软,更毫无商洽余地,这些书商有些远在东南亚、印度或英伦等地,邮资不菲,更是费时,但所谓千金难买心头好,收到书后那种急于翻阅的喜悦,以及规划日后如何分批阅读应用于书稿,笔墨无法形容于万一。 于是,我开始发觉,寻求知识是我的解忧良药,书写是我的青春秘方。只要**不停止阅读书写,**都是一个汲取知识的青春少年郎。在欧洲漫游时碰到一些手拿地图与背囊年轻人(有时在火车上也会碰到同样的老先生老太太),更有在博物馆专心聆听讲解或观赏的旅者,这些人与年龄无关,我有时觉得,这些人比一些无所事事的中年人或一事无成的伪学者、行政人员更年轻有为。真的,知识就是青春的泉源,也就是我完成《中国风》一书的动力。 2013 年夏天,我和南加大比较文学系同事狄亚士(Roberto Diaz)教授[他同时也在西葡语文学系(Dept.of Spanish and Portuguese)任教]合开了一门出外游学的“无国籍疑难杂症”(Problems without Passports),有点像“无国籍医生”(doctors without borders)夏天到贫瘠**进行义诊。我们把十二个学生带往香港、澳门,边走边上课,同行还有一位比较文学专业的助教,也是修读我“中国风”课程的学生之一——李安娜,她在台湾出生但却在巴西长大,后又移居纽约,所以会说地道的葡、西、英、汉语,澳门对她来说,比非洲的刚果或莫三鼻给更具文化吸引力。我们除了饱览香港艺术博物馆收藏的19 世纪中国南方通草纸画及油画真迹,还有机会追踪殖民主义**在各地的建筑或街道遗迹,尤其是澳门各大巴洛克或洛可可风格教堂,不只是大三巴的圣保罗大教堂,就连远在路环的圣方济各沙勿略小堂(Chapelof Saint Francis Xavier)也深具融西入中的中国风面貌。澳门是保留当年葡萄牙占领时期风貌*完整的一个中国巿镇,回归前饶富中国 南方风味,回归后却摇身一变而成**葡萄牙饮食建筑风光的美丽小镇。有了对中国风的认识,我一步步引导学生在博物馆观赏西方画家留澳作品,包括名重一时的钱纳利(George Chinnery)的油画及素描,还带他们到白鸽巢公园附近一访基督徒墓园,瞻仰钱纳利的墓碑遗址。 如前所云,当机立断之余,把外贸瓷切开,并停止于19 世纪中国向西方输出的“外贸画”(export painting),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本以为舍此拾彼,怎知无心插柳柳成荫。我开始对存有仅一百余年的通草纸画产生浓厚兴趣,并稍购集,发觉这类画作竟是一种独特艺术文类(genre),无论内容或技巧都独具一格,传承与创新兼备,许多无名画家都是清末一时俊彦,自成一派,可称“南方画派”,或因东印度公司的大量订购而被拍卖行称为“公司画派”(CompanySchool)。这些资料成为我下一本专著《帆布与通草——19 世纪中国绘画》的蓝本。 在视觉文化研究方面,《中国风——贸易风动·千帆东来》代表《瓷心一片》及《风格定器物》两书后的一个新方向,在文化艺术层面系统探讨西方人如何从误解东方到了解东方,东方人如何从拒绝西方到接受西方。这书也是我从东西文学、宗教、哲学与历史研究一路走来的产品。 2000 年,香港城市大学出版社出版《利玛窦入华及其他》,原意不仅是梳理基督文明入华的历史,而是想建立一个“前五四”传统。这方面与李欧梵的见解可谓“莫逆于心”,他对五四研究的层面极广,前推晚清,后入“鸳鸯蝴蝶”,我也一直觉得五四文学运动不应始自1919 年,应该前推向洋务运动、西书中译、鸦片战争,甚至到明末万历年间耶稣会士利玛窦入华。利玛窦把宗教真理附会科学真理,从而取得中国君主的信任。这一研究方向一直做到清末小说和中国新小说的兴起,以及西方自然主义优胜劣败、适者生存理论对鲁迅等人小说的影响。在这一阶段,我的研究又有分歧,由于多年对南中国海沉船海捞瓷与外贸瓷的注意,以及西方海上霸权兴起与贸易,我希望能借文物诠释艺术与历史。也就是说文物的产生,不只是历史事实。它为何产生?牵涉政治、历史、文化、考古、艺术等因素。但又不想单从书写文本入手,想从艺术史的视觉及物质文本来检视中国风这段历史话语。欧洲路易十四天威鼎盛与亚洲康熙皇朝是一个适合的中西交汇点,欧洲三桅炮船自地中海驶出大西洋,绕过好望角来到印度洋,威逼利诱,到处殖民,正是后来林则徐奏折描述的“此次士密等前来寻衅……无非恃其船坚炮利,以悍济贪”。虽然*初达伽马(Vasco da Gama)打着东来的旗号,只是寻求香料与基督徒。 本书架构分为三面:**面叙述欧洲中国风起源与艺术传承,对东方误解可说是萨依德(Edward Said)的“东方主义”(Orientalism)*早发轫;第二面叙说西方开拓贸易同时,借两大古国印度国来认识东方,譬如聚焦东印度公司这个官商团体、英使马戛尔尼(George Macartney)使华的礼仪争论;第三面为对中国风末期的认知,讨论西方画家亚历山大、钱纳利及其他画者如何亲身在华体验生活,绘出真正的中国风味作品。18、19 世纪中国画派(Chinese school)的蓬勃兴起,带给西洋人崭新的东方视野,至今在英美两国余波不绝。这三面支架,构成一个完整三角形中国风时尚。 我如此“勇敢”用功学习不懈与书写,原因还有何政广先生多年对我的宠重厚爱,如良马之遇伯乐,让我在艺术世界恣意驰骋,闯出一张系列疆域地图,汗水如血,日行千里,在此深深感谢。政广兄不只细阅文稿,还悉心寻找更多适合图片来配搭文字,锦上添花。如果没有“艺术家出版社”精彩的美工设计与彩色印刷,光是文字阅读,犹如盲人摸象,如石如杵、如瓮如绳,各自不一。只有文字配合图像,方窥全豹。 为什么标题有幡然醒悟四字呢?那是指多年厌恶学院本位主义之余,研究撰写中国风时,幡然醒悟于自己的归属或无从归属。在学院里,如果被认定是一个文学人(大不了是一个文化人),就不是艺术史人、考古史人或历史人。当然这是别人认定,我不在乎,我行我素,我是一个文艺复兴人,一个漂泊者,没有家,四海为家,学术的归宿亦如是。 《中国风》一书完成于先母旧居“逸仙雅居”,那是我精神生活的避风港,没有远山积雪,也没夜昙来访,许多冷寂良夜,清风不来,明月未照,只有一颗炽热的心与檀炉余烬氤香,跃动闪烁。这就是完成这书的许多平静、静穆、寂静无声的夜晚,神游物外,风动帆来,有一点喜悦,一点自豪,一点宁静。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