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春季学期,我开了“儒家哲学研究”**部分的课,主要阐释孔子的人生和哲理思想,下面会先简要地回顾和总结那门课的基本内容。这学期的课可算作是“儒家哲学研究之二”,讨论孔子晚年和他身后的儒家思想和命运;虽然涉及孔子临终前的创作和安排,但还是以孔子之后的儒学发展为主。 这门课想探讨的一个问题是:儒家在中国历史上成功的哲理根据何在?要回答它,除了孔子哲理本身的素质,就要从孔子晚年一直讲到汉代,主要涉及孔子“作《春秋》”和他之后的“七十子”、战国儒者和汉代儒家。更具体地说,前两讲都围绕着《春秋》及其历史传承,涉及的主要是《春秋公羊传》。然后就是曾子、子思和孟子(相对于所谓“思孟学派”的流行讲法,下面的讨论有些特殊之处,首先要揭示曾子孝论的哲理**性,其次吸收了《郭店楚简》提供的相关思想,再加上读解文献的现象学态度,使得我对它们的理解可能跟一般的讲法不一样)。接下去是荀子、董仲舒(实际上就止于荀子,未讲到董仲舒)。公羊学在汉代是一个高潮,还有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之争,等等。 从这门课涉及的内容可以看出,我们要探讨的是儒家在中国历史中存在的线索,包括人物和思想之间的传承、争论。但它所属的这个儒家哲学系列课,还不能说是一门儒家哲学史或思想史的课,而主要是一门“问题研究”的课,也就是回答一些在我看来是直接关系到儒家哲理品质的重大问题,比如上面提到的那个问题(里面又包含许多小问题),同时来探讨儒家哲理的多个维度。它*终的用心是朝向未来的,要为儒家未来的生存乃至复兴而思考。起码就我目前的想法而言,大的方向是这样的。 另外,我在课程大纲中提到了“现象学和结构主义的视角”,这只是想向你们传达一个信息,就是我这门课用的方法和现在流行的搞中国哲学史、儒家思想史的方法不太一样。以前的思想史,一说到思想本身,往往就只是概念分析;一说到具体的东西,往往就只是考证、考据;而我们这门课有一些新的视角。如果你对现象学和结构主义的内容还缺乏了解,当然可以去看这方面的书,或者去修相关的课程。不过,现象学有一个好处,就是朝向事情本身,并不要求你预先掌握多少概念、知识。从理想状态来说,我讲这门课用的现象学方法,你应该不大感觉得到,就能直接明白我讲的东西,这样运用现象学方法才算成功。我并不希望摆弄过多的现象学的专业术语。如果我讲到了,你不懂,可以马上问,我会再做解释。 说到讲授方式,这门课基本上算是lecture(讲授课),不是seminar(讨论课),但我还是鼓励大家在课上提问的。另外,如果有同学对某些和���程相关的人物或问题感兴趣,也可以安排你作专题试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