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辞 **篇 孔子的生平与圣人性 **讲 孔子的出生与少年时代 **节 孔子的出生与少年时代面临的问题:父母“野合”之非礼 第二节 孔子如何“志于学”?——“礼”对于孔子的人生急迫性 第三节 中外圣人的诞生及早年情状之比较 第二讲 孔子的成立与悟道 **节 “三十而立”的含义 第二节 “问学”之礼— 理 第三节 教学 第四节 春秋格局 第五节 闻《韶》大悟 第三讲 孔子的从政与晚年 **节 孔子“从政”的问题:今古文经学之争 第二节 渴望从政与承担天命 第三节 从政经历 第四节 周游列国 第五节 晚年 第二篇 孔子哲理的源头:乐作与诗兴 第四讲 乐与兴:风起云涌时 **节 孔子对“乐”的哲理解释 第二节 原本的“乐”为何必是善的、道德的? 第三节 《诗》与乐的关联:兴 第五讲 “兴”打开的语言和领会境域 **节 孔子所说的两种“言” 第二节 诗言的功能 第三节 以诗事君、事父 第四节 诗— 思无邪 第五节 《关雎》之兴 第六节 王国维诗论与上海博物馆藏楚竹书《诗论》 第六讲 诗乐为什么更可理解?——西方哲学家们的有关学说及对诗本性的探讨 **节 柏拉图的诗歌观、语音观及其迷狂说 第二节 与孔子诗乐迷狂观的对比 第三节 黑格尔的音乐观与诗论 第四节 叔本华和尼采的音乐观:语音本身的思想性 第五节 维特根斯坦的音乐观和语言观 第三篇 孔子哲理的成立:礼、仁、政 第七讲 立于礼乐:儒家的实际生活形态 **节 礼与诗乐的关系:正名 第二节 礼的源头:亲子之爱 第八讲 亲子之爱—慈与孝—的时间分析 **节 亲子关系的原本居中性、不确定性和“克罗马侬人”之人性 第二节 时间性与意义 第三节 意义机制 第四节 意义机制中的“死”与“生” 第五节 亲子关系的时间性 第六节 结语 第九讲 成于天乐:孔子的仁道与仁政 **节 仁爱与亲子之仁 第二节 列维纳斯对“父子”关系的阐述 第三节 仁的艰难与可能:亲人异于他人 第四节 破解“黑洞”之“光” 第五节 君子:从亲子到仁人的艺— 术化人生形态 第六节 仁:亲艺化和艺亲化 第七节 仁政与政仁 主要引用文献