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中华道德楷模(近代卷)
QQ咨询:
有路璐璐:

中华道德楷模(近代卷)

  • 作者:白云涛 主编 ; 张侃侃 著
  • 出版社:四川人民出版社
  • ISBN:9787220126932
  • 出版日期:2023年01月01日
  • 页数:0
  • 定价:¥38.00
  • 猜你也喜欢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该书于2014年由我社出版,其后还入选了农家书屋**书目,由于社会反响良好,现作修订重新再版。他们是时代的楷模、民族的脊梁,平凡的人生背后拥有着不平凡的事迹,感染着身边人为伟大事业而奋斗。 本书是中华道德楷模丛书的近代卷,记录起止时间为1840年至1949年,讲述的是人物的传统美德(故事),以“爱国是道德的首要要求”为基本依据,分为民族大义,国之忠魂、爱国情操,誉满天下、促进发展,推动进步、为国为民,慷慨赴义、热血丹心,勇于奉献等五大类,收入了36位道德楷模。 每个人物都有生平简介,笔墨着重于其对应的爱国、奉献、推动进步等事迹,并配置肖像、插图。追随楷模的脚步,让我们学习其**品质,争做时代新人。
    文章节选
    狼牙山五壮士宁死不屈的燕赵英雄 狼牙山五壮士是晋察冀军区一分区一团七连六班的马宝玉、胡德林、胡福才、葛振林和宋学义五名抗日英雄。在1941年日军的大扫荡中,为争取主力和群众撤退时间,*后担任掩护任务的五位战士,将日军引向三面绝壁的狼牙山主峰棋盘陀,弹尽后五人英勇跳崖。 抗日烽火中入伍 马宝玉(1920—1941),河北省蔚县人,出身于贫苦农民家庭。14岁那年家乡洪水泛滥,爷爷、父亲和母亲相继病逝,两个姐姐和年幼的妹妹被拉去抵债,不久弟弟也被饿死。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八路军115师杨成武独立团在取得平型关大捷后乘胜北上,10月26日,光复蔚县全境。成为孤儿靠讨饭为生的马宝玉在西合营镇随本县4000多名热血青年一起参加了革命军队,成为一名八路军战士。 葛振林(1917—2005),河北省曲阳县党城乡喜峪村人。1937年参加革命,1938年2月参加八路军,1940年2月入党。曾参加过百团大战等战役。 胡德林(1918—1941),河北容城县人,自幼父母双亡,12岁起给地主扛长工,18岁那年因忍受不了地主的打骂和凌辱,把地主痛打一顿后开始流浪生活。在流浪中遇到同县的胡福才,胡福才从小流离失所,靠行乞度日,对自己的身世一无所知,当时胡福才连个名字都没有,胡德林给他取名胡发财。同病相怜的两个人从此相依为命。1938年秋,三天没有进食的两个人饿昏在路旁的沟里,路经此地的八路军战士把自己的一袋干粮送给他俩,挽救了两人苦难的生命。部队打仗时,他俩帮助部队送弹药、抬伤员。战斗结束后他俩跟在队伍后面坚决要求入伍,部队首长把他俩分配到七连,给胡发财改名胡福才。 马宝玉、胡德林、胡福才入伍后先后参加了攻打荣容城、保卫阜平、激战大龙华、雁宿崖、黄土岭等多次战斗,三人作战都非常勇敢顽强。在阜西庄一战中,马宝玉用一把铁锹劈死一名日军士兵,缴获一支“三八大盖”。在夜袭管头村的战斗中,他击毙一名日军机枪手,为部队前进扫清了道路。黄土岭战斗中,马宝玉身负重伤,仍然坚持战斗,不下火线。 阜平战斗中,日军使用瓦斯毒气,胡德林和胡福才中毒被担架队送下火线,二人苏醒后又投入战斗。 在党组织的培养教育下,他们不仅练就了一身杀敌本领,也懂得了“为谁打仗”的道理。1939年马宝玉光荣入党,不久后担任六班班长。从此他更加严于律己,**觉悟不断提高,革命斗志更加旺盛。他和胡德林、胡福才、葛振林从此成为朝夕相处的战友。 宋学义(1918—1971),河南沁阳市王曲乡人,出身于贫苦农民家庭,祖父和父亲常年给地主扛长工,哥哥整年累月跑太行山担挑为生。学义从小就当童工,在县城一家面铺打工,全家老小拼死拼命干活,还是维持不了生计,学义只好背井离乡,逃荒要饭。1940年上半年,六班随部队南下,参加了反击国民党朱怀冰部的战斗,宋学义在这次战斗中被解放出来,参加了八路军,被编入晋察冀一分区一团七连。同年秋,他在平汉路东运粮战斗中负责架设桥梁,为部队和民兵运粮队伍开辟了道路。随后参加百团大战,在涞源一带痛击日寇。 危难时刻受命 位于河北省易县西南部的狼牙山,因山峰挺拔、山势险峻,状如狼牙交错,得名狼牙山。它有5坨36峰,面积225平方公里。远远望去,群峰连绵、怪石林立。它不仅是晋察冀边区东线的大门,在军事上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山上存放有八路军的粮草、弹药、装备等作战物资,是根据地的大仓库,更是敌人进攻的**。 1941年,全国的抗战形势正处于*艰苦的战略相持阶段。日本侵略者对抗日根据地的“蚕食”和“扫荡”日益加剧,手段也越来越残忍。日本华北派遣军总司令冈村宁次,调动10万兵力向我晋察冀根据地发动大规模“扫荡”。特别是对处于抗日一分区**的狼牙山地区的“扫荡”更加频繁,连续制造了田岗、尧东、娄山等多起惨绝人寰的大惨案,妄图以凶残的“三光”政策来摧垮抗日根据地军民。 经过精心策划,1941年9月23日拂晓,侵华日军华北方面军乙兵团由定兴、方顺桥附近分三路纵队西进,对易县北娄山附近的晋察冀军区一分区杨成武司令员指挥的部队形成了“铁壁合围”的态势,妄图聚歼一分区主力,捣毁一分区和各县驻狼牙山的党政机关。 24日清晨,近3000名日伪军在日本侵略军高见率领下凭借飞机大炮的掩护,突然从四面八方向狼牙山包抄过来。当时被围在狼牙山上的除了团长邱蔚率领的一团外,还有易县、定兴、徐水、满城四个县的游击支队和五个地委,四个县的党政机关人员,狼牙山周围村庄的群众2万余人。形势非常严峻。如何组织和掩护这么多的人突出重围?邱蔚团长多次通过电话向杨成武司令员告急,杨司令员根据多方面得来的情报判断,敌人将对狼牙山发动更加猛烈的进攻。于是制订了“围魏救赵”的战斗方案,命令三团和二十团分别对南北管头、松山、甘河一线日军发起佯攻,促使日军迅即从狼牙山东北方向的碾子台、沙岭子等地调兵增援。黄昏时分,便在狼牙山东北方向空出了一个很大的缺口。在着手调动敌人的同时,邱蔚团长把掩护部队主力和地方党政机关及乡亲们突围的任务交给了七连。待**转移后,再留下一个班拖住敌人,*后转移。七连刚一接受任务,该连六班班长马宝玉便急匆匆地找到指导员蔡展鹏,请求把*后拖住敌人的任务交给六班。蔡指导员和连长刘福山经过商议,认为六班战斗力很强,班长马宝玉又有比较丰富的作战经验,便同意了他们的请战要求。 午夜时分,邱团长接到分区杨成武司令员的命令,指挥部队主力和地方干部群众2万多人井然有序地顺着改造过的盘陀路,神不知鬼不觉地向碾子台方向转移。临走时邱团长特地看望了七连六班的全体同志,并极为严肃地对他们说:“突围的队伍和你们连的主力能不能**地跳出敌人的包围圈,全看你们能不能把敌人死死拖住,从现在起你们一个人就要对付十个或几十个敌人了,如果你们能充分利用狼牙山的天险和改造过的地形灵活机动地打击敌人,我相信你们一定会圆满地完成任务。”“请团长放心!”六班的同志异口同声地回答。 狼牙山上谱壮歌 六班当时只剩5人,班长马宝玉,副班长葛振林,战士胡德林、胡福才、宋学义。他们接受任务后,赶到东山口,选择了一个叫“小鬼脸儿”的险要处,准备阻击敌人。 破晓时分,敌人开始了进攻,马宝玉沉着应战,等敌人走得很近时才令大家一起射击,手榴弹也接二连三飞进敌群,敌人一批批倒下。敌人一时搞不清山上究竟有多少八路军,以为是碰上了主力,便下令炮轰。战士们在敌人打炮时隐蔽起来,炮火一过,他们又用枪弹、手榴弹袭击敌人。敌人一次又一次向上冲锋,五壮士先用枪弹、手榴弹,后用石头接连打退敌人10余次进攻,胜利地完成了牵制敌人的光荣任务。太阳已经偏西,按计划大部队也已转移完毕。首长的命令是“在第二天中午之前,不准敌人越过棋盘陀”。此时六班已经圆满完成了任务。马宝玉便下令“撤!”刚走不远,发现前面是个岔路口:向北去是主力部队和群众转移的方向,他们可以很快归队,可敌人正尾随其后,肯定会追上来,那无疑将前功尽弃,并使主力部队和群众处于危险境地;向南走,通向棋盘陀是一绝路。此刻,马宝玉毫不犹豫,果断下令:“向南走!”五勇士一条心,宁可牺牲自己,也要保证主力部队和群众的**。 五勇士边打边撤,并有意将行动暴露给敌人。敌人以为我军主力就在山上,紧紧咬住不放。五勇士凭据险要地形,又击退了敌人多次进攻,子弹、手榴弹用光了就用石头砸,*后连能搬动的石头也用完了。敌人见他们没有子弹了,蜂拥着向山顶扑来,并叫喊 着“捉活的!捉活的!”面对拥上来的敌人,马宝玉神情庄严地对战士们说:“同志们,我们都是有骨气的中国人,宁死不投降!为祖国、为人民牺牲是光荣的!”五勇士折断枪支,从容走向悬崖!21岁的马宝玉整整军衣、正正军帽,大喊一声:“同志们,跟我来!”**个纵身跳下深谷。葛振林等4名战士也相继跳下悬崖。 五勇士悲壮之举,令一向骄横的“武士道”信徒们个个胆战心惊,直到这时他们才弄明白,数千日军围攻**,耗费大量弹药,死伤无数,原来与他们作战的只有5名八路军。 五勇士跳崖后,马宝玉等3人壮烈殉国,葛振林、宋学义在半山腰被树枝挡住,负伤脱险后返回部队。 1942年5月,晋察冀军区举行了“狼牙山五壮士”命名暨反扫荡胜利祝捷大会,晋察冀军区领导机关授予3名烈士“模范荣誉战士”称号,并追认胡德林、胡福才为中国共产党党员;通令嘉奖葛振林、宋学义,并授予“勇敢顽强”奖章。 狼牙山五壮士大无畏的牺牲精神和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受到聂荣臻司令员的高度评价,他说:“他们身上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的**品质,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新中国成立后,聂荣臻元帅还为狼牙山五壮士亲笔写下了“视死如归本革命军人应有精神,宁死不屈乃燕赵英雄光荣传统”的题词。 张学良民族英雄,千古功臣 张学良(1901—2001),字汉卿,号毅庵,出生于辽宁省台安县。张学良是中国近代史上声名显赫、战功**的爱国将领。从青少年时代起,“救中国、图强盛”的思想就已经深埋在他的心里,“维护**统一,争取民族独立”更是成为他一生矢志不渝的追求。从1928年到1936年短暂的8年执政生涯中,先后有东北易帜、武装调停中原大战、西安事变三次扭转历史的爱国壮举。西安事变后他不顾个人安危,慨然送蒋,促成了第二次国共合作,奠定了全民族团结抗日的基础。此后,虽长期遭受不公平待遇,但始终淡泊荣利、无怨无悔。晚年心系海峡两岸和平统一大业,企盼民族振兴,**强盛。他的**功勋和爱国风范彪炳青史,为世人景仰。 东北易帜,结束**四分五裂 张学良出身在一个封建军阀家庭,自幼在家庭私塾的指导下,系统学习了中国传统文化。在学习英文和加入奉天基督教青年会的同时,他又广泛地接触了欧美文化,深受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和近代资产**民主革命思想的双重熏陶,加上亲眼所见日俄两大帝国的肆意侵扰和屠杀,张学良很早就萌发了反帝爱国的思想。早在1915年,刚刚15岁的张学良就参加了反对日本妄图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运动。当张学良聆听了**教育家、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先生《中国之希望》的演讲后,他就立誓“为**做事”“本个人之良心,尽个人之能力,努力救中国”。正是从那时候起,张学良便以一个“爱国狂”的姿态步入了社会,并为之矢志不渝。 1928年6月4日,日本关东军精心策划了皇姑屯事件,炸死了退守关外的张作霖。这起突发的变故令东北当局措手不及,东北一时群龙无首。6月17日,张学良乔装成一名伙夫,从滦州返回奉天后于21日正式对外公布张作霖逝世的消息。为父发丧后,年仅28岁的张学良被推举为东三省保安总司令,从此开始了他主政东北的政治生涯。 临危受命的张学良主政东北后,励精图治,内饬戎政,外争国权,施展着他的理想和抱负。一贯力主“息争御侮”的张学良,不顾日本的百般阻挠,坚决表示自己是中国人,必须坚持“中国为中国人之中国”的立场,毅然宣布服从南京国民政府,实行东北易帜,粉碎了日本帝国主义企图将东北分裂出中国版图的野心。东北易帜标志着北洋军阀长达16年的军阀混战和长期分崩离析的局面彻底结束,中国实现了形式上的统一。 武装调停中原大战,维护**统一 受命于危难之时的张学良面对内忧外侮、国难家仇,时刻不忘经济建设,发出了“急起直追”的呐喊,亲自主持倡导了“东北新建设”。他在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压迫东北的夹缝中,整军经武、振兴实业,开垦农业、修筑铁路、建筑港口,极大地推进了东北的现代化进程,创造了东北现代化建设的十个“中国**”。 武装调停中原大战,张学良再一次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他的爱国壮举。1930年,正当张学良意欲大展宏图,努力建设东北之际,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南京政府派和以阎锡山、冯玉祥、汪精卫、李宗仁、白崇禧为代表的北平国民政府派挑起了新军阀混战,史称“中原大战”。中原大战爆发后,拥兵关外的张学良成为各方极力拉拢的对象。1930年9月18日,不忍同胞再遭罹难的张学良积极倡导“永息内战,拥护统一”的口号,发表“拥护**、呼吁和平”的“巧电”,明确表示支持南京国民政府,并率领10万东北军挥师入关,武装调停了蒋、阎、冯之间的“中原大战”。东北军拥兵入关后,反蒋各派偃旗息鼓,“中原大战”宣告结束,从而避免了**再次卷入内战的旋涡,维护了**的统一。1930年10月9日,张学良在沈阳宣誓就任中华民国陆海空军副司令之职,节制辽、吉、黑、晋、察、热、绥、冀八省区军权,年仅30岁的张学良登上了他政治生涯的**。 西安事变,促成国共合作抗战 西安事变让张学良在中国近代史上又写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1936年的中国已处于亡国的边缘,日寇的铁蹄正在中华大地上肆虐:东北沦陷!华北危急!平津危急!中华民族到了*危险的时候!经过长征的中国共产党,坚持团结全国人民一道抗战。而此时,蒋介石却紧紧抓住“攘外必先安内”政策不放,积极推进“剿共”方针,要消灭共产党和红军于危难之中。在民族垂危的历史关头,张学良出于民族大义,一方面为红军送去大量军需物资,一方面力劝蒋介石停止内战,一致对外。他下定决心走逼蒋联共抗日的道路,一次次的劝谏、诤谏、哭谏都无济于事。为逼蒋抗日,12月12日,张学良与杨虎城毅然发动了西安事变,兵谏救国。西安事变,结束了国共两党长达十年的内战,迎来了两党共赴国难的第二次合作,迎来了中华民族全民族抗战胜利的曙光。对西安事变的重大意义,毛泽东说:“如果没有12月25日张汉卿送蒋介石先生回京一举,如果不依照蒋介石先生处置西安事变的善后办法,则和平解决就不可能。兵连祸结,不知要弄到何种地步,必然给日本一个*好的侵略机会,中国也许因此亡国,至少也要受到极大损害。” 西安事变后,张学良送蒋归京,却从此开始长达54年的幽禁岁月。 回首张学良将军百年生涯,从青年将领到兴办实业的“东北王”,从主政东北到全国陆海空军副司令……这些彪炳千秋的丰功伟绩,无不闪烁着爱国主义的光芒。从罢兵易帜到武装调停“中原大战”再到撼动乾坤的西安事变,这一件件历史壮举,都根源于张学良“我是中国人”这个崇高的信念。张学良穷其一生都在为**、为人民舍生取义,正如赵一荻在晚年对他的评价:“他并不爱哪一党,亦不爱哪一派,他所爱的就是他的**和他的同胞,因为任何对**有益的,他都甘心情愿的牺牲自己去做。” 2009年9月10日,在中共**宣传部、**组织部等11个部门联合组织的“100位为新中国成立做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和“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评选活动中,张学良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做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这是对爱国将领张学良的肯定,对他的赞扬。 张学良是中国历史长河中的一颗**,是现代爱国者的典范。在他辉煌的百年人生中,虽历尽沧桑,有过挫折也有过失误,但始终光彩照人。尽管他不是完人,世人对他的评价褒贬不一,但他永远是一个能为**、民族甘于舍弃一切的勇者,永远是一个热爱生命,追求自由的强者!他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和伟大的人格魅力是不朽的,是永远值得我们珍藏的宝贵精神财富! 孙中山为国为民 奋斗终生 孙中山(1866—1925)名文,字德明,号日新,后改逸仙。广东香山翠亨村人。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中华民国和中国国民党创始人,三民主义的倡导者。首举彻底反封建的旗帜,“起共和而终帝制”。国民政府尊称他为“中华民国国父”。 革命救国,成立同盟会 当孙中山走上革命路途时,就把建立革命团体作为当务之急。还在1894年冬,他就在檀香山的侨胞中成立了兴中会。这个革命小团体虽然只是略具雏形,但已初步具备了资产**政党的基本属性。 孙中山成立兴中会的目的,就是要抵抗列强侵略、振兴中华,而具体的做法,就是要推翻腐败的清朝政府,成立共和国,把中国改造成一个现代**。孙中山组织的兴中会,其主要成员是海外华人社会各**赞成革命的同志。当时,国内的士大夫,正在进行维新变法,希望**政治得到改良。孙中山同他们讲武装起义推翻清王朝的道理,还很少有人愿意接受。 随着民族危机的深化和国内社会矛盾的激化,革命形势的发展已把建立全国性的、统一的革命政党提上议事日程。必须将分散的革命活动会合起来,并把参差不齐的斗争水平提到新的高度。许多革命党人亲身体验到这种时代的需要,深切理解这一历史的使命。他们采取了积极的态度,促使同盟会在1905年夏应运而生。 在组建同盟会的过程中,孙中山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孙中山回顾了十年来的战斗,确信“但从分道扬镳,终不如集中力量,事较易济”。经过了相当充分的酝酿,条件终于成熟。在孙中山和黄兴等人的倡导下,1905年8月于东京建立了以兴中会、华兴会和光复会为基础的中国同盟会。 当时,日本是中国留学生*多的地方,国内的革命者在起义失败或政治面貌暴露之后,也往往流亡日本。这里也就成了革命者和革命思潮汇聚和激荡的地方。1905年初,孙中山往来于伦敦、布鲁塞尔、巴黎、柏林之间,在旅欧留学生中发展革命组织。经过一系列的准备,8月20日,在日本东京赤坂区举行了中国同盟会正式成立大会,到会者有百余人。 同盟会的建立有力地推进了革命形势的发展。在短短的几年中,同盟会进行了大量的工作。其中,特别重要的是两个方面的活动:一是同保皇派开展了**规模的论战,批驳了保皇谬论,广泛传播了民主革命思想;二是坚持武装反清斗争,发动了多次武装起义,为辛亥革命打下了必要的基础,提供了必需的条件。同盟会的组建成为革命新高潮的起点:“从此,革命风潮一日千里,其进步之速,有出人意表者矣!”孙中山只是在这时才意识到胜利并非遥遥无期,确信:“革命大业可及身成矣!” 辛亥革命,推翻帝制 同盟会成立后,孙中山加紧了组织起义的工作,自己往南洋一带发展革命组织,筹措革命经费,黄兴则深入两广地区,联络会党、军队。经过一年多的准备,1907年到1908年间,孙中山先后发动了黄冈之役、惠州七女湖之役、防城之役、镇南关之役、钦廉上思之役、河口之役。 当时,孙中山不仅遭到清政府通缉,而且遭到香港殖民当局以及日本的驱逐,被迫在国外到处流亡,已经很久无法践履国土,因而很难深入内地指挥革命。在中越边境的镇南关一役中,孙中山终于有机会踏上祖国的土地,登上镇南关的炮台,他异常兴奋,亲自发炮攻击敌军,**次尝试了作为革命**投入战斗的滋味。 在上述的一系列战役中,黄兴多次深入内地,率领起义军浴血苦战,以少搏众,迭挫强敌。他的坚毅和勇敢,赢得了人们的高度尊敬,成为同盟会实际指挥起义的军事**。但黄兴*终以大局为重,放弃自己意见,顺从孙中山,继续团结奋斗,使孙中山成为中国革命民主派的旗帜。 1911年,武昌起义成功,全国各地热烈响应,一举推翻了腐朽的清王朝,赶跑了皇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建立了中华民国,孙中山被17个省的代表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这一年是农历辛亥年,因此被称为辛亥革命。第二年元旦,孙中山到达南京,宣誓就职,组成中华民国临时政府。 由于受到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强大压力及革命党本身的涣散无力,孙中山被迫在清帝退位后,于1912年2月13日辞去临时大总统职,让位于袁世凯,4月1日正式解职。此后一年多,孙中山积极宣传民生主义,号召实行平均地权,提倡兴办实业;还亲自担任了全国铁路督办,力图筹借外资修筑铁路干线。但因政权落在袁世凯手中,孙中山的努力并未取得成果。1912年8月,同盟会改组成国民党,孙中山被推举为理事长。1913年3月,袁世凯刺杀国民党代理理事长宋教仁,孙中山主张武力讨袁。7月发动二次革命,失败后再度出亡日本。1914年6月,孙中山在东京组织中华革命党,希望恢复和发扬同盟会的精神。袁世凯复辟帝制失败,孙中山于1915年5月初回到国内,继续为捍卫共和制度而斗争。 1920年11月,孙中山在广州组织护法军政府,并于1921年5月就任非常大总统。就在他准备挥师北伐之际,新军阀陈炯明突然叛变,炮轰总统府。孙中山冲出叛军的包围,登上军舰,率领海军和部分陆军部队向叛军进击。孙中山自己所乘的永丰舰走在战斗的*前列。 叛军勾结帝国主义,得到援助,用鱼雷、大炮向孙中山的座舰猛攻。形势十分危急,根据各舰长会议的决定,孙中山只得暂时离开广东。临行前,孙中山对部下说:“只要我呼吸一刻没有停止,依然要坚持革命,绝不放松。建立民主**的责任在我们大家肩上,切不可轻易放弃,辜负了我们当初的志愿!” 孙中山回到上海,几千人冒着风雪到码头上迎接他。孙中山发表宣言,他严正地指出:“凡是忠于民国的,就是我们的朋友;不忠于民国的就是我们的敌人。大义所在,定用全力来奋斗。不顾危难,不怕暴力,一定要完成中华民国的建设,使全国人民都蒙受福利!” 国共合作,拯救中国 一连串的失败和挫折,迫使孙中山思索:中国革命该走什么道路呢? 就在这时候,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传入中国,让孙中山找到了中国共产党,开始了他一生中*光辉的新阶段。 1919年的五四新文化运动后,孙中山渐次认知,热爱祖国与矢志革命的结合,就是要将爱国主义思想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结合起来。在这一“顿悟”的过程中,孙中山在爱国主义思想的驱动下,从中华民族的利益来考虑和选择自己该何去何从,痛下决心“适乎世界之潮流,合乎人群之需要”,坚定地与中国共产党联合,改组国民党,将国民革命的目标指向帝国主义及中国的南北军阀。 1923年初,孙中山发表了《中国国民党宣言》和《孙文越正宣言》,改组了国民党,并决定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他在驱走陈炯明后回到广州,重建大元帅府。他冲破重重阻力,坚持和国民党右派分子作斗争,终于在1924年1月召开了由孙中山亲自领导的有共产党人参加的国民党**次全国代表大会。孙中山接受共产党的建议,对“三民主义”重新作了解释,旧三民主义从此发展为新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包含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和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主义的纲领,是**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共产党同国民党合作的政治基础。在国共合作的历程中,孙中山对于爱国、救国、建国以及革命的认知不断得到升华。他反复强调反帝反军阀的斗争与中国走向现代化以及走向共和的关系。他掷地有声地说:“今天我们要来救这个中国,要从哪一条路走呢?我们就是要从革命这条路去走,拿革命的主义来救中国!”孙中山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所谓“人在干,天在看”,历史证明,孙中山先生所奉行的“要做赤诚的爱国者,首先要成为坚定的革命者”鲜明理念,是中国近现代爱国主义的主要特征。几代爱国者正是践行这一信念,终于使古老的华夏成为人们向往的新中国。 孙中山为了一生所追求的理想——天下为公,常年奔波,日夜操劳,不幸患了肝癌。1925年3月12日凌晨3时,孙中山在北京逝世,终年59岁。临终前,他还念念不忘地微声呼喊:“和平、奋斗、救国……”激励爱国的仁人志士继续奋斗!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孙中山致力于民主革命40年,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拯救中国、振兴中华,耗尽了毕生的精力。“国父”孙中山为国为民奋斗终生的精神,值得我们永远铭记! 江竹筠中国的“丹娘”,永远的丰碑 江竹筠(1920—1949),四川省自贡市人,10岁给资本家当童工,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5年与彭咏梧结婚,婚后负责中共重庆市委地下刊物《挺进报》的组织发行工作,曾任中共川东临时委员会委员、地委副书记。1948年6月14日被叛徒出卖,在万县被捕,关进国民党军统的重庆渣滓洞监狱,受尽酷刑坚贞不屈。面对敌人酷刑折磨和死亡威胁,她坚持革命气节,坚守党的秘密,表现了共产党人崇高的革命品德。1949年11月14日被敌人杀害并毁尸灭迹。 心甘情愿地执行一种特殊任务 1943年5月,江竹筠回到重庆,党组织交给她一个重要的新任务——与彭咏梧同志假扮夫妻。江竹筠来到彭咏梧的身边,两人虽然从来没有见过面,但却并不陌生,因为她的直接领导——新市区区委书记魏兴学,就是彭咏梧的直接下级。江竹筠任新市区区委委员时,彭咏梧正担任这一地区的领导。没想到,现在他们竟然是组织上安排的一对“假夫妻”了!江竹筠把彭咏梧介绍给别人时,称他为“四哥”,亲友们也随着她这样称呼。从来没有恋爱经历的江竹筠,这“假夫妻”让她内心真的不易接受:四哥只有30多岁,与他长期在一起生活,以后让我怎么再找对象呢?假如时间一长,我真的爱上了彭委员可怎么办呢?他可是个有家室的人哪……不是没有顾虑,只是江竹筠改不掉“组织上交给的任务必须坚决执行”的作风,她毅然地接受了这份特殊任务。 工作不要命的彭咏梧,患有严重肺病,邻居们经常看到身材娇小的江竹筠,提着篮子购买各种富有营养的菜。渐渐地,原来脸色苍白的彭先生,面色慢慢红润起来。他经常哼着愉快的小曲,与江竹筠手挽手,有说有笑地一起出去散步。“真是一对恩爱小夫妻!”邻居们都这么说。江竹筠听了这样的话,脸上禁不住发烧。慢慢地,江竹筠也深深地恋上这个“家”:这里既是一个市委的秘密机关,又是国民党统治区的一个红色据点。关起门,她能自由地阅读党的文件,不懂的地方可以随时向“四哥”请教;走出“家”门,他们可以手挽手,去周旋各种风雨。“四哥”不经意间流露出的每一份关心和呵护,总让江竹筠怦然心动…… 1944年的春天,江竹筠同另一位同志一道去《新华日报》营业部购买苏联小说《虹》。从报社出来后,他们发现被特务跟踪了。费了一番周折,他们终于甩掉了尾巴。党组织知道此事后,为了保障市委机关的**,决定让他们先离开重庆,转移到成都。江竹筠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突然离开了这个纯洁无瑕、温馨惬意而又充满戏剧色彩的“小家”。 1944年5月,江竹筠来到了重庆。为了能够彻底摆脱特务的跟踪,经过反复商量,组织上决定让她去考四川大学。但是,江竹筠只读过一年半高中和一年会计学校,并且已经辍学三四年了。而现在距离考试时间只有两个月了,投考大学困难不少。江竹筠则表示:“拼命也要拿下这个阵地。”四哥也来信鼓励她,这使她更增强了必胜的信心。从此后,她每天除了吃饭,很少离开房间。在闷热的宿舍里,她挥汗如雨地坚持读书。经过两个月刻苦地学习,她终于实现了自己的诺言,考上了四川大学。 1944年秋,江竹筠开始了她的大学生涯。进入大学的**件事,就是给妈妈(党组织的代号)写信,她要按照妈妈的要求读好书,取得优异成绩……她所说的优异成绩,不仅是学好知识,更重要的是做好群众工作。为了完成党交给的“勤学、勤业、勤交友”的任务,江竹筠一方面努力学习文化知识(成绩总是名列前茅),另一方面在学校里不断发现和接近进步学生,关心和爱护他们。她结识了一大批进步同学,一部分同学后来成了革命战友。 1945年上半年,组织上批准她和彭咏梧结婚。“竹,组织已经同意我们正式结婚了!”当彭咏梧把这个消息告诉江竹筠时,江竹筠一时不敢相信这是真的。1945年暑假,江竹筠终于见到了分别半年的四哥,两人万分激动,彼此更加恩爱。在此期间,他们也目睹了全国人民庆祝抗战胜利的狂欢场面,心情格外激动。 “蜜月”之后,江竹筠又要回到成都继续学习了。这时,她获得了一份意外的礼物——她怀孕了,这让江竹筠激动不已。1946年春天,江竹筠分娩时难产。在做手术前,江竹筠做出了大胆的决定,请求医生将绝育手术和剖腹产手术同时做。那个年代,讲究的是多子多福,生头胎就做绝育手术,这样的事在当时几乎是不可能的。然而江竹筠想的是,地下斗争这么残酷,她和老彭随时都准备为革命牺牲,所以,她只能忍痛割爱! 当彭咏梧赶来,得知妻子做了绝育手术时,虽然难过,却很能理解江竹筠的决定。彭咏梧望着儿子说:“孩子是云阳人,又出生在这风云变幻的年代,就叫彭云吧!” 彭咏梧很快又回到了重庆,江竹筠也带着出生才三个月的儿子彭云,于1946年7月中旬回到了重庆。江竹筠以丈夫的名义,在大梁子青年会的三楼租了一套住房。现在,他们可以有个正式的家了,既为工作,也为三口之家。为了便于外出活动,江竹筠必须有个社会职业,于是在舅父的帮助下,她在舅父和冯玉祥合办的敬善中学做了兼职会计。这样,不仅有了一定的收入,而且行动自由,工作起来更加得心应手。 为了更好地掩护身份,江竹筠主动放弃以前与三舅之间的隔阂,经常带着彭咏梧和小彭云到三舅家造访。许多人都知道这个与上层社会关系不一般的家庭,有这样一门亲戚。三舅李铭义很喜欢这位风度翩翩的甥婿——彭咏梧。另一方面,彭咏梧因工作需要,也常带着江竹筠去出席许多无聊的社会应酬。在人们的眼中,他们俨然是一对大方潇洒、爱玩会玩的年轻夫妇,谁也不知道他俩的真实身份。 为保护党的组织而坚贞不屈 1948年1月,彭咏梧在领导川东地区武装暴动中不幸牺牲。悲恸万分的江竹筠尽管知道自己的处境亦很危险,但她强忍悲痛,毅然决定留在重庆,接替丈夫的工作,她说:“这条线的关系只有我熟悉,别人代替有困难。……我应该在老彭倒下的地方继续战斗。”江竹筠来到万县地方法院会计室当职员。不料,端午节过后,叛徒冉**在万县杨家街口抓到了川东临委副书记涂孝文。很快,涂孝文就叛变了,他出卖了万县、开县和宜昌的大批同志。1948年6月14日,江竹筠刚走到街口,就遇见了叛徒冉**带着便衣特务从两侧夹击过来。江竹筠被捕了。在敌人押解途中,江竹筠悄悄告诉同时被捕的同志:“现在是我们接受考验的时候了,不要承认是党员,不要牵连任何人,不要多说话……”并且利用大声斥骂叛徒的方法,通知党组织“涂孝文叛变了”。 6月下旬,江竹筠被押解到重庆渣滓洞集中营。特务头子、西南行辕第二处处长徐远举亲自审问她。徐远举从叛徒口中得知,江竹筠是川东游击队政委兼下川东地委副书记彭咏梧的妻子和助手。他妄图从这个年轻的女共产党员身上找到“缺口”,以破获重庆地下党组织。谁知他问了半天,得到的回答只有“不知道”“不认识”,到后来江竹筠干脆一句话也不说了。特务们对她用尽了酷刑——老虎凳、吊索、带刺的钢鞭、撬杠、电刑……甚至把竹签子钉进她的十个手指甲。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江竹筠始终坚贞不屈,“你们可以打断我的手,杀我的头,要组织是没有的”。 难友们看见她鲜血淋漓的双手,心疼极了。大家为她找来牢房里仅有的红药水、布条、盐水,为她包扎和消毒。男牢房里的同志,利用放风的时间,把用竹签子沾着红药水、自制黑炭写成的慰问信和颂扬的诗歌,悄悄丢进她的牢房,称赞她是“中国的丹娘”,鼓舞她与敌人作不懈的斗争。江竹筠读着这些信和诗,心情无比激动,由于手不能动,她请同室的难友帮她写了回信:“……毒刑拷打,那是太小的考验。竹签子是竹子做的,共产党员的意志是钢铁铸成的!” 江竹筠在狱中写给儿子的遗言,信中嘱咐亲人:“孩子们决不要骄(娇)养,粗服淡饭足矣……” 江竹筠入狱前后,解放战争取得了伟大的进展。无论敌人怎样封锁,胜利的喜讯,还是隐隐约约地透过铁窗传进来。这极大地鼓舞了难友们的革命热情和斗争精神。 渣滓洞监狱里的斗争一直没有停过。1948年6月,因特务拳打难友张怒涛,爆发了全狱的**次绝食斗争;同年6月,江竹筠受刑引起全狱的慰问活动;11月,全狱难友悲愤地举行了龙光章同志的追悼会;1949年1月,悼念彭咏梧逝世一周年;2月,春节联欢并追悼彭汝松活动;6月,饮水事件;7月,庆祝党的生日;追悼许建业遇害一周年;陈作仪烧报纸事件。一年左右,在监狱里就发生了十次集体行动,增强了难友们团结战斗的信心和革命意志。 1949年秋,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全国取得了决定性胜利,只剩下西南几省还没解放。同年8月和11月,蒋介石两次带着特务头子毛人凤来重庆,亲自布置杀害革命者。毛、徐经过合谋,提出分两批杀害41名共产党负责干部和5名民革主要成员的计划。 1949年11月14日,上午9点左右,一群武装特务凶神恶煞地出现在女牢门口,高叫:“江竹筠、李青竹赶快收拾行李,马上转移。”江姐预感到敌人可能要杀害她们。她镇静地换上自己的旗袍,梳了梳头发,用沉静的目光向难友们点头告别。敌人押解着江竹筠等人走上一条人迹罕至的荒凉小径,她明白这是为革命献身的时候了。她把千言万语凝结为两句响亮的口号:“中国共产党万岁!”“打倒反动派!”同行的难友们一起高呼起口号。刽子手们被吓慌了,还没到刑场就开了枪。在一片口号声中,中华民族的**儿女、中国共产党的**党员江竹筠和31位革命英烈倒在了血泊中。他们的鲜血染红了山上的红岩,江竹筠这位从一名被压迫的童工成长起来的革命战士,献出了她年仅29岁的生命。江竹筠生前*崇拜苏联女英雄丹娘,狱中难友们把她称为“中国的丹娘”,是对她革命的一生和坚贞不屈的可贵品质*恰如其分的赞扬。后来,“中国的丹娘”这一称号永远归属了江竹筠。 江姐在临刑之前曾经写下遗书,被悄悄带出监狱。这封信是写给江姐的表弟谭竹安的。信中说:“我们有必胜和必活的信心,自入狱日起(上一年6月),我就下了两年坐牢的决心,现在时局变化的情况,年底有出牢的可能……我们在牢里也不白坐,我们一直是不断的在学习……我们到底还是虎口里的人,生死未定……假若不幸的话,云儿就送给你了,盼教以踏着父母之足迹,以建设新中国为志,为共产主义革命事业奋斗到底。孩子们决不要骄(娇)养,粗服淡饭足矣……” 人们都说革命战士是钢铁铸成,其实英雄也有多情的一面。江姐在生命的*后时刻,除了革命事业以外,*牵挂的就是自己的孩子。
    目录
    目 录 | 民族大义,国之忠魂 | 林则徐为国为民的禁烟英雄……………………………………………003 邓世昌魂扬黄海,壮我国威……………………………………………008 杨靖宇令敌人折服的抗联英雄…………………………………………013 赵一曼血洒珠河的抗日女杰……………………………………………018 张自忠将军血染大洪山…………………………………………………023 谢晋元这块土地是我们中国的…………………………………………030 狼牙山五壮士宁死不屈的燕赵英雄……………………………………036 马本斋岂容日寇践中华…………………………………………………042 左 权太行浩气传千古…………………………………………………047 | 爱国情操,誉满天下 | 谭嗣同舍生取义,从容赴死……………………………………………053 秋 瑾鉴湖女侠,“中国贞德”………………………………………059 蔡 锷为四万万同胞争人格……………………………………………063 方志敏中国一定有个可赞美的光明前途………………………………070 张学良 民族英雄,千古功臣 ……………………………………………076 吉鸿昌 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 ………………………………………080 | 促进发展,推动进步 | 严 复 精通西学**人 …………………………………………………087 孙中山 为国为民 奋斗终生 ……………………………………………093 蔡元培 开“学术”与“自由”之风 ……………………………………099 梁启超 “中国之新民”的呼唤者 ………………………………………105 陈独秀 文化启蒙,民主先驱 ……………………………………………111 李大钊 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先驱 …………………………………………117 胡 适 提倡新文化,抨击旧传统 ………………………………………123 鲁 迅 我以我血荐轩辕的民族脊梁 ……………………………………129 | 为国为民,慷慨赴义 | 夏明翰 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 ………………………………………137 杨开慧 愿润之的事业早日成功 …………………………………………141 瞿秋白 为共产主义勇于赴死 ……………………………………………147 刘胡兰 “生的伟大,死的光荣” ………………………………………153 董存瑞 舍身炸碉堡的人民英雄 …………………………………………159 江竹筠 中国的“丹娘”,永远的丰碑 …………………………………163 | 热血丹心,勇于奉献 | 白求恩 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 ……………………………………………171 张思德 为人民服务的典范 ………………………………………………177 李公朴 为和平民主而献身 ………………………………………………182 闻一多宁死不屈的民主斗士……………………………………………186 陶行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192 吴运铎“把一生献给党”的中国“保尔”……………………………198 陈嘉庚华侨**,实业兴国……………………………………………203 后记………………………………………………………………………208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