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问学课堂,探寻儿童的学习之道 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落实学科育人的主阵地。儿童理应成为课堂的主人。这些年来,尽管语文教学改革的呼声很高,理念很新,然而,儿童学得被动,学得无趣,教师教得过度,教得无效,导致儿童主体地位的缺失以及“学”与“教”关系失衡的现象依然存在。面对现状,我们在思考,在实践,在探索——回归儿童的立场,解放儿童,呵护天性,让儿童在课堂上像儿童的样子,能够自由自在地想,无拘无束地问,快快乐乐地学;回归语文的本体,聚焦语言,发展思维,让语文为儿童的生命成长奠基;回归学习的本质,激发兴趣,培育情感,让学习成为儿童*挚爱的生活方式;回归课堂的本真,创设情境,营造氛围,任务驱动,让课堂成为启迪思维、生长智慧的学��。于是,我们聚焦课堂,研究儿童问学课堂,试图以此来激活儿童思维,优化课堂生态,变革教学样态,使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能够达到一种动态的平衡,以改变当下课堂教学的些许窘状和尴尬。
一·儿童问学课堂的意蕴界说
什么是“儿童问学课堂”呢?这是本原性的问题。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研究儿童这个课堂的主体,正确地认识儿童,科学地教育儿童,让儿童像儿童的样子。
唐代柳宗元在《种树郭橐驼传》中讲种树的诀窍是:顺木之天,以致其性。“天”,即为树木生长的基本环境和规律;“性”,乃为树木的本性。其意思是说,种树要顺从树木生长的规律,让树木彰显自己的本性。育人和种树的道理其实是相融相通的。卢梭在《爱弥儿》中说:“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让儿童像儿童的样子,我们的教育教学就得有“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的思想与智慧,尊重儿童,理解儿童,引导并唤醒儿童自我成长,让儿童通过学习获得生动活泼的发展。
然而,当下的部分语文课堂中,儿童还不像儿童的样子,他们的天性没有得到应有的遵从,有意无意地束缚儿童天性的现象还时有发生:儿童正当的兴趣或被视为问题,正常的活动或被视为好动,执著的追求或被视为愚顽,他们的质疑时常被忽略,他们的言说经常被敷衍,他们的思维常常被固化……儿童稚嫩而柔弱的肩膀上承载着过多过重的东西,学业负担沉重,他们拥有的属于自己的闲暇时间少之又少,儿童被强加了诸多成人的“愿望”。于是,一些儿童被教化成了“年纪轻轻的博士和老态龙钟的儿童”。
让儿童像儿童的样子,首先要给予儿童自由的时空。儿童就是儿童,儿童的成长需要自由的呼吸。法国存在主义文学大师加缪说:“自由应是一个能使自己变得更好的机会。”还儿童自由,就要践行陶行知先生的“六大解放”理念,即:解放儿童的头脑,使之能思;解放儿童的双手,使之能干;解放儿童的眼睛,使之能看;解放儿童的嘴,使之能讲;解放儿童的空间,使之能接触大自然和社会;解放儿童的时间,不逼迫他们赶考,使之能学习自己渴望的东西。倘若这样,就是为儿童创设了“使自己变得更好的机会”。如此,儿童的学习就会变得丰富多彩,其乐无穷;儿童的成长就会变得异彩纷呈,自然而然。
让儿童像儿童的样子,要用对教育儿童的方法。儿童是成长中的人,其身心处在一种待发展的状态,具有无限的可能性。教育教学就是将这种可能性转变为一种现实性。卢梭说:“误用光阴比虚掷光阴损失更大,教育错了的儿童比未受教育的儿童离智慧更远。”不误用光阴,不教育错儿童,这是*为朴素的教育良知。因而,我们要研究儿童,研究儿童的学习,精准施教,为每一位儿童的学习提供适合的资源,让儿童的成长变得优雅而舒展。
让儿童像儿童的样子,还要能宽容儿童的错误。儿童犯错误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错误对于儿童的成长来说也是美丽的,因为儿童是在不断犯错、纠错的过程中成长起来的。因此,对待儿童的错误要有一种宽容之心,科学地认识儿童的错误,善于转化和利用儿童的错误,让儿童能经一事,长一智。这样,儿童的成长就会变得从容而美丽。
因此,让儿童像儿童的样子,就是要顺应儿童的天性,遵循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发现儿童的可能性,并且采用儿童喜闻乐见的方式将这种可能性变成一种现实性,进而走向一种创造性。
在理解和认识儿童的基础上,我们再来探寻“问学”的意蕴。“问学”一词出自《礼记·中庸》:“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君子尊德性”的意思是说,谦谦君子是把至诚的德性作为*尊贵的追求。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立德树人。“道问学”说的是,“问”和“学”是修养德性的方法和途径。这就启示我们,“问”和“学”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佳路径。无独有偶,1515年,明代大思想家王阳明在南京的“龙江问学”,提出“心外无物”的观点,奠定了“知行合一”的理论基础。中华中学附属小学始建于光绪三十一年,原名“龙江学堂”,正是位于当年王阳明在南京“龙江问学”之处。所以,我们提出的“问学”源于中华**文化之传统,承古人之智慧,接时代之新风,在立德树人的背景下赋予其新的内涵。
许慎的《说文解字》里这样解释“问”:“问,讯也。从口,门声。”“问”是形声字,是开口说。言为心声,开口言说了,心门自然就打开了。“问”是打开知识**的“金钥匙”,是通向成功之门的“铺路石”。古往今来,许多名人都曾谈及“问”的重要性。明代文人陈献章说过:“前辈谓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此话道出了质疑问难是生成觉悟、获得长进的学习之道。科学家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此话强调了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的差异,值得我们思考。教育家陶行知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此诗对“问”作了全方位、多角度的阐释,发人深省,给人启迪。
其实,儿童是天生的好问者。教师要善待儿童的“问”,对此《礼记·学记》中就有这样的话:“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曾几何时,儿童之“问”与语文课堂渐行渐远,儿童在课堂上,不敢“问”,不会“问”,无权“问”。“问”似乎只是教师在课堂上的一种专利和特权。所以,“问学”之“问”,是相对于教师“问”得过多,“讲”得过碎而说的,强调对儿童主体的尊重,强调学习者的主动性,把“问”的权利还给儿童,让儿童在学习的过程中萌“问”、想“问”、敢“问”、会“问”、乐“问”、善“问”,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产生学习探究的欲望。
“学”也是一个很有意味的汉字,其体现出古人造字的思维与智慧。其繁体字“學”,上半部分像双手构木为屋形,“爻”意味着学习中,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交互作用;“爻”的两边是手,意思是说,学是一种动手操作实践,是在做中学。下半部分是房屋之下配以“子”,指示学习的对象是尚未开蒙的孩童。“学”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学”能给人愉悦的体验和快乐的享受,《论语·学而》开篇就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需要有持久的定力,不能懈怠和停止,《荀子·劝学》提醒我们“学不可以已”;“学”能让人知晓不足,反躬自问,不断进取,《礼记·学记》中有“学然后知不足……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的说法。这些强调的都是“学”,而非“教”。美国课程论专家拉尔夫·泰勒也说过:“学习是通过学生的主动行为而发生的,学生的学习取决于他自己做了什么,而不是教师做了什么。”
问学之“学”是一种满怀“好奇”之学。好奇是科技创新和人类文明进步的源动力。爱因斯坦曾说:“我没有特殊的才能,我只是激情般地好奇。”所以,课堂教学要爱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学生能够满怀好奇地学习。
问学之“学”是一种心生“好问”之学。诚如清代文人刘开在《问说》中所言:“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因此,课堂教学要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学生能够敢于提出自己感兴趣的、有意思的问题,在问题驱动下展开学习。
问学之“学”还是一种充满“好思”之学。“好思”之“思”,是思考、思维、思想之“思”。“学”与“思”相伴而生,相得益彰。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哲学家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故而,课堂教学要发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学会独立性思考,不人云亦云;学会创造性思考,不因循守旧;学会批判性思考,不盲目接受。
人们常说,学问学问,既要“学”又要“问”。“学”与“问”,其实是一个相辅相成的有机整体。科学家李政道说:“学问学问是要学会问,而不是只学会答。”所以,问学之“学”,是针对于教师主宰课堂,“教”得过度而言的,强调学习者的主体性,强调教师的退位让学,适度施教,以学定教,变教为学,让学生在课堂上主动地学,快乐地学,真正地学。
其实,儿童的学习始于“问”,成于“学”,即从问题开始,在问题的驱动下学习探究,在探究中解惑,在解惑中生智。问学,就是由“问”而“学”,因“问”而“学”,先“问”后“学”,循“问”而“学”,这种以“问”为发端的学习正是合乎儿童天性、顺应儿童发展的一种学习方式。所以,问学之“学”是尊重儿童的认知规律、循序渐进的“学”,也就是《礼记·学记》中所言“学不躐等”“不陵节而施”之学。
问学,当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提问,而是一种思维品质,是一种质疑问难,是一种探索实践,是一种求知过程。儿童在问题的驱动下,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围绕核心知识的运用,大胆地“问”,主动地“学”,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学会学习,快乐成长。
“问学”体现的是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主体性。但“问学”之“问”不只是儿童,教师也需要“问”,教师要基于学情,紧扣目标,问课标,问教材,问教法,问学生,从而使教学能够贴近学生的实际。这样,儿童的“问学”和教师的“问教”才能和谐互动起来,使课堂呈现出一种动态的
平衡。
所以,儿童问学课堂就是以儿童“好奇、好问”的天性为课堂教学的出发点,构建新的课堂教学系统,使教学从儿童的立场出发,关注儿童生态,守护、激扬儿童天性,面对儿童的“问学”,教师不打断、不指责、不呵斥、不敷衍,激发和引导儿童的发展,帮助儿童完善自己的成长过程,以促进每一个儿童*优发展为根本旨归。
二·儿童问学课堂的价值追寻
儿童问学课堂是追寻学习本然样态的课堂,是让儿童天性中*绚丽的花儿在学习中尽情绽放的课堂。所以,儿童问学课堂是焕发出生机和活力的课堂,儿童问学课堂的价值追寻就在于让课堂教学回归儿童,回归本源,使得学习能够真实地发生。
(一)儿童问学课堂,促进儿童思维的发展
“问”是一种学习品质,更是一种思维方式。儿童问学课堂,不只是为了获得知识,更是为了启迪心智,发展思维。儿童提出问题需要驱动思维,解决问题也需要思维的参与。所以,儿童问学课堂是富有思维张力的课堂,是学生不断经历思维爬坡的课堂。当然,儿童问学课堂虽然关注儿童的“问”,但也不放弃教师的“问”。因为儿童毕竟是儿童,他们的“问”需要教师的启发和**,他们的思维有时还需要以教师的“问”来激活。教师要转变教学方式,*大限度地把“问”的权利交给儿童,不能越俎代庖,以自己的“问”来代替儿童的“问”。只有这样,才能通过“问”来培育儿童的思维品质,通过“问”来转变儿童的学习方式。这是儿童问学课堂的一种特质。
(二)儿童问学课堂,有助于儿童智慧的生长
课堂是智慧生长的地方。有人曾譬喻:“传授知识是录入数据,传授方法是拷贝程序,那么,启迪智慧就是设计程序。有了智慧,没有知识也能获得知识,没有方法也能获得方法。反之,没有智慧,*多是一台电脑;如果连方法也没有,*多只能是张刻满了数据的光盘。”启迪智慧是儿童问学课堂的应有之义。儿童问学课堂为儿童的智慧生长提供了土壤、阳光和雨露。儿童在课堂上“问”和“学”都是需要启动智慧的,他们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需要智慧,解决一个问题,也需要智慧。学生的智慧就在“问”与“学”之间,在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之间,来回行走,相互砥砺,汲取一种生长的力量,获得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这是儿童问学课堂的一种魅力。
(三)儿童问学课堂,有利于儿童素养的提升
儿童问学课堂,不只是为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更是为了激发儿童学习的兴趣,使其习得学习的方法,提**习的能力。所以,儿童问学课堂尤为关注儿童“问”的兴趣,激发儿童“问”的意识,使儿童对“问”保持一种浓厚的兴趣。其实,小学六年,如果能把儿童好奇、好问的天性保持住,这远比教给孩子枯燥的知识更为重要。当然,儿童问学,需要教给一些“问”和“学”的方法和策略,让儿童在问学的过程中会“问”会“学”,习得方法,生成智慧,提升素养。儿童问学课堂,让课堂从知识教学走向素养提升。这是儿童问学课堂的一种追寻。
儿童问学课堂的“问”与“学”是相辅相成、同生共构的。如果儿童在课堂上真的“问”起来了,“学”起来了,那么,我们的课堂就会充满无穷的魅力。“问”,就会开启儿童“智慧��眼睛”;学,就会筑起儿童“精神的房子”。唯其如此,真实的学习才会自然而然地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